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呼唤“中国味道”
2017-07-20胡蓉
胡蓉
在这个不遗余力开发和争抢大IP的年代,惜时如金的投资者掀起一波抢占网络小说改编高地的热潮,不过当心,舶来物偶尔会有点水土不服。
在这个不遗余力开发和争抢大IP的年代,惜时如金的投资者已无法等待编剧琢磨“慢煮细炖”的剧本,反复挖掘完文学巨著之后涌起一波抢占网络小说改编高地的热潮,潮水尚未褪去之时,放眼邻国日本,简直是一片蕴藏IP的风水宝地!不过当心,舶来物偶尔会有点水土不服。
《深夜食堂》的原著其实是这样一部漫画:第一眼看了流口水,再看下去流眼泪。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一个小馆子,唠嗑加吃饭,家长里短、人情百态。无论从美食还是人情的角度,翻拍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尴尬,毕竟“美食”和“八卦”,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哪怕放之全世界,都是共通的命题。但中国版《深夜食堂》在上映后却狂遭观众吐槽,问题就出在了在哪里吃什么,以及和什么人唠何种“八卦”,不仅与中国观众产生了距离感,甚至与原著都产生了距离感。
水土不服的市井
美食,作为饮食文化的核心,吃的不光是食材和厨艺,还在于气氛和环境。日本文化之下的居酒屋,通常与压力山大的日本工薪男联系紧密,“停下来喝酒”是“居酒”的本意,酒能消愁,故借喝酒吐槽,后来发展到与朋友唠嗑、职员之间场面上的小聚会都来这里,是一个充满了人情百态的市井之地。
谈及《深夜食堂》的中国式改编,多数观众会先入为主地联想到中国同属性的烧烤摊、深夜大排档、苍蝇馆子。这些充满中国风味的美食场所,通常是撸串喝酒吹牛皮、喧嚣伴随油烟味,一如反应小市民生活的港片里所拍摄的那样——昏黄的灯光下,老板吆喝声四起,聊天声一浪接一浪,食客坐得密密麻麻,光着膀子踩着拖鞋,唾沫横飞觥筹交错,地方不算太干净,但食物味道却能深深抓住人的胃。港片里描绘得更加传奇,大排档还可能是黑道大哥做小生意发迹的地方,哪怕混得风生水起,这些排挡还是他的地盘,熙熙攘攘之中暗含危机,但又不妨小儿女们在这里吃着宵夜拍个拖,哥们之间推心置腹,导演就算灌鸡汤也很生猛。
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这种沸腾如麻辣火锅的市井味道,与《深夜食堂》原著里像深夜一样舒缓寂寂的节奏相去甚远,要改编就得动大刀。但据业内购买过日本版权的人所吐的苦水来看,日本方在卖版权的时候非常谨慎细致,就连“为什么要购买这个版权”“打算怎么改编”等问题都卡得非常死,格外看重改编者对作品的改编理念和理解度,并且,部分卖方还要求对剧本有绝对的把控。那么,中国版的《深夜食堂》要想刻意保留原著一个个小故事中充满写意的角色和看似线条简单的温情故事,就肯定不能把居酒屋变成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大排档,写意多半清淡,难以将它放入油画般重彩的环境下展开。
也因版权问题限制了主线人物必须是个爱和食客唠嗑的大厨,决定了他不能像中国街头厨子那样油膩腻、满头大汗地忙于在后台掌勺。中式餐饮以烹炒炸煮为主,样样要过火,请厨子停下来跟食客拉几句家常?那他只好为你端出老坛酸菜泡面——简单、味足、省时间,不然哪里有空为你熬心灵鸡汤?甚至为了鸡汤,连餐桌都保留了原著中把厨子围在中央的围栏式,便于双方沟通。大多数观众在这里容易跳戏到日式《深夜食堂》,偏偏厨子又是黄磊那张熟悉的脸,墙上挂着中式菜肴和酒水,大波耳熟能详的明星跑进来像开圆桌会议一样点中国菜……
“在哪里?吃什么?”这两个问题处于尴尬中,“和什么人吃?唠何种‘八卦?”同样面临考验。《深夜食堂》原著中涉猎的日本社会边缘人,广到脱衣舞女、AV男优、妓女、变性人、同性恋……至少目前,中国的市井百姓尚不能像原著中那些日本市民一样,用寻常的眼光和平常的口吻来看待他们的职业、寒暄他们身上发生的事,而作为观众,对这类人群的生存状态也颇为陌生,以至于导演不得不寻求新的原创故事来填补这片空白,以避免这部剧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深夜档。
尽管中国版《深夜食堂》想最大可能保留原汁原味,殊不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中式还是日式?这是个问题。
共通的人情百态
不知多少人还记得语文课上,老师曾经声情并茂地讲述过《一碗阳春面》的故事。
没错,这个故事源自日本,发生在某个不起眼的小面馆。一碗面,吃出了苦涩生活背后的人间温情,阳春面被称为美食或许不太够格,但在特殊情境之下,它比美食更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日版《深夜食堂》所起到的作用和营造的情景,与《一碗阳春面》极其类似。
如果撇开饮食文化的外皮和商业元素浓重的植入广告,单从剧情上讲,中国版《深夜食堂》还是认真地讲了让观众心头温热的好故事的,《马克的女儿》在很大程度上扭转这部剧的口碑,也是因为“情”无国界。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相处模式千万种,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来演,也无论两国国民性格何等不同,最终维系这种情谊的,是并无差别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因此可以理解,就在中国版《深夜食堂》播出的前一段时间,同样翻拍的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为什么会得到观众认可:故事舞台发生在哪里并不很重要,推理也仅是外皮,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人性、在情。当然,《嫌疑人X的献身》不像《深夜食堂》那样充满了日本符号性的道具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剥离文化差异性,来做出这种核心精神的继承,而翻拍是否忠于原著,其评判标准往往正是看新作有否遵从原著的精神内核,此基础上的创新则应该鼓励。据传东野圭吾在卖作品版权的时候强调,不要一味照搬他的故事,一定要有新的东西出现。所以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在挖掘原作人物内涵基础上做出了尝试,将关键线索“女主杀人”改为悬念,增加可看性。那么对于《深夜食堂》来说,它所需要努力的,就是创作出更多像《马克的女儿》这样充满人情味、感情真挚的故事,最大可能地与日本版权方协商,用中国的客观现实来减少日方对原有文化符号的执念。
过去,中国在翻拍日本大IP的道路上曾高奏凯歌,红极一时的 《流星花园》恰巧也是《深夜食堂》的导演蔡岳勋代表作之一。比起带有生活沉重感、对接地气要求甚高的《深夜食堂》来,《流星花园》这种青春偶像言情剧占尽改编先机,架空的背景和梦幻的爱情模式正为观众喜闻乐见,人们在偶像剧各种司空见惯的套路中暂时放弃考虑现实,导演也乐得在拍摄时摆脱重重地域、语言和文化限制,专一地展示帅哥美女如何花式恋爱就能赢得一票忠实的年轻观众。没有哪一种题材比爱情剧更适合IP改编,于是接下来,我们或许会看到中国版《秒速五厘米》和《彩云国物语》,把日本爱情故事改为中国爱情故事,把日本作者对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的想象还原成真正的中国味。
而《嫌疑人X的献身》又让中国投资人看到了日本推理的庞大市场。继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日本推理小说家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赤川次郎等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侦探推理小说时代,并形成独特的日式推理派系,更加符合亚洲人口味。目前在引进中国的诸多日本推理小说中,东野圭吾无疑是个巨大的作品富矿,得益于《嫌疑人X的献身》背后的交涉经验,他的 《秘密》、《解忧杂货铺》等几本备受好评的小说版权已被中方顺利买下。不过仍然有人担忧,东野圭吾在作品中对日本社会问题的暗喻,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
所以在改编他国IP这个问题上,IP本身热门不热门只决定着初期能够吸引多少话题和眼球,而真正支撑后期稳定收视率和口碑的,说到底还是改编到底有没有把日本原材料做出贴近中国观众内心的“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