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管理之漫想

2017-07-20付青青

魅力中国 2016年45期
关键词:积分制设想基础教育

付青青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到来,基础教育的改革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民族的希望所在。作为一名教育者,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意义,切实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借鉴国际教育教学经验,以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尝试探索多种教育管理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受教育者,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积分制;设想

某日,结束一天繁忙工作之后,无事可做,看着桌上的教科书,脑海里不自觉地就跳出了一个问题:年轻的老师,你从事的是学校教育工作,那么,什么是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作为老师的我竟然无言以对。于是立马上网查阅,以解除心中疑惑。

《现代汉语词典》中,“教育”作为动词是教导、启发的意思,作为名词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这两个词条,我反复看了很多遍,疑惑非但没有解除,反而更多了。

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在农村小学从事教学工作也有七八个年头了,作为一名基层教育者,我能体会到,农村的孩子能把学上好,能把书读好,是很不易的事。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了:现在国家不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免除学杂费吗?还有免费的营养午餐呢,怎么还会有孩子不好好读书呢?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特别是对农村教育加大了投入的力度,政策越来越好,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越来越完善了。但是,辍学的学生却没有减少,反而有上升的趋势。条件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辍学呢?每个学期开学,针对辍学的学生,我们都会分组到学生家里动员入学,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无知的父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大,农村的孩子们上学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有的父母思想观念却十分落后。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孩子的辍学率较高。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能认得几个字,出门打工不迷路就行,他们只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看不到教育的长远作用和意义。等到孩子上了中学,有的家长甚至迫不及待地让孩子跟着自己外出打工挣钱,回家建房子娶媳妇是要紧,对孩子的学习报着无所谓的态度。

第二,懵懂的少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而在辍学的孩子当中,留守儿童的辍学率是最高的。为生活所迫,父母不得不离开他们外出打工,这些孩子缺少的不仅是父母的关爱,更是来自家庭的教育。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孩子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在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却不在他们身边,在家里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厌学、逃学、打架、早恋等问题便随之出现了,最后辍学去打工,才知道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第三、社会的影响。每年春节期间,从外地打工回来的青年男女衣着光鲜地回到家乡,手里拿着最新款的手机,他们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尤其是学校里好奇心极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于是,春节过后,受打工回来的朋友或者邻里孩子的影响,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少學生放弃学业,跟着家里的人外出打工。而有的工厂则为了自身利益,违法招收童工,使得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以上陈述了导致学生辍学的三个主要的客观原因,那么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却有很多的无奈。我们的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有的孩子没有完成学业,没有完全的获得知识技能,就离开了学校,他们怎么去适应社会的需要呢?将来拿什么去促进社会的发展呢?国民的素质又怎么整体提高呢?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孩子们着想,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孩子抛弃了学校教育?而学校,特别是在农村的学校,为什么连挽留一个辍学的孩子都那么困难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教育者们思考。

二、老师的无奈

面对学生辍学的情况,作为老师,我们很惋惜,也很痛心。每次到学生家里做劝返工作,对学生、对家长的疏导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们一直都在努力。辍学外出的孩子,我们无可奈何,而在学校学习的孩子,我们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

先来说一件发生在我教学中的事情吧。

在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孩子们的汉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有的孩子学习起来挺吃力的。作为一名农村教师,这一点我很清楚。

农村的孩子能把书读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农村学校下午放学早,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回到家里也没有人辅导他们,平时只要我一有时间,就会给学习上较落后且家离学校近的学生补习功课。我想自己牺牲一点时间也没什么,只要能帮到孩子们就行,这也是老师的责任。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明白我的这番苦心。一天,我批改孩子们的日记,一个孩子在他的日记中向我告密:一个女学生在同学间议论我,说我给学生补课是为了向学校要补课费。这个女学生学习上较落后,我经常在放学后给她补习功课,想不到她非但不领情,还对老师有这样的看法。

我花费了自己的时间,给孩子们补课,学校领导,甚至是家长,没有谁给过我一分钱的酬劳。我的出发点只是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并不需要什么回报,作为老师,我有什么错呢?真是心寒啊!在班会课上,我不点名地向全班孩子说了这件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需要老师补习功课的可以提前回家,但请尊重老师的劳动,不要无中生有。

后来我仔细想,错也不全在学生。那女学生为什么会无中生有呢?原因肯定是她不想放学后还补习功课。而老师确实是一片苦心,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但却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回想我们的学生时代,哪一个不是想早点放学,丢下那沉重的书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呀!

可是问题来了,假如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放松了,让他们怎样快乐怎样学,那么期末考试怎么办?家长要成绩,领导要平均分,老师要评职称,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一切都是浮云。“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可是我们的教育依然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教育仅仅变成了一种机械的复制,所有的学习者都被塑造成统一的、标准的知识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短期选择。”①

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勒温指出:“中国学校的科学课程有以下特点:分科教学,注重物质科学,学生的实际活动少,注重内容而忽视过程技能,教材的理论性强而不注重应用。”一个只知道拿高分的学生,他(她)真的已经获得了知识的技能?思想品德一定高尚?一定就是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就不是人生才了吗?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改变这种现状呢?

三、对未来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设想

关于对“教育”概念,我比较喜欢西方国家的定义。在西方,教育一词源自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共同精神活动,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是引导、是启发、是实践,而不是逼迫、压力和痛苦。

“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都在进行,比如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育评估体系等,这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学校教育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作为教育者,要达到培养目标,为什么我们不去努力寻求一个更加适合于孩子们的教学模式,来服务于孩子们呢?

孔子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更要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求一种简单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孩子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我不想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痛苦的,也不允许他们有“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一个好学生”这样的观念存在。

開学第一天,我会告诉孩子们我的期末评分标准:60%的平时成绩加上40%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体现在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由学生平时的表现累计加分。到期末考试结束之后,我会为孩子们准备两份成绩单,一份是父母们想看的期末考试成绩,另一份则是综合成绩,由孩子们平时表现的积分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孩子们都知道,这第二份成绩单才是这个学期,他们的真正成绩。因为这份成绩单不仅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收获,更体现了他们平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我的班级中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的标准。这份成绩单也许不是最好的答卷,但我能感受到,这对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发展独立个性有很大的帮助,大家不再以考试分数论“英雄”,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综合素质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种以积分为形式的教学管理方法,既能减轻孩子们的考试压力,也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学习中由被动自觉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老师耐心引导下,只有孩子们主动、自觉地在学习中探寻,才能真正的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而不是机械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成为只会考试的工具。

我设想,如果在中小学校实行这种以“积分”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管理方式,弱化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作用,真正从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心理的实际出发,让孩子们主动地为自己加分,在学习中寻找自己的乐趣,在生活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当学习不再成为压力,考试不再成为目的,在学校里能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外面的世界即使再精彩,孩子们又怎么会在懵懂的年龄抛弃学校呢?

当然,这一设想只是假设,还需要不断地去实践和论证它的科学性。

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曾说:“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也说:“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两位先生的见解已非常明确。作为教育者,我们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重担,任重而道远。当然,教育的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还需要全体教育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是,教育的改革也不能只注重于形式,而应当落到实处,真正地服务于孩子们,真正地为国家的未来着想,为民族的未来着想。

参考文献:

[1]罗少华《浅谈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聚焦中国基础教育》

[2]吕达 张廷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论著选摘 2000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积分制设想基础教育
光影流年
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初探
用“积分制”党员发展模式严把党员“入口关”
微“积分”:构建活力班级的一把金钥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跟踪导练(一)1
我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