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淑清:“天字第一号”女主人的两重世界

2017-07-20文|余

传记文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宁夏西藏香港

文|余 果

伍淑清:“天字第一号”女主人的两重世界

文|余 果

上图:伍淑清

在改革开放之初,她与父亲捷足先登在中国大陆创办“001”号合资企业。这位当年“天字第一号”的女主人多次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建言港澳同胞要为西部开发贡献力量、要深入研究和充分发挥港澳地区在融资、信息、港口和研发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推进“走出去”战略。伍淑清在生活上属内向型的“空中飞人”,在工作上的性格却属于外向型。

作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已有25年历史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赋予了众多传奇色彩,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它最初的诞生却源于一条火车上听来的广播消息。1978年12月23日,港商伍淑清受邀第一次到四川访问。“那个时候,没有从香港到四川的直达航线,我们要先从香港坐火车到罗湖,到罗湖后,从深圳坐火车到广州,再坐飞机到成都,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我们是上午9点出发,辗转几个地方,晚上9点才到成都。从那一天奔波辛劳的切身经历中,我体会到了内地交通条件和服务真是到了非彻底改善不可的地步。”

从武汉到广州的回程火车上,她从广播中听到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的声音。“我清楚地记得他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当时,我是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的16位理事之一,希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点事情。”伍淑清回忆说,她被那春雷般的声音吸引了。

当时正值而立之年的伍淑清是香港美心集团伍氏家族的第二代,这个家族在香港以制作西式餐点而闻名。伍淑清发现在内地的飞机上吃饭,空姐送来的食品竟是冰凉的,同机的香港人纷纷抱怨。听到广播后,伍淑清生出了成立航空食品公司的设想。父亲是做食品行业的,也许可以考虑把做食品的经验和中国航空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1979年,中国第一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在中国改革开放曙光初露的时候,伍淑清和父亲伍沾德欲捷足先登,投资建立合资企业。伍淑清和父亲分析,从大势上看,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要改革开放,中国民航就要飞国际航班,国际航班上就要有合格的食品。让中国飞机上的餐饮率先走向世界,使它成为打开国门的第一个窗口,食品虽小,意义却不小。然后她和父亲伍沾德就开始和中国民航总局谈做航空食品的可能。从这一年的6月到9月,期间双方多次协商会谈。伍淑清回忆说:“那时,中国刚刚表示要开放,合资企业还没有先例,前途未知,外商心里不是十分有底,觉得跟共产党谈生意风险很大,担心以后被吃掉。当时这种心理很普遍。”

在商谈过程中,民航总局把准备和香港一家食品公司合资搞航空食品的事情汇报给了邓小平。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注,给予了伍氏父女极大的信心,他们下定决心要开展这项事业,最终把这个项目谈了下来。

1980年5月3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准的全国第一家合资企业(港商投资,享受外商投资政策),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注册编号为001号。时任中国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也莅临祝贺,为“001”号剪了彩。它的成立填补了中国民航航空食品生产的空白,开启了中国引进外资和兴办三资企业的序幕。人们风趣地称伍淑清为“天字第一号”。

不久,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配餐设备、技术和管理,提供了达到国际水平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食品,改变了中国内地飞机餐“面包夹香肠”的落后面貌。这之中,伍淑清经历了多少甘苦,谁也说不清。伍淑清是个善于挑战的人,当时父亲只是在千里之外电话给爱女支支招,壮壮胆,而具体的一切全都任凭伍淑清去处理。没想到她这个“拼命三郎”在短短几个月里就成功了。

伍淑清在事业上是一位典型的女强人,她对企业管理有独到的见解:“001号企业,不仅是生意上的突破,更是人们思维方式的突破。做企业,人比钱更重要,智力的投资看起来时间长,但收获更大,一个人能带起一批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内地的航空配餐企业已有数十家之多,竞争日益激烈,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以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经济效益与规模均居同行业的前列。

1948年中秋,伍淑清出生在香港一个爱国华侨世家。她祖籍广东台山,八国联军侵华之年,祖父携家漂泊美国,因过劳致疾早逝。祖母携子返乡,在艰难困苦中,硬是靠卖腐竹将孩子供养到大学毕业,后赴港谋生。20世纪50年代,伍淑清的伯父和父亲从小餐馆艰苦创业,历尽艰辛,到80年代,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有300多家餐厅、饼屋的赫赫有名的香港美心集团公司。“祖母实在不容易,她只有小学文化,但懂得做人道理。”伍淑清说,祖母的言行一直感染着她,很大程度上她也秉承了祖母身上的顽强精神和用于挑战的性格。

小时候的伍淑清不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她活泼、好动。3岁里曾因为在床上乱蹦乱跳造成肠套叠,是父亲用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女儿的生命。伍淑清的父亲伍沾德先生甚是开明,他不仅对儿女平等,而且鼓励伍淑清要念好书。

伍淑清的中学时代是在香港嘉诺撒圣心书院度过的。这是一所教会学校,有着极其严格的管理,这里出来的女学生都具有端正的品格和良好的素质。1967年,在受过正规的教会学校的严格教育后,伍淑清前往伦敦进修秘书课程。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每当学校有校会要排队的时候,总是英国本土的学生站在一排,欧美的学生站在一排,亚洲的学生站成一排,就是在亚洲同学的这一排里,中国同学的地位也是很低的。每次排队都让伍淑清感到一种不能容忍的屈辱。

在英国,伍淑清只学习了8个月就转学去了美国岩士唐大学读工商课程。在国外,每每有外国人这样问她:“你是日本人吗?”“不,我是中国人!”伍淑清毫不犹豫地告诉对方。一次次这样的问话,深深地刺痛了伍淑清。为什么外国人拿自己总当日本人,还不就因为自己的祖国不强大吗?还不就是因为自己的祖国贫穷落后吗?她的眼前时常晃动着无数双对中国人不屑的洋人眼睛。

父亲曾对伍淑清说,不学好就不能回来。尽管“中国人”三个字一度成为伍淑清身上沉重的负担,但也成为她求索、上进、为中国人争口气的动力。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父辈身上的爱国、敬业、勤奋、朴实的精神,给了伍淑清以深刻的熏陶。她刻苦学习,所有的功课都是A。伍淑清并没有满足,她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是功课的全A,她还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项社会活动,并且成功地当选为亚洲同学会副主席。期间,她踊跃组织同学们搞联欢会、学术讨论会。她的活泼热情和开朗大度使自己成了校园内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她典雅的风度以及温和的气质深深地吸引着大家,而她的宿舍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

青年伍淑清

在国外,伍淑清边打工边学习,并注意观察国外餐饮业和超级市场的经营管理,她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当时,美国岩士唐大学将每学年一名“杰出学生”的荣誉破天荒授予了她这位来自中国的女学生。

她学成后即投入父亲在日本万国博览会开设的餐厅,从基本的服务员做起,每天拉门、擦桌、收盘碗、洗刷、下单、点账,一干就是半年。万国博览会期间,她每天晚上都要去找一个国家的展台人员交谈,就这样,她学到了许多餐饮业之外的管理知识。回港后她协助父亲经营星光、翠园两家餐厅,并从中积累了经营管理的经验。

1976年,伍淑清独立创业,组建了香港世界贸易中心协会。她和父亲在北京投入数千万元,创办中国“001号”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后,她将所获利润追加投资,又建立了合资的富华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航空地毯厂等近20家合资企业。“办企业当然是要赚钱的,然而初衷之一,就是要通过合资这种方式把国内企业带动上去,达到国际水准。”因此,她所办的各项合资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都是高水平的。比如北京、上海航空食品公司的建立,不仅适应了我国航空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将我国的航空食品配餐的质量提高到国际水平,而且还获得许多航空公司信赖,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在伍淑清的眼里,祖国就是自己的母亲,同胞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自己的家。伍淑清的心中有一个偶像,那就是国母宋庆龄。宋庆龄一生致力于保卫世界和平,发扬进步文化,为了增进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伍淑清尊敬她,崇拜她,并且决心以自己的一生去效仿。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建起了第一家合资饭店——建国饭店。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管理人员,无奈只得请了一个外国人来管理。初回祖国,伍淑清对内地现代管理人才的匮乏深感失望。经济起飞要靠教育,她没有袖手旁观,更没有消极等待,她思考着、筹划着。

培训要请高水平的专业讲师,学员的食宿和讲义这些不仅需要钱,还需要有基地。目前国家还顾及不到这些,伍淑清将目光落到了香港,请香港的爱国人士共同参与。1982年,伍淑清在香港参加了由廖承志和新华社香港分社倡议,由霍震寰、李兆基等13位著名实业家成立的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伍淑清作为基金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不仅出资出力负责项目,而且亲自落实来自不同部门和地区的每一位学员。一时间,全国各地的饭店经理分期分批来到培华学习。

随后,内地的旅游局长培训班开办,中央党校教员在伍淑清的牵线搭桥下也来到了香港参观、学习、接受培训。通过培华教育基金会,香港人逐渐与内地人交上了朋友,一双双手越过千山万水握在了一起。20多年来,培华基金为内地培养了近万名厅局级干部。

1988年,在伍淑清的倡议下,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北京培华人才培训中心正式成立。她作为宋庆龄基金会的理事,亲自担任北京培华人才培训中心理事长。

为了事业,伍淑清牺牲了自己的婚姻,然而她是那么爱孩子。北京培华与北京朝阳区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培华幼儿园,专门研究“独生子女幼儿阶段全面发展教育”问题。为了办好这个幼儿园,她在香港为孩子们募集了价值300万港币的大型体育游乐器械、钢琴和各类玩具,设立了培华图书馆。她多次强调社会和家长不应过多地注重孩子们的物质享受,而忽视他们的品德、责任心的培养,否则,“他长大以后,根本不可能在这世界上成为有用的公民,只会成为社会滋事的公子罢了”。她要求幼儿园竖旗杆,升国旗,向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伍淑清曾六上井冈山,带领3000多名大中小学生上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她的心目中,不仅仅是关心“培华”的孩子,香港回归后,伍淑清发起成立了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会,近年来赞助、组织了30多万人次香港青少年回内地参观,走遍了祖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认识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她身上,人们深刻地体会到母性的伟大。

作为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理事,她无数次奔波于中国和世贸会总部所在地纽约之间,为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架起了一座桥梁。1997年香港回归,是举世瞩目的世纪盛事。但是,不少外国投资者担心香港实行的“一国两制”使很多方面会有变化,于是,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这一年的10月,世贸协会第28届年会在香港顺利举行,让世界各国商界人士看到了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繁荣,看到香港仍然是推动世界贸易的好地方。年会的成功举行,其中浸透着伍淑清多年来的奔走呼告。

早在中央确定了实施开发西部的伟大战略后,伍淑清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为祖国的西部开发做些事情。在2000年的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她作了题为《港澳同胞要为西部开发贡献力量》的发言,就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提出了三个计划——协助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协助西部地区引进和培养人才;协助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宣传,弘扬西部的优秀文化和传统。

为具体落实每一项计划,为西部开发找准定位贡献力量,经多方考察论证,她选定了“塞上江南”宁夏这片待开发的热土。宁夏是中国西部一块古老而美丽的地方,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这里有充足的光热资源,良好的生产条件,而且回族群众笃信“伊斯兰”的习俗,造就了宁夏生产绿色清真食品得天独厚的优势。伍淑清组织有关人员对宁夏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很快,在她协助下,宁夏政府成功地在香港举办了“宁夏绿色清真食品展示会”,会上签约1亿元,加强了香港有关方面对宁夏的了解。同时,她还协助打通了宁夏输往中东国家的绿色食品通道,并开始与美国公司做有关国际贸易的洽谈。

伍淑清在宁夏建立绿色食品基地示范园——根据国际上各国航空公司的配餐需要和要求,以销定单定产,进行技术指导,并采取“公司+农户”的作法,帮助当地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脱贫致富。

此外,结合宁夏农业大省的特点和多年思想封闭的状态,伍淑清于2000年11月4日,组织安排了宁夏自治区农垦系统的15名专业技术人员赴美考察农业、种养、畜产业,沟通了宁夏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加强了宁夏与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并学到了一些有关的科技知识和了解了国外最新农业科技发展动态。为帮助西部地区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人才,通过考察、磋商,她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西部人才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从美国著名大学和公司请来专业人员任外教,培养外贸、旅游、饭店管理人才,以适应宁夏经济开发发展的需求。

作为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伍淑清十分关心内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的健康状况。她在考察中得知宁夏南部山区乙肝发病率较高,危害当地青少年健康状况时,决定通过联合国向这一地区捐赠有关物品,重点支持宁夏在南部山区贫困儿童中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很快,她在香港募集资金,捐赠价值1000万元港币的乙肝疫苗和相关医疗设备,支持宁夏推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并委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行项目管理。她说,通过联合国捐赠并委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捐赠疫苗和设备进行管理,目的是使这些疫苗和设备的利用更加科学、更大地发挥其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宁夏贫困儿童抵抗乙型肝炎的免疫力。

说起西藏,伍淑清同样“太喜欢这片隆起在中国西部的土地,每次从青藏高原上空飞过时内心都不平静,总想着要记录下这人间少见的气势与美景”。早在1999年初,伍淑清就倡议在西藏举行一场“爱我中华”音乐会,想通过文化交流让世界上有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西藏,认识西藏,“让外国人亲眼目睹到西藏,就能亲身感受到西藏今天的发展和变化,也就可以找到合作的商机”。同时,她也想让香港的青少年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认识西藏。为了保证音乐会演出达到极佳的效果,伍淑清不仅细致入微地关心首次到雪域高原演员的身体状况,让他们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气压,保证以最佳的身体状况投入演出,而且她亲自过问各种具体的事宜。最终,活动的圆满落幕让她十分欣慰。

从1999年至今,伍淑清多次到西藏进行考察访问。尽管每次进藏的目的都是为了西藏的发展,但她很少惊动政府部门,都是自行安排行程,不给当地添“麻烦”,全部费用自理。每次她都少不了到拉萨实验小学、盲童院、孤儿院等地看望当地的孩子们,还到拉萨近郊的开发区考察高原地区无公害蔬菜和食品、商谈帮助其出口事宜等。她曾邀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总干事到西藏访问,争取联合国的捐助。她积极地联络国外的投资基金,希望通过自己的“红娘”作用,“能为西藏做点实事”。她还在香港成立“中国西藏儿童健康教育基金”,从海外及民间的渠道为西藏儿童筹款,改善那些西藏残障儿童的生活状况。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西藏行,伍淑清从感情和理性上,对西藏有了了解和认识,她说:“西藏是个神奇的地方,西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人才和资源方面,还有待于开发,抓住发展机会,对西藏今后是很重要的。”她认为,西藏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而且现在的市场环境发育得很好,“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这里的发展潜力会更大,来西藏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有兴趣到西藏圆自己的一个梦想”。

无论走到哪里,宣传中国西部成为伍淑清的必修课。为了吸引外国人到宁夏观光、旅游、创业,她出资组织实力强大的摄制队伍,拍摄“精品宁夏”的宣传片。另外,她也曾自费请香港的媒体朋友和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到西藏拍摄访问,用笔和镜头记录西藏人的真实生活,并制成光盘,拿到联合国机构和国外播放。

作为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的伍淑清,近年来还以极大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中,曾出资500万元设立“56个民族学生境外考察奖学金”,每年组织一个团到境外考察。

伍淑清向宁夏回族自治区儿童赠书

总结自己的从商经验,伍淑清平静地说:一是根据国家的政策精神管理企业;二是依法纳税,不做不合法的事;三是尽量协调好与内地企业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关系;四是选择好合作伙伴,不做投机生意。

据了解:前些年,房地产生意火爆时,香港的朋友找到伍淑清,希望她利用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及在中国内地的影响,弄块地皮,大家合伙做房地产,利润很可观。可是,伍淑清婉言谢绝了。她的理由是:“房地产我不熟悉,我做我熟悉的行业,没有本事赚钱就不去赚。”

从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点去看,当年作为美心集团公司的大小姐,伍淑清完全有条件去享乐,何必如此苦累自己。而她更信奉人活着就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生哲学。从此踏上了自强不息办实业的道路,以苦为乐,乐此不疲。人们清晰地看到,一直单身的伍淑清,虽然放弃了一般女性的义务,却背负起了更为沉重的责任,那就是振兴民族经济的使命。

马不停蹄是她的生活常态。她经常往返于香港、内地和世界各地,成为了“空中飞人”。她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从早晨8点开始,一直到午夜甚至一两点钟,白天做国内的事,晚上处理国外的工作。虽说那么忙,可她却能够将各方面的事处理得有条不紊,无论从事公益事业还是商贸工作,她都能应付自如。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她那略显瘦小的身躯中燃烧?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是生在香港的中国人,为了香港的繁荣稳定、为了中国的富强我愿意倾力而为!”这种力量或许就是她的“爱国情怀”!

曾经有人问伍淑清:“假如这么多年您将时间和精力放在香港,是否会在经济上有更大的收益?到中国大陆来投资,您是否后悔过?”伍淑清对此给予了否定的答复,她说:“在学生时代,我一直盼望有这么一天……能够亲眼看看伟大的祖国,与大陆人相聚畅谈,一起工作。”“1978年当我初次踏上中国大陆时,像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到处搜寻长久失落的珍宝,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中国人的真正感受。”

伍淑清作为世贸中心协会唯一一位女性华人理事闻名世界,但中国女性关爱家庭的传统美德,依然在她身上得到和谐而完美的统一。不管公务多繁忙,每当她从世界各地回到香港,都会去看望父母;每当父母结婚纪念日,她都会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她热爱家庭成员,常和胞弟、胞妹欢度周末;她随身带着家人的照片,让亲人与她一起分享征途的挫折与成功的欢乐;她属下的员工也赞她是个温存、平易、善解人意的好上司。

无论是谁,只要和伍淑清在一起,便会通过与她的接触得到心灵的净化。说到作为女性最重要的是什么,她曾坦陈:“我觉得作为女性是需要自己去努力,学业不要放弃,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教育。原来我父母就说你要读书我们就供你读书,钱和珠宝是身外的东西,是别人可以拿走的,知识是拿不走的。”

伍淑清非常“低调”:“很简单的——我做人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宏伟的理想啊、崇高的动机啊!只是想做点事,办得成就办,办不成就不办;有意义就办,没有意义就不办。”

就像她自己说的:“我的个人生活没什么好谈的,每天就是起床,吃饭,做事,做完事睡觉。”在工作上伍淑清的性格属于外向型的,可生活上却又属于内向型的。其实,她喜爱听古典音乐,却没有时间上音乐厅;她喜欢打垒球,那已经成为美好的记忆;她也喜欢浪漫的具有开放情调的油画,喜欢读书,乐于写些随笔……可是皆因为忙,她牺牲了许多原本属于自己的爱好。像很多人一样,我们也想了解她的另一面。但是面对她这样的人生选择,我们似乎无权做更深的追问,只能看她像夕阳中的剪影一样匆匆而过。

责任编辑/崔金丽

猜你喜欢

宁夏西藏香港
天上的西藏
宁夏
宁夏
神奇瑰丽的西藏
宁夏
香港ifc商场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