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在香港回归前的较量
2017-07-20吴志菲
文|吴志菲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在香港回归前的较量
文|吴志菲
香港回归祖国20 周年纪念
上图:1984年12月19日下午,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英联合声明》签字仪式
自1982年始,以邓小平为首的中方代表团与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方代表团就香港回归问题举行多次谈判磋商,直至1984年底,中英两国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联合声明正式签字。期间两军对垒,剑拔弩张,邓小平以他的锐志、理性、冷静的处事风格,与强硬的外交手腕力战有“铁娘子”之誉的撒切尔夫人,终在谈判中获胜。1997年7月1日,香港结束了被殖民近百年的历史,顺利回归祖国怀抱。
一
1981年9月底,叶剑英委员长宣布了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9条方针政策。对港政策虽然与对台政策有所不同,但在许多基本政策上是相通的。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决定依照对台政策的路子,加快制定具体的对港政策。
邓小平为制订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具体方案,亲自做调查研究,与香港人士交谈,一方面向他们阐述中国政府的对港政策,另一方面虚心倾听港人的心声,以补充和完善这些方针政策。不久,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十二条”基本政策制定出台。
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同时保持香港的繁荣;香港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商业、金融中心的地位。对此,中国将广泛征求香港各界人士的意见,在吸收港人意见的基础上来修改自己的方案。
1982年4月上旬,英国前首相希思作为民间使者,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专程访问中国。邓小平会见了这位老朋友。希思问邓小平:“现在离1997年只有15年的时间了,你是如何考虑在这期间处理这个问题?”
邓小平说,香港的主权是中国的,包括“新界”,即整个香港。过去是不平等条约,实际上是废除的问题。他十分诚恳地告诉希思:“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如中国到时不收回香港,我们这些领导人谁也交不了账。”
邓小平还向老朋友透露: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解决香港问题的政策,这些政策与中国对台湾的“九条”方针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他问希思,英国是否同意按中国的这种思路来协商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还请希思把中国的这种考虑转告撒切尔夫人。
被媒介称为“铁女人”与“冷战专家”的撒切尔夫人也酝酿了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方案。
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会谈原定时间为一个半小时,但实际上整整延长了50分钟,足见双方较量的激烈程度。
撒切尔夫人知道这次会谈最为关键,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提前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由于英国方面已经正式公开了其“绝不妥协”的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因此,邓小平决定“硬碰硬”。会谈开始前,邓小平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不是阿根廷。”会谈开始时,两位领导人先聊了一下轻松的话题。他们说起了在伦敦住了几十年的马克思。撒切尔夫人说,马克思写了一部《资本论》,可他恰恰最缺资本!
会谈进入正题后,撒切尔夫人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摆出强硬姿态,打出“三个条约有效”和“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离不开英国”这两张牌,坚持三个条约必须遵守。她态度强硬地说:“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继续由英国来管治它。”
邓小平寸步不让、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在此,邓小平重申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他强调:“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管理的观点,邓小平说:“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邓小平还告诉撒切尔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时,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邓小平透露,他所担心的是今后15年如何过渡好。
在接下来的会谈公报问题上,邓小平言辞犀利地指出:“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15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但是,撒切尔夫人坚决不同意邓小平的这个观点,尤其拒绝以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为前提。经过一阵争执,双方同意发表一个不做任何实质性承诺的会谈公报。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神思恍惚,在大会堂门外的台阶上摔了一跤。下午,在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撒切尔夫人向记者宣读声明时,声音一时变得嘶哑,但她仍然坚持念完全文只有83字的声明。
撒切尔夫人没有想到邓小平的外交手腕如此强硬。回去之后,她私下对驻华大使柯利达说:“邓小平真残酷啊!”香港问题谈判因此陷入僵局。
谈判出现僵局,不仅中国政府和广大港人着急,英国领导人也焦虑不安。1983年1月至3月,撒切尔首相数次召集政府高层官员和港督尤德开会,讨论香港问题。讨论的结果是由撒切尔夫人执笔给中方写一封信,表示只要在香港的管理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她就愿意就主权问题“考虑”向英国议会“提出建议”。信中并没有痛快地承诺中国恢复香港行使主权,而是附加了一大堆条件。
尽管英方来信充满机巧,但邓小平却很清楚地读出了对手立场的微妙变化,并以自己的灵活姿态积极回应,适时地给英方一个下台阶的机会,准备与英国代表举行正式谈判,以便迅速打破谈判的僵局,解开主权问题上的死结。
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会谈
谈判原计划于6月开始,但由于英国提前举行大选,双方同意会谈7月开始。
从1983年7月到9月,中英双方再次举行了4轮会谈,英方软硬兼施,会场内外互相配合,大打所谓的“民意”“经济”两张牌。于是,会谈未取得任何成果,却又触发了更为凶猛的金融动荡。一时间,香港人心惶惶,社会极为不安。
为此,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以及香港民众、舆论界和各爱国团体纷纷进行反击,发表大量文章,组织各种活动,批评英国的做法。中国领导人更加明确表示了对香港前途的态度。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会见一个日本代表团时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日期。
会谈再次面临危机之时,英国前首相希思深感忧虑。他急忙飞到北京,打算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再次做沟通两国领导人的工作。9月10日,邓小平再会见了希思。对英国政府在当时谈判中的做法邓小平极为不满,他对希思说: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22日要会谈(指第4次会谈),我希望不要再纠缠在治权问题上。不要搞成中国单方面发表声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联合发表声明。联合声明的方式对两家都好,不是说哪一家更好,特别是涉及到中英长期的关系”。
邓小平告诫说:“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不要把路走绝了。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在1984年9月单方面公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希思向邓小平表示,他将把这番话转告撒切尔夫人,并劝首相改变以主权换治权的做法。
二
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干部会议上发表了《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阐述了80年代中国要做的三件大事。他说,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件事,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香港问题,并且把它与三大任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邓小平的战略格局里,香港问题被摆在了一个绝妙的位置,成为一枚内联现代化建设、外接国际关系、打通祖国统一道路的活棋。
英国以前不提香港前途问题,是为了继续占据它;现在受形势所迫,不得不把这个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也是为了长期保持对香港的统治权力。香港于英国在外交上有战略价值,“香港的位置可以加强同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太平洋岛屿等英联邦国家的联系”,同时于英国有重大的经济利益。
在所谓“九七大限”临近之际,英国不能不为保全香港这个“会下金蛋的鹅”而想尽一切办法。选择合适的人来向中国挑明这个问题,进而诱使中国领导人在香港问题上作出让步,是当务之急。经过一番思量,英国外交部最终确定由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来担负投石问路的任务。
公正地讲,麦理浩是一位杰出的总督。他自1971年就任港督以来,为香港民众做了很多实事。香港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的骄人表现,与麦理浩是无法分开的,甚至香港媒体曾称赞他把香港带进了“麦理浩时代”。英国政府选择麦理浩向邓小平提出1997问题,不仅因为他的身份适宜,而且由于他正得到一个来自中国政府的邀请。
1978年12月,中国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访问香港。李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访问香港的第一位部长级官员。李强访问香港,是两地关系非常密切的象征。为了促进这种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李强在总督府午宴上邀请麦理浩访问北京。英国政府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天赐之良机,想就此让麦理浩试探中国领导人对1997的态度。
1979年初,英国外交部研究了麦理浩访京的安排。他们计划让总督同中国领导人主要谈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谈香港与广东的关系问题;第二,谈香港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第三,也是总督访京的主要目的,即趁机与中国领导人讨论一下香港的前途问题。
英国决策者感到前面两个话题都好谈,只有香港的前途问题太敏感,需要仔细研究出一个万全之策。经过左思右想,智囊们终于提出了一条计策:麦理浩访问北京时不直接试探中国领导人对香港问题的态度,而仅仅提出新界的土地租期问题,也就是只提出一个商业性技术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并强调英国此时不想谈1997年之后英国的管治问题,而只是试图从香港的利益出发来促进对其长期的投资。
1979年3月26日,麦理浩到达北京。29日上午10时,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会见麦理浩一行。
出乎港督意料的是,寒暄之后,邓小平就直截了当地谈起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态度。他说:“我知道,人们开始担心香港将来的前途和地位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一贯的立场。你们在座的各位先生都很清楚。我们历来认为,香港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即使到了1997年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
邓小平希望麦理浩鼓励香港实业家到大陆投资,特别要帮助发展深圳,使深圳变成一个大城市。他再次声明:“即使香港回归祖国,它仍然享有特殊地位。中国尚未决定何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也许1997年前收回。但不管中国如何决定,香港都会保持现状,投资者的利益都将受到保护。”
此时,麦理浩趁机提出英方关于土地租期问题的方案。他对邓小平说,1997年的逼近,使英国只能作出日益缩短的土地契约的决定,“新界”的投资者因而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他提出英国解决这个似乎是纯商业性问题的方案:消除土地契约中1997届满日期,代之以“只要英国管治这个地区就有效”的内容。邓小平没有正面回答英方提出的这个老谋深算的问题。他机智地说,告诉投资者“放心好了”。
麦理浩并不死心,继续提出英国的方案。面对港督的再次挑战,邓小平深思熟虑:不管怎么去说土地租期,但必须避免提及“英国的管治”。说未来的香港“将保持不变”,并不是指其政治状况,而只是指未来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将保持不变,同时投资者不受损害。他再次明确告诉麦理浩“请投资的人放心”。
1979年,邓小平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
港督与邓小平的会谈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英方没达到预期目标,但至少从邓小平的谈话中得到了中国政府关于香港经济前途的极其重要的保证。
其实,在会见港督麦理浩前后,邓小平已经对解决香港前途问题有了清晰的思路。更确切地说,思路是先从台湾问题上打开的。在中美谈判建立过程中,台湾问题是其中最棘手的问题。从1978年下半年到1979年初,邓小平在会见日本、美国、缅甸等国外宾时提出,我们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作不使用武力的承诺;祖国要统一,但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可以保留原来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动。邓小平在这里提出的就是后来所说的“一国两制”的雏形。
邓小平没有孤立地构思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而是把台、港、澳回归祖国问题统筹考虑。不过,由于香港前途仍然没有真正明朗起来,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搅扰,港人尤其投资者的信心不多久开始发生大的波动。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亲自出马,准备向邓小平再讨一个“定心丸”。
1981年4月3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来访的卡林顿。这位外交大臣说:“我来前在香港逗留了两三天,离开时我有一个感觉,因为我们英国是依靠法律办事的,也许有点过分,所以尽管你作出保证,1997年这个日子仍使香港的人感到不安。你和我都认为这种担心不必要,但事实是,由于1997年这个日子日益逼近,人们签订房地产契约和抵押契约时,必须要考虑期限和合同的合法性问题,这将会碰到不少困难。我不想夸大这个问题,但继续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对我们双方都是有利的。”
邓小平说:“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说更多的话,但我们可以郑重地说,我在1979年同麦浩理爵士谈话时所作的保证,是中国政府正式的立场,是可以信赖的。你可以告诉香港的投资者,放心好了。”
事后,卡林顿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告诉盼望得到新精神的人们说,邓小平又一次讲“投资人完全可以放心”。
三
迫于形势,英国政府在第4轮会谈后开始考虑采取措施稳定香港经济,并准备在谈判中实行退却。
1984年的春天来得很早,早来的春天气息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中英谈判的新气氛。为了推动谈判取得更大进展,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于4月中旬访华。豪在会见邓小平时提出,9月只能作为协议草签的期限,而不是最后批准生效的时间。因为议会9月开始休假,11月才能复会,所以只能到年底以前签字。邓小平表示理解。双方于是确定9月底草签并公布协议,年底前正式签字。
两个小时的会谈,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双方“就有关香港的重大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并取得了一致的见解”。
中英双方经过22轮的谈判,直到9月才落下帷幕。9月26日上午10点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两国谈判代表团举行了庄严的联合声明草签仪式。
声明草签几天后,北京举行了规模空前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10月3日,邓小平在大会堂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全体成员时欣喜地说:“你们这么多人回来观礼,我非常高兴,我看香港一定有希望。这次回来观礼的,各行各业各界人士都有,各种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也都来了。这说明大家都赞成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赞成中英两国政府所达成的协议的内容。”他希望自己能活到1997年,亲眼看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
接下来,邓小平又谈起观礼团代表们最关心的中国对香港政策(也包括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的问题。他笑着对大家说:“现在有些人就是担心我们这些人不在了,政策会变,感谢大家对我们这些老头子的信任。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谁也变不了。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
入冬的北京寒气袭人。然而,人民大会堂内却春意盎然,一派热烈气氛,觥筹交错,贺音频频。这时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等中英双方有关人士参加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字的场面从卫星转播到电视屏幕上,几百万香港市民、十多亿中国人和全球无数双眼睛,共同见证了12月19日下午5时30分中英关系发展史上闪光的一刹那。
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后,中国政府开始研究如何组织起草香港基本法。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全体委员时,精辟阐述:“我们的‘一国两制’能不能真正成功,要体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里面。这个基本法还要为澳门、台湾作为一个范例。所以,这个基本法很重要。”“过去我曾讲过,基本法不宜太细。香港的制度也不能完全西化,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香港现在就不是实行英国的制度、美国的制度,这样也过了一个半世纪了。”邓小平提醒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们,起草基本法要从香港的实际出发。
1990年4月4日,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终于诞生。这一天,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其3个附件。
虽然邓小平在1989年11月已经正式退休,但他仍然关注着改革开放事业和香港后过渡期的动态,并在关键时刻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战略上为党中央出谋划策。在中英就彭定康政改方案激烈交锋的时候,朱镕基副总理于1992年11月15日抵达伦敦开始访问活动。朱镕基在访英之前,曾得到邓小平的指示,要他坚决反击彭定康提出了“三违反”政改方案。11月16日,朱镕基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回答提问时表示,英方挑起了中英在香港问题上的对抗,这是中方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但是,不要以为对抗可以迫使我们在原则问题上让步。”次日上午,会见梅杰首相和赫德外相时,朱镕基代表中国政府重申反对彭定康政改方案的坚定立场,希望英方以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大局和两国共同利益为重,回到中英联合声明规定的磋商和合作的轨道上来。朱镕基的演说和声明引起强烈反响,英国上下为之震憾,香港各界纷纷表示赞成朱镕基的立场,敦促英方和中国重新磋商香港政制问题。
1993年1月,邓小平就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而引发中英对抗向有关方面发表谈话。他分析说,英国在撤出香港之前“搅局”,是蓄谋已久的、精心策划的,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斗争的不可避免性。我们在原则问题上不能退让,不用说一寸,一分一毫也不能让,越让就越被动,局面就越复杂、混乱。邓小平接着说,我们要尽一切努力使香港的局势好转,但是同时也必须做好香港在过渡时期的最后几年里出现最坏情况的一切准备工作。英国可以单方面撕毁两国联合声明、两国谅解协议,但是我们中国贯彻执行基本法、实施“一国两制”则是坚定不移的。他又强调道,我们同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是一再打招呼,希望按声明、协议办,少些纷争,多些合作。但是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硬要搞对抵的话,我们就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奉陪到底。邓小平坚信主动权掌握在中方手里,彭定康挑起政改对抗不得人心,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从1993年4月至11月,中英就香港政改问题又举行了17轮会谈。但由于英方没有诚意,谈判以破裂而告终。彭定康操纵香港立法局,于1994年上半年通过了他的政改方案。针对港英当局一意孤行的顽固态度,中国政府在内地和香港人民的支持下,果断地“另起炉灶”,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提前做了一些必要的工作。
1997年7月1日,在中英关于香港主权的交接仪式上,撒切尔夫人(右二)和其丈夫丹尼斯注视着走过观礼台的中国士兵。当天,香港主权正式由英国移交给中国
在日益增强的压力下,英国政府最终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同时也为了能实现“光荣撤退”,从1994年下半年起,逐步调整政策,重新摆出了与中方合作的姿态。
1995年1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与预委会不同,筹委会不仅是一个工作机构,而且是一个权力机构。它肩负着筹组第一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筹备其他有关事宜的重大历史使命。筹备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199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北京发布公告:中国驻香港特别行政区部队组建完成,驻港部队由陆、海、空部队组成,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委员会领导。
12月11日,是香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董建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举行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由港人自己选择的最高行政首长。
1997年7月1日0点0分0秒,高悬在中国香港土地上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颓然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这块土地上空。此时此刻,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丰功伟绩、为香港回归祖国立下汗马功劳的邓小平。然而,一生曾或路过、或停留、或参加会议谋划革命大计而五下香港的邓小平,就在4个多月前离开了自己所眷恋的世界,再也不能重踏这片已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热土了。他的夫人卓琳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踏上了香港这片神圣的国土,带去了邓小平对香港的深情和厚爱。
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因数度中风而很少出席社交活动的撒切尔夫人接受了媒体采访。回忆出席交接仪式的场景时,她说记得当天下了一场大雨,承认自己当时很伤心,但她强调说,英国人不该对香港回归耿耿于怀,因为已经到了“中国人接手的时候了”。她说,在和邓小平谈判香港问题的最初,英国的打算是“续约”。“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对于她的谈判对手,撒切尔夫人评价说:“我赞赏邓小平的智慧。”
责任编辑/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