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7-07-20丁永鹏

武术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口述史传承发展

丁永鹏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四川宣汉县土家余门拳传承人口述史研究,了解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传承体系、发展现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土家余门拳是由川东土家人创立并流传于川东各县及重庆、湖北、陕西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属峨眉拳系的一个土著拳种。起源于华佗,由华佗的五禽戏,虎、鹿、熊、猿、鹤五个动物演变而来。土家余门拳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其传承体系不断的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家族传承”到“师徒传承”,再到“学校传承”与“武术组织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传承方式,而是多种传承方式相互融合的一个复杂过程。传承的困境包括:国家与政府的脱节、传承主体的缺失、传承内容性质变化的需求、传承经费的不足、教学场地的局限,并提出建议措施: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扩大传承团队与范围。

关键词:传承 发展 土家余门拳 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5—0028—03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涵着优秀的本土文化,在我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任何事物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变迁”,甚至“消亡”的可能性,武术也不例外。自民国时期以来,武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两条主线:“官方武术”和“民间武术”。民间武术作为武术发展的根基,广泛的存在于民间社会社会群体中,流传至今部门已经烟消云散,但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武术项目被传承人世代相传,在保持“原始性”的同时不断创新与发展。

中华武术的门派众多,内容广泛,本文不可能全面分析研究,主要以流传于四川宣汉县的土家余门拳为例,分析其传承体系与发展困境,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使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 概述

1.1 自然条件

土家余门拳是由川东土家人创立并流传于川东各县及重庆、湖北、陕西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属峨眉拳系的一个土著拳种。“余门拳流行的程度很广,最广的就是长江一带到上海”。天台乡是土家余门拳的传承之乡,位于宣汉县东北部,距县城四十一公里,东南与茶河接壤,西靠南坝,北林五宝,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前名黑溪场。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因境内海拔1162米的天台寨而更名天台。全乡幅员面积37.69平方公里,辖6个村,1个社区,37个居民小组,3332户,10665人。天台是典型的农业资源乡,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林,林木茂盛,盛产水稻、玉米、水果等多种粮经作物。天台土家文化历史悠久而厚重。早在三国蜀汉前,天台就成为巴渠“板凳蛮”賨人之后的“蛮夷”地边界。近代,人们习惯把天台“杨泗殿”作为划分山里和坝下的界限。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土家族民风民俗,为土家余门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1.2 历史渊源

土家余门拳起源于华佗,由华佗的五禽戏,虎、鹿、熊、猿、鹤五个动物演变而来。对于土家余门拳的起源,传承人是这样说的:“华佗的弟子、吴谱、樊问到云南采药。通过东乡镇,在东乡镇呢,他走到东乡镇就黑了,天很晚,农村就借歇(休息,住宿),找住处,到农民家里面,他儿子很孝顺,看到有来客就搞到屋里。在招待两个大师的时候,两个大师听到屋里有老昔,他在呻吟,他的病态嘛,就称唤(呻吟),他就那边吃饭问了那个儿子,问他那个父亲得了什么病。他(华佗)的两个弟子看到那就教了很简单的一个五禽戏的做功法,他(老者)就(继续)练功。他们继续到云南采药,几个月从云南回来,通过这家歇坐,这个老人机基本练功夫就基本能够起来,健壮,到户外活动晒太阳,一看到,看到两个师父回来,(他)就很热情把他们喊到屋里来,有吃有住留下他们,把五禽戏全部的功法传到宣汉。就是这,余门拳就是等于与五禽戏相连,就这样把五禽戏传到东乡。”

这样的说法可能是传说,没有具体的史料可供考证,但是它却深深的印记的传承人的心目中,在人们的言说中广为流传。有一点是可信的,到余有福这代,“是余门拳的第一代宗师,鼻祖”,此后的传承谱系都是很清楚地。

2 传承体系

土家余门拳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其传承体系不断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家族传承”到“师徒传承”,再到“学校传承”与“武术组织传承”。在传承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传承方式,而是多种传承方式相互融合的一个复杂过程。无论是哪一种传承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武术技击、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土家余门拳的传承脉络如下:

2.1 家族传承

土家余门拳的在最初的传承时,是在家族传承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武术的传承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土家余门拳的传承过程中,“以前是其他门派(土家余门拳),后头传到丁家,就是世袭拳种。在我们姓丁氏世袭当中传授,丁家拳。当地人都叫丁家拳,还是余门祖师,余门拳”。“不传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当时女人的地位比较低,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二是出现过伤人事件,禁止女性习练。虽然家族传承只是传承过程中的一部分,但是最重要的,也是对于其发展最好的方式。只是由于家族的人员情况变化,这种传承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应不断的吸收外来人员,使其顺利传承。

2.2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民间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思想的摈弃,传承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为了生活所需,丁氏传承也逐渐开始收外姓徒弟。開始的阶段主要是从第七代丁举高(丁耀庭师傅)那代开始,“我师傅这代就基本上对外,他那时为了生活,民国的时候,他就是个为了生活,是为了以武养生,把这个(教拳)作为职业”。目前,丁师傅的徒弟只有两人。

2.3 学校传承

学校传承面向的学员广泛,教学内容简化,主要以套路和养生为主。目前,在天台和南坝的小学,在课间操是习练余门拳,人数在两三千左右。在这方面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数众多,但很少有人学其精华,而且人员流动较大,学几年就不在这所学校,这样,传承过程中必然会遭到“失传”的窘迫。

2.4 武术组织传承

土家余门拳现在的武术组织主要是“土家余门拳传承传习所”和“宣汉县余门拳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两个是在同一个地方,都是要传承人负责。传习所的面积并不是很大,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器材房,主要放置练习用的器材,如:梅花桩、沙包等;二是文物陈列室,展现了传承人多年来收集整理的与土家余门拳相关的文物,包括:器械、书籍、字画等;三是练习的场地,光线并不是很好,一般可容纳10-15人左右。练习的时间主要是暑假,周末和寒假传承人为了生计要做点买卖。

3 发展困境

3.1 国家与政府的脱节

国家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上颁布了很多政策,但是在政府的实施过程中出现脱节的情况。“国家非遗对这方面是大量的保护和传承,给了我们适当的经费,让传承人在生活上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政府部门,就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对外宣传,怎样传承文化,但实际行动还是少”。加强国家、政府、地方、传承人之间的联系,逐步解决传承中的困境,为保护非遗和传承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3.2 传承主体的缺失

传承的主体主要靠传承人团队的传承,目前土家余门拳的传承者除了传承人外,还有几位上年纪的师兄弟,缺乏年轻的队伍,例如:每年的暑假期间还要请外面的教练。

3.3 传承内容性质变化的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对健康的重视逐渐加大,对武术的理解也加深,需求不断变化,同时武术的发展也要跟随时代变化。土家余门拳也有原来重视技击逐渐转变为养生。丁举高教的是“余门拳发展以前的老套路,它那个套路讲的全是技击。但我们现在就不行了,现在就必须要开发大脑,结合自身,主要是养生,养生易教。”。

3.4 传承经费的不足

经费问题是传承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为了传承,有时候亏,就是平常拿那些时间来做生意,做其它的来弥补,我现在是以‘商养‘武,不是以‘武养‘生,是以‘商养‘武”。

3.5 教学场地的局限

教学场地是重要的教学因素之一。在土家余门拳传习所,场地问题是困扰传承人最大的问题,“吃住问题解决了,可能那样就会传承得更好。现在就存在一个这毛病没法克服。”现在所用的传习场地还是父亲用全部家产建成的,而且经过了几次搬迁,最终落户在天台乡。

4 建议

4.1 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在对非遗保护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通过政府的支持,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得到补偿。传承人提出,“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大力宣传,因为可以通过学校通过我自己走进居民,走进社区,走进学校”“把余门拳整成武术理论整成细节化,整成光碟影盘发行出去”。这些可以作为政府部门今后工作的重点,加大对非遗传承的宣传与支持力度,使其落到实处。

4.2 扩大传承团队与范围

民间武术属于无形文化,真正传承必须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动态传承。民间武术的传承实质就是对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面对土家余门拳传承队伍的弱小,今后可慢慢培养一支专业的传承队伍。传承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当地,使传承人走出去,一是获得相应的收入,二是将本土文化和技术传播给更多的爱好者。

5 结语

民间武术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虽然国家政策和政府部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地方、传承人等一起协同作战,为非遗保护和武术传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访谈录音整理.访谈对象:丁耀庭.访谈地点:土家余门拳传承传习所.访谈时间:2016年11月10日.

[2]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3]刘尧峰.土家族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5.

[4]陈碧述,樊永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原则与途径[J].科技·探索·争鸣,2015.

[5]郎佳凤.川東地区宣汉余门拳文化价值探析[J].文化教育,2015(1).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Wushu:Based on the Oral History of Tujia Yu Style Wushu Inheritors

Ding Yongpeng(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uan 61004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Yu style Wushu inheritors oral history of Sichuan Xuanhan county, the paper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natural environment, inheritance system,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s of Yu style Wushu,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ujia Yu style Wushu was created and spread in Tujia counties of eastern Sichuan and Chongqing, Hubei, Shaanxi and other places, is a kind of Ermei traditional Wushu. It was originated from Hua Tuos Five Animals Style Exercises. Tujia Yu style Wushu has hundreds of years of inheritance, its inheritance system has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from the initial"family inheritance" to "teacher and student inheritance", to "school teaching" and "Wushu organization inheritanc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it is not a single inheritance, but a complex process of interfusion. Inheritance dilemma of it includ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state, loss of inheritance main body, demanding inheritance nature of content changing, lack of funds for inheritance, the limitations of teaching space. The study suggestions include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support, expanding the succession team and scope.

Keywords: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Tujia Yu style Wushu oral history

猜你喜欢

口述史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