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藏和谐的家园
2017-07-19王素音
摘 要:美丽的“第三极”带给人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那一幅幅高清图像之后蕴含着追求生活本真的理念。生活在此地的藏族人民爱护生物,诠释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在人际关系方面,以诚相待,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面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表现出无比的虔诚,传承文化,守护心灵的家园。
关键词:第三极 和谐 和睦 文化
《第三极》于2013年筹备,2014年完成。当年在温哥华举行的“中国西藏文化周”上,其精良的制作、以质朴传达丰富内涵的创作理念引起广泛关注。该片的非中文版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所采购。这是首次被该频道购买的中国纪录片,在全球二百多个国家播映。“第三极”是山的顶点,水的源头,生命的和谐家园。在那里山擎路,路绕山,人爱物,人类与万物的友好、和谐相处的富足与幸福感尽显眼前。就像总导演曾海若所言:“那是一场涤荡灵魂的旅程,艰辛而幸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大美不是风景,而是人心。唯有那些满怀善念,朴素而伟大的人们,才配得上天堂般绝美的雪域高原!”
一、爱护生物,诠释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因为气压较低,所以这里奇寒缺氧,人们视其为“生命的禁区”。但青藏高原又是孕育生命的腹地,专家称它为“珍稀野生动植物天然园和高原物种基因库”。在这个生态脆弱、交通不便、较为闭塞的地理区域,却居住着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藏族人民。这一地域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之上,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大事就是合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在长期与自然朝夕相处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他们深切地感知自然给予生活的无限馈赠。生活在地球“第三极”的藏族同胞,也清醒地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承载极限,一旦人类为了满足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而向大自然无休止地攫取,自然生态就会失衡,其暴殄天物的后果不堪设想。这种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朴素的生态伦理又同藏传佛教的信仰达成了一致。西藏高原的原始宗教为苯教,在苯教看来,万物有灵,无处不有神灵。它崇信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生物都是宇宙中必不可缺的成员,要爱护每一种生物。后来从印度和汉地传入了佛教,在各种宗教的交融之中形成的藏传佛教,继承并丰富了苯教的生态观念。藏传佛教认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也即众生平等,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对自然应心存敬畏,不得亵渎。万物与人互为彼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以人尊重、爱护自然为前提。
牧羊人在羊被狼咬死啃伤之后,仍会大度地伸手救助小狼崽一事,对普通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在《第三极》中导演通过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为我们记录下了这样的一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牧民遇到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狼崽,不仅把它们抱回家,而且还拿出前几日被狼咬死的羊肉割块喂养它们。其实,牧民也很清楚,幼狼是不会侵犯人类的,只要它们长大就会啃食羊,与人为敌。但是,在牧民的心中,只要是生命就应该受到保护。堆村的牧羊者悉心地照料过冬的羊群,刚出生的小羊羔必须用酥油喂养,增强它们的体质,以便顺利地度过寒冷的冬季。這是牧羊人的智慧,是世代相传的经验。
从玉树通向杂多的公路上出现了很多黑色的小虫,人们纷纷从车上下来,小心地捡拾并把这些虫子送到远离公路的原野,让这些虫子爬向荒野的安全地带。一位藏族老阿妈细心地准备彩条,将系着彩条的绳套抛向羊群,彩条落在哪只羊上,这只羊的命运从此就可以改变。耳朵上系上彩条就意味着一生免于被屠杀,这些羊被叫作放生羊,放生一只羊会化解厄运与疾病。在拉萨的街头,一只羊一位老人就是一道特殊的风景。次旺老人和自己的放生羊次仁漫步于拉萨的大街小巷。这只放生羊是次旺老人在老伴去世的第四十九天买来的,这只羊排遣着老伴离世后的孤独与寂寞,也寄托着对另一个世界里的人的祝福。次旺老人的心中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动物不会开口,但有个好主人,它会幸福的。
在萨嘎达瓦节前夕,人们会从拉萨的水产市场买来鱼再投放到雅鲁藏布江中;他们虔诚地将一条条鱼放入江中,口中念念有词地祈福。
他们对生物的爱护是发自内心的,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形成的,对动物的态度也是体现他们善良的最直接方式。他们不把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是在长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与万物和睦相处的宝贵经验。高原东部,雪山之下的工布江达,春天来得较早,藏猕猴偷吃村子的庄稼,猎人们认为自己是具有菩提心的藏猕猴的后代,就主动将山上的房屋让给猕猴,自己在山下建了新家。四月的工布江达桃花盛开,猕猴们也活跃起来,多布江准备了花生和果子喂食这些猕猴,因为现在是小猴子出生的时间,所以为它们提供充足的食物十分关键。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赶来的人们拿着各种食物送给猕猴。林周的达瓦在村外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黑颈鹤,将它带到家来,和自己的丈夫用青霉素与酥油搅拌自制药物给黑颈鹤疗伤。这只黑颈鹤闷闷不乐,达瓦觉得应该给鹤找个伙伴,就在闲暇时间琢磨这件事。一次在田间耕作时,她偶然看见一只健全的黑颈鹤被一只狗咬死,从此她改变了给鹤找伴的想法,而是决定把鹤送到救助站。在载鹤的车出发时,达瓦不由得流下了眼泪。这种对动物忘情的爱护深深打动了观看者,引发了生活在物质富裕地区的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诸多问题的思考。一座牦牛编制的帐篷中,男主人阿尼玛玛召集家人商量给老狗找伴的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自家老狗近来的表现,都认为确实应该找只藏獒来给老狗做伴。阿尼玛玛骑着摩托车四处寻找自己心仪的藏獒,最终在一户人家的帐篷边看到了自己似曾相识的藏獒。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特意选了一个好日子,拿着哈达,开着干净的车,唱着歌把藏獒接回家,为其取名为加措。从此这只藏獒便成了自己家的一分子了。
二、以诚相待,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第三极”通过山川、河流、生物、制藏香、造盐、造纸、造船、牧羊、放生等自然与文化现象,全面介绍了西藏的地理风光、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和老百姓真实的日常生活。在藏族人民的眼中,人与人之间不必不计较得失,彼此要忠诚相待,义气为先。这正如民间谚语所言:“饭要一同吃,酒要一起喝,话要一起说,心要一条心”“千言一意,百牛一绳”“家中不睦,外事无成”“没有竿子支不起帐房,不团结百事不成”“五个指头称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等等。“慈悲、行善、知足、怜悯、正义、诚实、宽容、自谦、和谐、贡献、责任”等道德准则维系着他们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人心向善。这对消除隔阂,治疗敌对仇视的心理病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拉萨的早晨是从喝甜茶开始的,在这座被誉为日光城的都市,依然保留了古老的习俗。喝甜茶的拉萨人来到甜茶馆,随便找一张桌子,将零钱放在桌上,任凭服务员收取茶水费,从不讨价还价,相互之间那种完全的信任,留给自己的是无尽的轻松。人们在一片惬意与祥和中品尝甜茶的美味,他们喝着茶,与一些互不相识的人聊着,在交流中很快就成了朋友,尽情享受生活的情趣。
海拔4500米的当惹雍错,湖边的一块土地上有面积不大的农田,一早田长多杰走到村中的老屋前,用手寻找某个特殊点,靠这个点看向对面的另一个点,再根据古老的历法计算出一个特殊的日子。多杰要把这个特殊的日子传达给全村人,随着多杰“开耕了”的喊声响遍村子,村中的男女老幼就聚集在一起,欢度开耕节。多杰的父辈是田长,他家掌握了丰富的历法知识,替村中选择开耕时节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多杰的身上。多杰认真地执行着大家的嘱托,开耕节时要总结上年的情况,同时公布下一年的计划。大家对他的信任与肯定随着巨大的石头放在蓄水池边,石头慢慢垒成石柱并系上哈达,大家互相洒水,种子再次回归土地的动作装进了每一个在场者的心中。
普莫雍措旁的堆村人世代生活在海拔5000米的牧场,冬季的草场显得格外珍贵,由于冬日昼短夜长,为了让羊群有足够的草料,堆村的男人在藏历新年前,把羊赶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小岛,每天轮流照顾羊群。他们的这种协作确保了整个村稳定的经济利益。门土的次成既是僧人又是藏医,他在自己修行的山洞中,运用苹果的各种现代化的设备,潜心钻研藏药的配制。藏药配制原料中重要的一种是石头,为了研制治疗痛风的药物,次成需要寻找一种特殊的石头,但是在他所居住的区域难以找到,他便走到更广阔的草原去寻找。最后经过一番艰辛,用特殊的石头、圣洁的湖水制成了治疗痛风的藏药。制好的藏药被无偿地發放给那些遭受病痛折磨的人们。林周的打阿嘎队伍分老年队与青年队,他们步调一致,边歌边打,在一声声的唱词中碎石被打成粉末,阿嘎土便成了建筑房屋的材料。人们在齐心协力的工作中完成了房屋的建筑,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愉悦。
三、传承文化,守护心灵的家园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心理的标志,也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纽带。正是在这种生产、医药、手工艺术、民间艺术、节日文化的滋养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皈依;他们守护着心灵的家园,使精神的根脉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当惹雍错湖边的村民依靠古老的历法春种秋收冬藏;堆村的牧民能够在结冰的湖面撒上灰土,让羊安全渡过湖面,到村子对面的小岛上进食,保证了严冬时节草料的充足。次成在山洞修行的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研制新的藏药,治疗那些还在受到病魔折磨的人们,这也是在完成师父临终时的遗言。每年他都要踏上寻找石头的征程,空旷的藏北草原极易迷路,当地的牧民会帮助次成。为了使藏药的疗效更佳,对原料的选取十分严苛。煮熟石头的水需要纯洁无杂质,他要到玛旁雍错去采集圣水;通过一道道严格的程序,治疗痛风的藏药就制好了。亚东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叫巴桑的医生,这儿的温泉治病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巴桑给白玛治疗骨头坏死病的重要方式就是泡温泉。为了研究温泉对疾病治疗的科学依据,巴桑提取温泉的样本进行化验,努力寻找其中的医学奥秘。生长在尼木的狼毒草是制造藏纸的原料,人们挖来狼毒草的根部,把它撕成细条,煮熟,捣碎,再放到水中,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取出上层的清水就可制作藏纸了。多吉的村子雪村有三千多年的造纸历史,为了不让藏纸的制作技艺失传,多吉正努力扩大狼毒草的种植面积,他自辟了一块土地人工种植狼毒草,解决天然狼毒草原料不足的问题。秃鹰是草原上的神鸟,它的翅膀可以用来制作鹰笛。玉古的爷爷、爸爸都是吹奏鹰笛的高手,为了让鹰笛的演奏一直传承下去,玉古正在耐心地寻找鹰翅,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制作鹰笛。虽然玉古的眼睛因为做了心脏手术有些模糊,但是他还是抓住任何可能找到鹰翅的机会,完成祖辈留下的遗言。一位听到玉古故事的藏族同胞给玉古送来的一个鹰翅,玉古慢慢展开包裹鹰翅的布,细心地计算尺寸,虔诚地凿刻。两个女儿得到鹰笛的喜悦不由得让人感动。
萨嘎达瓦节与赛马节是青藏高原重要的节日,每到节日来临之前,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节日现场,当高2.9米、重2.3吨的神秘经幡柱在众人的注视中升起,心中的那份虔诚就落地生花了;当一匹匹良马奔驰在草场,展现人与马的意志与力量时,一个个赛马者似接受了成长的洗礼成了草原的勇士。民族的文化就是被这些热爱生活、热爱民族而富有创造力的人们不断叠加,以不懈坚持而谱写着。
“第三极”以长镜头、抓拍等摄影技巧,呈现了青藏高原的雄伟山脉、一望无际的森林、蔚蓝的天空、清澈见底的湖水、朴实善良的藏族人民。那里的人们与自然互为朋友,以慈悲怜悯、惜福感恩之心,完成了“第三极”最美的蜕变。山美、水美、物美,比它们美的是那善良的人心。
参考文献:
[1]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 李泽厚.美的历程(第二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 陈晓伟.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 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作 者:王素音,武威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