APP下载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探究

2017-07-20冯金明

魅力中国 2016年45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民俗

冯金明

【摘要】今时今日,文化内容亦改变原固有形式,其内容不断开拓创新,其目的在于丰富现有民族、民间及民俗的艺术内容。民俗文化作为我国固有文化之一,其内容包含民俗活动、民俗艺术等等。而民间文化则是民间一种的另一种称呼,其主要内容涵盖书法艺术及水墨画等。而民族文化则是固有文化的另一种称谓,其意义等同于群众文化。本文重点分析了有效延续民族民间民俗三种文化艺术是开展群众文化的关键路线,探讨了延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开展群众文化行为的关键效用,简要分析了延续进程中革新成为开展群众文化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探究

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及底蕴,随着时代变迁,文化内容亦随之演变。由于,其演变过程较长的原因,因此,部分文化内容蜕变为文化类固有遗产,其内容亦演变为形式的一种。文化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其中历史文化最具现实意义及经济价值,历史文化内容涵盖层面十分丰富,包含文化活动事项和人文现象等等。而地域文化则较为明显,许多地域的文化内容从单一语言形式便可进行判断。

一、有效延续民族民间民俗三种文化艺术是开展群众文化的关键路线

1.承载文化积淀

各民族民俗文化本是应运而生的,都起过积极作用。历史的推进,时过境迁,各民族民俗文化或者与时俱进,衍生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插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于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自古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都对社会、地理环境、人世间产生影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2.文化本质传承艺术特性

群众文化来源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是社会人文文化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我们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就必然要积极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中央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说明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发展是硬道理,传承、保护与发展是辩证的关系。

二、延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开展群众文化行为的关键效用

1.文化现象,延续至今

群众文化具有孕育产生、传承、发展各种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社会活动功能,其中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承递,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许多传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自产生以后,便以某种相对固定的形式世代相传。虽然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貌。如赛龙舟习俗的沿袭,就是文化承递现象的一个例证,流传至今,这项活动还保持着古时的风貌。

2.创新内容,衍生不息

群众文化在继承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又总是不断地衍生和创造新的活动方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为抢救、发掘、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民俗文艺遗产做了大量工作。不少古老的群众艺术不仅获得了新生,而且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群众文化具有稳定性、共同性、个别性、过程性、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特点,又具有吸引力、辐射力、约束力、凝聚力、稳定力和激励力六方面作用。这些特点和作用在现代及未来的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中,最核心的是精神文化,因此群众文化的构造就应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制度文化为中介,渗透到人民群众行为规范中的一种文化构造,通过制度把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三、延续进程中革新成为开展群众文化的重要动力

1.具备相应独立性

群众文化及民族民俗文化艺术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群众文化发展之所以具有历史继承性,是因为群众文化既受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并不随着旧的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全部消亡,有些部分被保留和流传下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对群众文化的传统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要批判地继承。所谓批判绝非全盘否定,而是有选择地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

2.生活反衬,不断承接

群众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并由几代人不断将其传承。其内容重在创新及蕴蓄堆积,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旧内容不断替换,新内容不断填补,其内容陆续翻新,却又在保留原有珍贵素材基础上添加新颖。发展期间,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克服了无数的文化相关问题,使衍生后的文化内容更为精炼。文化体例亦与时代一脉相通,时代造就各层次群众文化,而群众在时代延伸中,对文化层次的内涵予以丰富,使之内容更加饱满。群众文化内容的发展关键在于,将文化内容代入生活。

生活中诸如:舞狮子、龙和蚌等都属于我国民间文化内容的一部分,其中,曾在我国召开的奥运会,便加入了民俗文化内容中的赛龙舟,且获得广泛好评。在文化活动及其相关内容得以妥善保存的基础上,其形式又在新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开拓创新。创新形式保留了原有文化内容,例如:民间文化活动中的舞狮子便是其一,原有形式及意识并非今时今日的娱乐活动,而是较为正式一种活动,并带有些微迷信色彩。其形式延續至今,根本性内容并未有所改变,而是将其原有核心替换为精粹艺术形式,这种形式相较旧时更为群体大众所接受。

结论:针对民族、民间及民俗文化内容的革新,应具备一定传统性。并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原有内容进行延伸,延伸方向应具有相应准确性,使得延伸后的内容可较好的反衬出内容的中心思想。民族文化代表了整个民族思想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可被传承,亦可将部分内容延伸,亦可更换内容的表现形式,亦或是丰富内容精髓,因此,传承之意重在革新。其目的在于丰富固有民族文化,使之内容更为详尽且丰满。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改变,文化内容亦应随之变动,或改善,亦或是在保留原有精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以满足人们对群众文化的相关需求。

参考文献:

[1]辛琳琳.从人文主义角度看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7,16(01).

[2]刘淑娜.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科技展望,2017,27(05).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民俗
浅析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意义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贵州5年内将打造1000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