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认同视角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思考
2017-07-20杨闯
杨闯
摘 要:基于当今外来体育文化强势冲击的时代语境,审视中国文化的生存路径,继承与发展传统武术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文章从文化认同视角出发,运用文化学相关理论,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认同”构建加以阐释与架构,进而续写当代武术文化继承的思维嬗变,从对归纳思维转型的行为意向新审视。研究表明:文化认同对当今中国武术文化传承有一定的指向意义、武术文化的社会价值、思维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和艺术风格是符合人们的思维意向与价值认同,而构建“文化自觉”的思想维度则为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基本动力。
关键词:文化认同 中国武术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6—0030—04
文化认同是上世纪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松提出的重要理论贡献,它往往既是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范式,也是认同意识与文化构建的沟通纽带和桥梁,更是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理论阐释。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不同社会文化的一种归宿感表达,这对当代中国体育发展史的阐述是较为贴切的,一方面不仅是当今正处于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时期,各种“外来”文化对民族本土文化形成强烈冲击,另一方面,本土民众对自身文化认同意识较为薄弱,导致自身本土文化的认知程度视域阈限。然而“外倾”思维模式渗滤于生活各个角落,外来文化的占据主流地位的现象不胜枚举,虽不至于“喧宾夺主”,但其却又呈现“歇斯底里”。中国武术是中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是较为“正宗”的本土文化,然而近年來受到外来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呈现出了继承不力,发展迟缓的尴尬境遇,“学术研究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利用文化认同的理论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研究与思考,对加强自身文化认同的意识构建,传承与发展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近现代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思潮
1.1 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发展回眸
我们习惯把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归为中国近代历史,在此期间,中国国运跌宕起伏,总体呈现出被“欺压凌辱”的尴尬境遇。而西方文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蜂拥而入,与中国文化发生激的烈碰撞与交融,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力量为依托,把持着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权,控制着文化交流中的流量、流速、流向乃至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的性质”。[2]西方文化在孱弱的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膨胀为强势的文化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烈冲击的同时,还不断蚕食民族传统文化千年来赖以生存的根基,使其呈现出“西方化”的文化形态,其主体性完全被弱化,“西方化”的文化数见不鲜,从而失去了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资格。
回眸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标志性的运动项目,更是一种民族的、本土的文化形态,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不可避免受到激烈的冲击,使其成为西方体育文化扩张矛头所指向的“重点目标”。查阅相关历史史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中国不仅接受了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同时还在效仿奥林匹克模式改变着我们的本土文化模式,“经过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土洋体育的斗争,尝试了奥运会参与中失败的痛苦,并在痛苦的咀嚼中力求振作的实践,导致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奥林匹克逐渐占据了我们民族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要地位。”[3]民国时期兴起学校教育的形式,虽大肆宣扬国术的新兴地位,并要求在各地学习开展和传播,但同时也采用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西化的传统体育,其性质转变与原有理念已大为不同,由此可见,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体育的根基已经呈现出被削弱的趋势。
1.2 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发展境遇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体育发展图景,民族传统体育在一次次碰撞中成为了陪衬,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提上日程,并在传承与发展中逐渐改变与分流。传统武术划分出“新”内容,打练由此分途,为迎合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模式,武术套路演练更加系统化、标准化,这实际上与传统武术技击理念是相违背的,“事实上,现代竞技表演型武术确实有违中华文化精神”[4]竞技武术被西方称之为“中国式体操”,不得不说有着舍本逐末的意味。而从武术中分野出的散手运动,亦得不到西方体育文化的认同,其技击技术与技击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相庭径,在他者看来,散手与西方搏击没有根本上的差异,并没有完全蕴含中国独有的文化意蕴与技击理念。举国体制是壮大国民体育力量,增强体育界以至政治界影响力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展示我们东方巨龙觉醒和振兴的一个重大决策,虽使得中国在体育竞技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使得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在中国得到空前的发展与壮大,并更加压缩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夹缝中生存环境受到了更加严峻的挤压。
近年来随处可见跆拳道馆、瑜伽馆等,跆拳道更是成为了奥林匹克项目之一,而从明代传入日本的空手道经过完善与积累也列入了奥运会项目。这更加刺激了国民奥运竞赛思维的神经,着重审视传统武术的发展模式,如何完成华丽的蜕变,架构出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运行模式被提上日程,不仅在理论演绎中焕发出中国特有的文化魅力,而且在运动形式上突破固有的西方体育文化思维,更是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一种被“认同”的文化形态。深切的考量与学术研究应为此提供理论基础,实践与运用当为现代民众的行为要义,发扬与传播是为国民的荣耀意向,贯穿于中国历史文化长河的武术文化,应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大放异彩。
2 时代语境下武术文化认同的思维构建
2.1 当代武术文化认识的尴尬境遇
中国近百年来的文化演变过程,是一部充满文化冲突的历史,而导致这一切历史的冲突,主要是源于中西文化的广泛接触。穿越历史文化的跨度,西方文化由“外来”变换成“主流”文化印记,伴随着中国近代的国力孱弱,“洋文化”的逐渐兴起,人民的文化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陷入了一种文化自卑的思维模式之中,这一点在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中显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种自明的原则,对于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采取全盘西化乃至奥林匹克竞技化,绝非一种科学理性的文化立场,然而,中国经济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文化构成高度的西方化已经不可避免地使得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土壤更为贫瘠。”[5]为了迎合西方体育文化模式,奥林匹克竞赛标准,传统武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分野。武术套路与散手运动打破武术固有的技击理念,打练分途由此演化显现,并一直沿袭至今。
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民众对于西方竞赛项目如数家珍,而对武术项目、思想、理论等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所知甚少。作为民族的、本土的传统体育文化结晶,武术并不是只存在于思维构想之中的虚幻,也不只是饭后闲谈的舆论话题,而在于自身文化构建过程的认同意识,在于民族文化的情感依托,在于本土文化的精神内化,在于意念与意向的双向互动,在于意向与行动的相印成趣。进一步说,武术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一种附庸文化,是外来文化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精髓。由此可见,使人们“崇外”思维模式转变显得迫在眉睫,这亦是文章研究的旨趣之所在。
2.2 文化认同对当代武术文化思维构建的指向意义
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认同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使用,且成就了认同的定位分析。文化认同理论就是上世纪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松提出的重要理论贡献,其旨在分析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归属、意识等问题,后被其本人及其他学者运用于社会、历史、政治等领域的研究上,而且收获颇丰。“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共同体中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其核心是对社会基本价值认同,是凝聚这个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共同体文化的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6]其中需要强调的是,个体以及群体对所属文化的归属感构建,并长期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的心理获得过程。文化认同包括社会价值认同、思维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艺术认同等。基于上述文化认同的理论阐释,应对当代武术文化的思维认同构建有了一定清晰的认识,并对其有一定的知识架构。
中国武术是传统文化熏陶与积淀下形成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本土文化之一,是各种物质构成的价值、意义和功能的整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的集中反映,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与社会价值不言而喻。“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他所参与社会活动是有目的的、有意义的,表现出一定方向性。”[7]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精神文化内涵无不洋溢着民族的文化气息,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思维色彩,正是这种本土的精神文化,构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与活动方式,并在改善人们压抑的生活环境中迸发出耀人的光彩。如太极拳轻松写意的动作方式,高度贴合自然的行为意向,以及心神归一的心理意境,给人以宁静自然的心灵慰藉,进一步达到身与心的高度放松状态。而行为动作的表达是武术文化带给人们的另一宝贵财富,武术动作轻快而不拖泥带水,意蕴悠长而不显累赘,形式干练而不争强好胜。正如生活于社会人们的行为动作取向,汇聚于武术行为文化积淀导向。
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高度反映了中华民族信仰文化的思维导向。道家思想“天人合一”,儒家思想“内敛不争”,墨家思想“形神合一”,契合于传统思维的武术文化,作为映照中华民族思想范式的文化依托,所蕴含的思想维度高度符合人们的意向需求。“中国武术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体育实践形式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体育文化领域中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8]武术不仅是武术文化自身的思想维度,有着振奋民族精神的潜力,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价值取向。
抱拳礼是武术礼仪文化中的一种,亦可作为武术行为习惯的代名词,“拳礼,即打拳之敬礼,又称请拳。”[9]是武术中礼仪性的动作,表示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谦让的的意思,是拳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抱拳礼”是武术礼仪动作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为文化之一,“抱拳礼”不仅表现为外在的动作行为礼仪,更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要义,正如中国的外在形象,是为“礼仪之邦”著称,亦贴合了武术文化的习惯与思维。“行如风,站如钟”是对习武之人日常生活的真实映照,这也是较为贴合人们的行为习惯的,对民众日常行为规范的构建大有裨益。
“武术的艺术化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贯穿于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在现今表现得更加明显,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10]从上古时期“干戚武舞”的行为意向,到宋元时期“套子表演”的表意情怀,再到现今社会“套路演练”的标准范式,无不洋溢着武术的艺术化脉络。贴合人们的审美意识,符和人们的艺术追求,当今武术艺术化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武侠影视剧、功夫舞台剧和竞技武术套路。当代武侠影视剧是以表现武术人物或事件为基本题材,着重表现武侠精神的一种现代影视产物,其通过武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使武术精神与艺术魅力交相辉映,充分满足了人們的艺术追求;功夫舞台剧是以中国功夫为主要元素,在特定的环境下现场表演武术的一种展现形式,演员通过高超的演技把艺术和武术结合并演绎,为观众整体呈现出极具观赏性的视听盛宴;而竞技武术套路则是近代武术受西方体育思想影响发展并壮大起来的,其动作干练迅捷,细腻美观,为适应武术进奥运的时代要求,武术套路演练还要求与音乐相结合,从而增加了人们的听觉享受,丰富了武术观赏性和艺术表现力。武术艺术化迎合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审美诉求,是为艺术认同构建的意蕴导向。
2.3 武术“文化自觉”思想构建与传承审视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深切的反映出了费先生对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接触与碰撞所导致的文化“焦虑”问题的理论思考。费先生在《开创学术新风气》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在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1]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每个人生于这份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壤,与传统文化早已水乳交融,而武术文化发展与传承于传统文化历史长河,每个中国人与武术都有着不可分割的不解之缘。可以说,武术文化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是最根本的民族体育文化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隶属于密战文化的子系统,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集中体现,更是中民族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文化表达”[12]武术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折射,也是民族面貌的外在反应,是他者对中华民族直观的思维感受。正如费先生所指出,对自身所生活的文化能够有“自知之明”,这是“文化自觉”思维转变的旨意之所在。
“人类的文明,始终是一代代积累和传承的结果,传承作为承前启后的链接,完成了文化纵向上的继承和横向上的扩展。”[13]当代武术在经过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后,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下,认识武术文化传承武术的前提,文化认同是武术文化是思维转化的必要过程,而“文化自觉”则是实现传承与发扬武术文化的内在诉求,武术文化的传承应在新世界大放异彩,而不是迷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振勇. 人类学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启示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2):43-45.
[2]胡慧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3]王 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873-874.
[4]金春霞.关于中国武术传承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2):5-10.
[5]尹宁宁,祝文纲,田 磊,张立天,李储涛.游戏视角:民俗体育文化注疏[J].体育科学,2015(7):95-96.
[6]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以美国、欧洲(欧盟)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9-10.
[7]刘祖辉.武术热及其文化价值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2):55-56.
[8]李 源,王 岗.中国武术形象价值的概念内涵与价值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30-32.
[9]华 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60.
[10]马友文,邱丕相. 當代武术的艺术化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5-6.
[1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12-216.
[12]王智慧.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5(1):81-82.
[13]王 林,赵彩虹,黄继珍.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21-22.
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Yang Chuang(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17,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era of the strong impact of foreign sports culture context, to examine the survival path of Chinese cultu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with the use of cultural theory, elaborates the construct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and reachs the thinking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Wushu culture inheritance, so as to prove the inductive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behavior intention of new look. The study shows: the cultural identity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Wushu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Wushu culture, social values, beliefs and customs of thinking and artistic style are in line with the intention of thinking and value identity of people, and the ideological dimension of constructing "cultural consciousness" provides basic power for Wushu and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Cultural identity Chinese Wushu Inheri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