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十载春秋磨一剑
2017-07-20邢明旭
邢明旭
《竺可桢全集》的出版为研究20世纪中国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会史提供了永久性的基础资料,读者将得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谈起竺可桢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但对于这位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伟大的教育家的一生,人们却又知之甚少。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荣获本届政府奖优秀出版物的《竺可桢全集》,相信会帮助更多读者走近、“触摸”到这位大师的一生。
事实上,竺可桢的一生,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事业、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他的爱国情怀和求是精神,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高瞻远瞩,对科学精神的不懈倡导,深刻的人文关怀,都是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与此同时,竺可桢笔耕不辍,其著述和各类文字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学术论文、科普作品等多达300万字以上。日记虽有散失,但保留下来的总量仍有约1300万字。但若想一览其浩瀚的思想遗产,却并非易事。
“1978年出版的《竺可桢文集》只收70万字,1984年摘选的《竺可桢日记》也只是总量的五分之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社长张莉琴告诉《出版人》,“科学界和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全面反映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文精神。”
转折发生在新世纪的开端。2000年3月,为纪念竺可桢诞辰110周年,十多位两院院士倡议组织编纂《竺可桢全集》。“2001年3月1日,《竺可桢全集》编辑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宣告了这一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科学家著作的出版工程正式启动。”张莉琴介绍道,编委会主任由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担任,编委会委员中有十余位两院院士。
如此重大的出版项目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多年来,《竺可桢全集》被接连列入‘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张莉琴告诉《出版人》,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也没有辜负读者的期待,“全书编纂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自2004年开始出版,至2013年24卷全部出齐,《竺可桢全集》的出版工作走过了足足九载春秋。“该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各类文稿和信函等,二是日记。全书约2000万字。”张莉琴介绍道,全球第1—4卷收录作者已刊和未刊的中文著述,包括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信函、序跋、诗作等;第5 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 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是编者在2004年之后陆续搜集得来的新增文献,作为前五卷文集的“补遗”,各卷均附珍贵历史照片。
出版后,《竺可桢全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学界和读者誉为我国20世纪科学文化学术宝库和历史宝藏的鸿篇巨制。“《竺可桢全集》的出版不仅是科学界、教育界的一大幸事,也是当代出版史的一大壮举”;“海内外中文世界至今尚无一部日记能够超越容量丰富、篇幅之广的《竺可桢日记》。”学界也一致认为,该套书的出版,为研究20世纪中国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会史提供了永久性的基礎资料,通过挖掘竺可桢的学术遗产,读者将得以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竺可桢终身坚持的爱国、求是和敬业精神,也将得到进一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