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贝多芬两首奏鸣曲为例浅谈中小学钢琴音乐的欣赏教育

2017-07-20曲子瑶

魅力中国 2016年45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月光曲音乐欣赏

曲子瑶

【摘要】本文主要以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告别》为例,通过对贝多芬人物特点,作品的背景以及音乐特点的分析,以及对作品本身风格的事件联想,展开介绍了对中小学音乐课钢琴艺术欣赏教育的一些实践方式,同时也从学生以及教师对于音乐课的心理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一些欣赏音乐的教育开展方式,和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育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期盼。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曲;告别曲;音乐欣赏;审美心理

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世纪德国杰出的音乐家,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家庭,11岁时,就担任宫廷管风琴师的助手,一年后,成为宫廷乐队的古钢琴手。不幸的是,从他29岁开始,听力逐渐衰弱,感情也出现了很大的危机,音乐使他战胜了绝望,在这样的困境中,依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极其突出,他不仅是古典时期的集大成者,更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

贝多芬一生中的作品非常多,主要作品以他的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贝多芬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作为莫扎特和海顿的音乐继承人,早期他的作品受到他们的很大影响,但也清楚的显示了贝多芬个人的风格特点,主要运用古典主义时期的题材曲式和技术。中期的作品趋向于较大的篇幅,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晚期作品庄严崇高,包含了赋格段落,以及音响上令人震惊的刺耳“现代”的段落。

2.《升c小调奏鸣曲》的欣赏

《升c小调奏鸣曲》又名《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把该曲的第一乐章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而得名。贝多芬创作该曲时受着失恋的痛苦和患耳疾的双重打击,他把个人生活中體验到的甜蜜、热情、痛苦、悲愤等复杂的感情都倾注在这部作品中。作品有自由即兴的特点,全曲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缓和的慢板,升c小调,单三部曲式,乐曲大量流动三连音结构的分解和弦,既有悲伤的吟诵,又有似水的柔情,出现了深沉的叹息和悲伤如诉说般的旋律。整体听起来仿佛在湖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湖边,一边深思,一边对着湖面诉说忧伤的感情,感情细腻,旋律悠扬。

第二乐章为小快板,采用小步舞曲体裁,复三部曲式。曲调轻盈、欢快,仿佛在对往日幸福的回忆,中间部分节奏变化又突出了一些幽默感,这部分听起来像是与美丽的姑娘在月光的照耀下,跳着欢快的舞蹈。整体感觉轻松优雅。

第三乐章是激烈的快板,奏鸣曲式。这一部分是全区的重心。多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快速进行,从低音区急速上升到高音区,有运用重复急速的和弦运用,热烈而又狂暴。美好的回忆早已化成泡影,望着幸福越来越远,痛苦的心情一下子从内心爆发,音乐快速而热烈,像是表达作者的狂躁不安,对着月光湖面咆哮哭泣,把压抑的情感一下爆发出来。感情激昂,旋律急速热烈。

尾声中,沸腾的情感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安静下来。像是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给人感觉并没有结束,而是绵延不绝的激动澎湃。

《月光曲》的三个部分各有风格,第一乐章悲哀深沉的感情,第二乐章优雅轻盈的曲调,第三部分激动强烈的情趣,是那么的矛盾对比,又是如此的和谐统一,把感情的变化写的很细腻,生动。

3.《降E大调奏鸣曲》欣赏

《降E大调奏鸣曲》,又名《告别》是贝多芬创作于1809年,这首作品是贝多芬写的他的学生又是挚友的鲁道尔夫大公,他跟随贝多芬学习钢琴和作曲,对贝多芬的艺术造诣十分敬佩,又特别能理解他,。在贝多芬潦倒失意的晚年,在经济和精神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后因为战乱鲁道尔夫大公离开维也纳,在这个艰难的战乱时期,贝多芬写出《告别》,把他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多鲁尔道夫大公的思念寄托于此。

第一乐章是快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主部由跑动的八分音符构成旋律,展开部带有丰富的和弦性,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再现强又有力,尾声也是比较激昂。音乐起伏大,风格也是轰轰烈烈的感觉。

第二乐章是最缓板,C大调,三部曲式。音响比较饱满,速度又非常缓慢,首先出现优美的主题,然后进行变奏,中部缓慢又厚重,逐渐向前发展,最后结束在非常弱的力度上。全曲幽静而又悲伤,仿佛在对着钢琴诉说对挚友的思念,战争迫使有人分离,生活潦倒,却无人诉说这种悲伤的情感。

第三乐章为快板,三部曲式,开始像是衔接上一部分柔和而安静,有进行重复变换,中间进行小调转调。然后大量运用三连音的分解和弦,音符快速流动,明亮而又欢快。然后再现第一部分,整体看来乐曲还是欢快的。这一部分就更像是看到战争停止,知道好友即将归来的期待再到见到好友的兴奋的情感变化。挚友归来,那些无人诉说的话又有了寄托,所以给人感觉非常愉快明亮。

《告别》的每个乐章也是各有风格,像是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一个激烈的矛盾事件来来回回,让人纠结痛苦,解决之后令人心生愉悦和感激。有热烈有安静,又有欢快与感动。全曲对比强烈,有感觉有个完满的结局。

4.欣赏实践

贝多芬的名气应该说是巨大的,在人教版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月光曲》的介绍,把课文作为一个引导学生进入欣赏的开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了解贝多芬本人的性格特点以及《月光曲》本身的大致风格。作为非音乐专业人士的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欣赏的最重要任务是了解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和所要阐述的情感。当然,欣赏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听”,对于不了解背景的学生来说,直接听是没有效果的,但作品本身也能传达出最基本的风格,是安静?是轻松?还是热烈?在听的过程中,应该要结合着图例、小故事,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

5.音乐欣赏学习与音乐教育现状

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音乐教育的培养比较先进,一方面归功于家长对孩子从小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资源也比较充足。但在不发达的,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虽然在教育界也逐渐开始重视,并有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的教育中,仍然非常薄弱,在教育教学的行政,师资,设备配置,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如此看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差距分化比较大。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以及发挥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音乐欣赏由主观效应和情感效应,所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音乐欣赏是一个感知、想象、理解的过程,有阶段性,所以要把握好欣赏的顺序和层次。直观感受,联想,结合背景才能分析得更加透彻,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理解音乐欣赏的方法,才能更透彻的教导学生。

参考文献:

[1]《外国音乐欣赏》张重辉汤琦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西方音乐欣赏》约瑟夫·马克利斯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4]《贝多芬传》罗曼·罗兰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月光曲音乐欣赏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月光曲》中情与景
月光曲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月光曲》中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