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策略探究
2017-07-20张育霞
张育霞
【摘 要】21世纪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如何在中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已經成为目前许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小学教师,对其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影响因素;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般来说,教龄比较短的教师更乐意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更好地掌控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节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传统教学中比较有经验的教师,由于受自身认知的约束,很难接受教学组织方式的变化。
(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学科、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来没有接触过信息化培训的教师往往对于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畏难情绪。
(三)信息化培训机构教学培训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受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在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好、步伐节奏较快的区域,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比例较高,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程度也是较为成熟。但是在农村中小学地区,由于硬件设施的不完备,导致很多农村学校并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的任课教师,导致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相对落后。
(四)培训体系不完善
目前信息技术的培训,多数是只针对某个技术领域人才的培训,并没有给教师提供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基础教学中的方法。此外,就目前而言,教师培训基本上都是在政府教育机构的组织下执行的。教育机构组织培训过程中,并没有第三方的监督机构介入,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培训机构和政府教育机构自成一家的情况,培训内容不统一或者是不与时俱进、培训人员掌握信息技术情况和培训效果无法评估,培训后期信息化教学的引导更是存在明显的漏洞。
(五)评价和评估体系不完善
目前在学校教学的评价体系里面缺乏相应的评价和评估体系,促使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积极性很低,进而导致教师在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对策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在现代的教育技术应用上,目前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转变、对信息化技术认识明确,并且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钻研与贯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操作能力是实现信息化普及的重要前提。中青年教师只有学会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才能在教育现代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技术,具有随着社会科技进步而飞速发展的特性。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和认识到这一特点,在平时的日常工作和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
中小学要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就要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首先要加强信息教育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要使教育稳步地发展和提高,有赖于不断增加必要的教育投资。中小学必须认识到,增加教育投资的紧迫性。其次,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对信息教育环节进行优化。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是相互存在的,在信息技术教育时,必须以网络为前提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这一国际性信息交流的工具,既可以从中获得生存发展所需的信息资料,同时也是生存发展最有效的手段,更是展示个性特色的传输信息的基地。
(三)重视教师培训
中小学要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就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培训。
1. 设计具有真实性和情境化的培训过程
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的提升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设计培训过程中既要考虑以目标为导向,又要做到结合真实的教学场景设置,但是也可以略高于现实。目标不同,那么培训的内容也应该不同。
活动主题的确定,主要从学习者的兴趣、活动主题价值和学科课程特点这三方面着手;活动主题确定后,需要把活动逐一分解成一个个教学任务,这样有利于后期活动的展开。教学情境呈现在每一个教学任务的设计中,并且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参与培训的教员能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在日常的教学中又能够将这些策略和手段很好地运用到教学组织过程中。
2. 多种支撑工具能够给培训带来最佳效果
培训者掌握了工具转化内在的这一项技能之后,既能让使用者在教学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所有信息,又能够分析问题的解决过程和需要的信息的可行性;同时能够模拟问题解决的场景,帮助使用者在犹疑不决的时候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有助于使用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 信息技术为教学决策的建模工具和协作工具提供支撑
对培训设计而言,在解决培训问题的过程中,决策是培训者必须经历的过程,技术可以用于帮助教师作出决定。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用来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不同的模拟过程,并能对这些过程产生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另一方面,技术可以用于收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加以整理。
4. 多元化教学决策评价方式
培训效果的评价应该以考核参训者的信息技术的改进为主,以注重培训过程、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评价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等为原则。注重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和培训对象的满意度,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行为改进为主要标准,使评价融于学习之中,从而实现以“评”促学的目的,发挥绩效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促进作用。
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新型培训环境下,评价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培训过程的动态评价。当前伴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培训过程中的动态评价手段也渐渐地发展起来,远程培训、学习契约、博客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很广泛应用,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跟踪和存储功能,为培训者建立各自的电子培训档案,可以保证评价的持续性和过程性。
(四)以学科需求为出发点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培训信息技术要从学科的需求出发,设计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学任务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和教师的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研究主题相结合,提供扎根于实际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1. 课堂教学延伸,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接受学习”再到“主动爱上学习”。比如,在平常信息化教学的练习中,让学生利用Photoshop等处理一张亲朋好友的照片,然后送他们作为礼物。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非常浓厚,课堂的教学气氛也非常好,能在提高学生信息化操作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学生们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 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是开放的,拥有海量的知识储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在组织教学人教版的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活动中,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和整理有关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数据。利用这些覆盖面广泛、富有说服力和教学意义的数据,引导学生轻松地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从侧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尽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很多中小学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它对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其他教育技术的整合,对于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使信息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