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需求提升,历史视野扩张

2017-07-20虞洋

出版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通俗类图书史学

虞洋

随着大众文化需求的提高,历史类图书近年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出版社在历史图书的策划上也已经不满足于“趣味性”,开始追求“专业性”,通俗与学术并行。

“历史有什么用?”这是法国年鉴学派史家马克.布洛赫之子向他提出的问题。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这个问题似乎会有几种完全不同的答案。

对普通读者来说,历史是知识,看历史是想从中获得谈资。他们喜欢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轻松的方式阅读那些能够提供最多历史知识或观点的书。这类读者基数庞大,历史类畅销书榜单中也大多是他们所钟爱的图书类型。同时,由于历史知识的匮乏,他们也缺乏对历史作品的品鉴能力,很容易随波逐流或者用粉丝追“爱豆”的思维来买书。《人类简史》《万历十五年》属于前者,高晓松的《鱼羊野史》、马伯庸的《笑翻中国简史》属于后者。

对于专业的历史学者来说,历史是工作,是梳理倚叠如山的史料的过程,是将棉花纺成丝线的苦工。他们一般研究的领域极其狭窄,阅读图书以原始史料和专业著述为主。由于严苛的学术要求,他们的研究和大众读物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我们也只能远望着他们求索的背影,默默拿起手边的《明朝那些事儿》。然而本文所关注的,是介于普通读者和专业历史学者之间的历史爱好者们。

历史爱好者的需求

历史爱好者,是指没有经过专业的历史学训练,但是凭借自身兴趣爱好,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历史知识的群体。最近10年,随着通俗历史读物的畅销和网络的发展,历史爱好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声音越来越大。对他们来说,历史是个人感情和想象力的起飞点与泊锚处,看历史是想从中提炼出自己的主观见解。他们既不满足于通俗历史读物的知识水平,也不喜欢太过严肃的学术论述,要求作品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尽量向专业著作靠拢。这一群体虽然数量上不如普通读者,却是引领历史图书潮流的主力。许多作品都是在历史爱好者不遗余力的推广下,才得以进入普通读者的眼中,如《万历十五年》。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体具有反向影响历史创作的能力。许多专业历史学者所撰写的通俗类作品正是受到他们的启发和影响,还有不甘于被动接受的爱好者干脆自己操刀上阵,比如袁腾飞,比如当年明月。

对于历史图书的策划者来说,与其戚戚于阳春白雪的专业论述,汲汲于下里巴人的“趣说历史”,不如取二者之平衡,关注历史爱好者们所钟意的图书类型。这类图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流畅的历史叙述;二、鲜明的历史观点;三、专业的历史知识。或者更简单说来,就是要求语言文本优美流畅,要求有不同于主流的视角和观点,要求作者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或者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这类作品,国内有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等,外国作品有《人类简史》《全球通史》《耶路撒冷三千年》等。和国内史学作品相比,西方史学作品研究角度更新奇,叙述方式更精彩。这种更接地气、更有血有肉的写作方法,更受读者的欢迎,隐隐有超过国内史学作品的趋势。

在通俗历史和专业历史之间,还有一座连接的桥梁——公共史学。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兴起的原因是西方社会史学地位的下降与社会对历史兴趣的增长。趣味性与专业性并存,恰恰是公共史学的追求。近年来,国内的公共史学也在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将“ 公共史学”引入历史教育体系,对有能力的史学工作者“向下看”、“历史学者写作要关照公众需求”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最近的互联网公司史,都是中国公共史学领域的重要尝试,图书策划者们可以加大对此领域的关注。

历史视野的扩大

在关注特定群体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整体的变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内外交流的增多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国人对历史的认识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转变。近年来,对于世界历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的关注越来越多。观察2016年的历史类畅销书排行榜,约1/3是与全球或外国的历史和文明有关,作者中有1/4是外国人。在整体码洋和品种方面,外国作品码洋比重达22.64%,品种比重达9.1%。码洋比重大于品种比重,说明外国作品普遍更加畅销。如果说《耶路撒冷三千年》《丝绸之路》《美国与中国》等外国史、国际关系史作品的畅销是受到时政与社会热点的影响,那么在ACG(动画、漫画和游戏)领域,“波兰球”、“那年那兔那些事”和“黑塔利亚”等作品的走红,背后透露出的则是新一代年轻人进一步了解国外政治文化的需求和更具自信的全球视野。

此外,近年来由国外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也销量甚佳。2014年,由日本著名学者如气贺泽保规、小岛毅等分别撰写的十卷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问市后销售量已逾10万套。一些著名外国汉学家的作品,如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孔飞力的《叫魂》、裴士锋的《天国之秋》和欧立德的《乾隆帝》等,更是成了市场上的长销书。这些书籍除了除了本身内容的精彩之外,其畅销也和国人特殊的心理活动有关,国人对他者眼中自我形象很在意,渴望得到他人的评价和回应。

纵览历史类图书的畅销历史,2006年和2014年是两个重要的节点。2006年,真正“现象级”的“爆红”作品开始出现,历史图书从小众走向大众。先是《易中天品三国》以 55 萬册的首印量拉开了历史类畅销书的大幕,后有《明朝那些事儿》以销量突破1000万册的成绩,为历史图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通俗历史读物在“野史”“艳史”这种简单的猎奇式写作之外,开发了关注历史温度,让读者与历史之间产生“了解之同情”的全新写作方式。此后几年,通俗化的历史图书大行于世,高中历史教师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又掀起了历史类图书畅销的新一轮高潮。

经历了八年的铺垫,大批历史爱好者被培养起来,再加上大众文化需求的提高,历史类图书在2014年前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4年,《人类简史》《全球通史》开始进入历史类畅销榜单。许多出版社在历史图书的策划上也已经不满足于“趣味性”,开始追求“专业性”,通俗与学术并行于世。

2017年,随着消费市场越来越成熟,是会有更多的更具学术性的史学著作进入畅销榜单,还是更多趣味性的通俗读物向专业性靠拢呢?

猜你喜欢

通俗类图书史学
Sumo Wrestling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
史学漫画馆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
史学漫画馆
新媒体环境下小说类图书的创意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