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Q正传》电影对原著精神的诠释

2017-07-19郭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阿Q正传鲁迅

摘 要:《阿Q正传》这部电影围绕中心人物阿Q进行了三重“透视”,一是叙述者(和作者)看阿Q;二是未庄人看阿Q;三是阿Q看自己。三重透视相互对比与映照,形成了反讽的效果,由此突出了作为喜剧式人物的阿Q身上所体现出的悲剧性因素,如此处理把握住了原作的精髓。

关键词:《阿Q正传》 鲁迅 电影改编 原著精神

近几年翻拍的影视剧很多,然而大多数都叫骂声高于叫好声,电影如《大侦探福尔摩斯》,电视剧如《新三国》等都未能避免这一情况。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有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符合原作精神。电影中的福尔摩斯身手矫健,这与其说是福尔摩斯倒不如说是007更为贴切。《新三国》中的美男子林冲则由并不帅气的胡东饰演,虽说演技也很不错,但形象却相差甚远。影视剧不可能完全忠实原著,但艺术加工也应在符合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如此才把握住重心。

电影版的《阿Q正传》在尊重原著方面颇为费心。这部电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了纪念鲁迅先生一百周年诞辰而摄制的,因此尤为注重展现鲁迅先生小说的内涵。《阿Q正传》小说因其深刻的思想性而著称于世,其电影也注重展示其深刻的思想性。小说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主角阿Q来展现的,因此电影就十分重视对阿Q这一形象的塑造。饰演阿Q的严顺开凭借该角色获得了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以及瑞士第二届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手杖奖,由此可见该角色塑造得十分成功。

本文不想探讨思想性本身,而是考察电影为了展示原著的思想性所做的努力有哪些。导演和编剧是如何架构材料的,而这样的安排使电影在对原著思想的诠释方面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具体的内容方面,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原文,还是颇有见地的二度创作,这都是文本讨论的对象。

电影编导力求忠实原著的精神,在喜剧性的场景中表现悲剧性的内容,这符合原著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为了全面地展示喜剧中的悲剧因素,电影围绕中心人物阿Q进行了三重“透视”,一是叙述者(和作者)看阿Q;二是未庄人看阿Q;三是阿Q看自己。在聚焦同一事件时,三重透视相互对比与映照,形成了反讽的效果,由此突出了作为喜剧式人物的阿Q身上所体现出的悲剧性因素。

一、叙述者看阿Q

将这部小说搬上荧屏是有难度的,因为原著中的许多富于深刻思想性的内容是由叙述者的叙述承担的,忽略叙述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削弱电影的深刻性。因此为了保持原著的思想性和风格,影片定位为喜剧片,并以旁白的形式保留了叙述者解释说明的部分。影片甫一开始便是叙述者(影片将叙述者塑造成鲁迅的形象)执笔灯下,旁白同时响起介绍为谁立传以及被立传者阿Q的相关情况。虽然电影是喜剧片,但是在此处却没有喜剧的味道,在昏暗的灯光下,叙述者的声音很低沉,配乐也是低沉的,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与影片主体欢快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叙述者讲述的内容是富于喜剧性的,但他叙述的基调却如此沉重,这样的处理方式实际上显示出在叙述者(和作者)的眼中阿Q是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式人物,同时也是叙述者在渲染和暗示阿Q的悲剧命运与结局。

在随后的电影中,旁白穿插其中,对阿Q语言和行动之外的心理活动与精神世界进行解说,这不但对人物形象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叙述者(和作者)对阿Q的价值评价。如阿Q被赵太爷打了,然而却能以“被儿子打了”聊以自慰,旁白这时道:“阿Q并没有被打败,他就用这样的精神胜利法转败为胜了。”旁白一方面让观众更加清楚地了解阿Q为何能“转败为胜”,进而更加全面地理解阿Q这一形象;另一方面,旁白也隐含了作者对阿Q的价值评介。“精神胜利法”是叙述者对阿Q“反败为胜”的方法的命名,然而这样一种取得胜利的方法与阿Q所遭遇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巨大反差,由此出现了反讽的喜剧效果,在欢乐的背后是作者借由叙述者冷静的叙述而对阿Q的“胜利”所做出的批判,这种“胜利”只不过是阿Q自己在精神上的麻痹与幻想。

二、未庄人看阿Q

如果说叙述者的“透视”是客观冷静的,那么未庄人的“透视”则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两种风格的“看”形成了对比,冷静与欢快的衬托之下突出了阿Q受人欺压与调戏的悲惨境遇。看阿Q的未庄人大致可划分成两类:一类是像赵太爷和钱太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人物”,另一类则是与阿Q一样的“小人物”。在“大人物”的眼里,阿Q是可以被随意欺压的贱民和被随便牺牲的草芥。小说中,阿Q只是说了自己姓赵,便遭到赵太爷的耳光。由于“调戏”吴妈,阿Q更是被五条苛刻的赔偿“条约”弄得倾家荡产,最后还因莫须有的罪名赴了黄泉。电影对这些内容都如实地进行了表现,并且还增加了赵太爷举报阿Q是抢匪,使阿Q成为自己的替罪羔羊的桥段。这一桥段增加得很好,由此赵太爷一家对阿Q的死便负有了直接的责任。影片因此突出了“大人物”欺压阿Q的惯性以及对阿Q生命的轻视,最终导致了阿Q生命的终结。

不仅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如此,就连有点小权力的地保也对阿Q任意欺凌。因姓赵一事阿Q被地保勒索了200文钱。小说对地保的敲诈只是一笔带过,影片中则为地保加增了台词“老规矩,200文,多了不要”,一句“老规矩”表明了阿Q时常被这样敲诈。在地保的眼中,阿Q就应该被敲诈,他触怒了赵太爷,地保要因此教训阿Q,所以收他钱是应该的。而“多了不要”似乎显得“规矩”确实是“规矩”,是有标准的,而不是随意的,在地保看来他自己的敲诈行为是合乎情理的。因此对阿Q的敲诈也算不得敲诈,欺负了阿Q却认为合情合理。电影对地保敲诈阿Q和赵太爷举报阿Q片段的二度创作,突出了“大人物”不仅不在乎阿Q的生活,更不在乎阿Q的生命,正是他们这种随意欺压以及凌辱的态度与行为一步步将阿Q送上了绝路。

与阿Q同为平凡老百姓的“小人物”们本应与阿Q同病相怜,但在他们眼中,阿Q不过是被取笑和调戏的对象,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影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比小说更进一步。在小说中,“小人物”们只是嘲笑阿Q的言行,取笑阿Q的癞子头,取笑他的“精神胜利法”等,但在影片中,“小人物”们不仅取笑阿Q,而且怂恿阿Q做不该做的事情。比如在得知赵家儿子中秀才之后,阿Q吹嘘他也姓赵,比秀才还长三辈,“小人物”们便怂恿阿Q去赵府登门道喜,更有甚者要陪着阿Q一同前往,说穿了,这些“小人物”无非是想看热闹。但电影中的“小人物”明显比小说中的“小人物”心肠更歹毒,更无视阿Q的生命。小说中的人虽然喜欢看熱闹,但大都是在“小人物”的范围之内,无论是取笑阿Q的癞子头,还是看阿Q与别人打架,都不曾涉及权贵人物。但是电影中的小人物为了看热闹,却让阿Q去赵府,赵太爷作为有钱有势的“大人物”定然不会轻饶了阿Q,大家心知肚明,可是还怂恿阿Q去,可见居心叵测。为了能看热闹,为了调戏阿Q,竟然连阿Q的性命也不顾了,这样与“大人物”又有何区别呢?阿Q死后,大家谈起此事无人关心判决本身的对错和阿Q自身的生死,只是可惜没有杀头好看,阿Q死前没有唱上几句。至此,阿Q在“小人物”们的眼中与“大人物”们的态度等同起来,他不过是草芥而已。

与小说不同的是,电影中的人物并非全是冷漠的人,但这一改动对思想性的展示却起了相反的作用。小说中看管土谷祠的老头儿虽不曾取笑阿Q,但也不曾帮过阿Q,老头儿对阿Q的态度随着舆论的改变而改变。当得知阿Q调戏吴妈后,未庄人都排挤阿Q,老头儿也不例外。虽然同住土谷祠,但对倾家荡产的阿Q毫无同情,一心想将阿Q赶走。可影片中的老头儿却很有人情味,不但时时关心阿Q,而且在阿Q遭难的时候还愿意帮他一把。当酒保来要钱的时候,老头儿还上前阻止了一下,最后阿Q被抓走的时候,老头儿还给阿Q带上了东西,充满了怜悯与痛心。在老头儿的眼中阿Q还是值得同情的。影片对老头儿这一人物形象的改偏,并不成功。因为小说原意就是要着重突出未庄人的麻木与冷漠,即便是与阿Q同住的老头儿也是丝毫没有人情味的,因此强化了批判的力度。但电影却使老头变得比较温情,这就大大弱化了原著那种对麻木人群的深刻揭露与鞭挞。正是未庄人冷漠无情的“透视”才造成了阿Q悲惨的结局。当然,对于影片的这种改编也是可以理解的。该片摄于1981年,彼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影片还是要富于一些人情味,不能都是为非作歹的坏人,否则影片社会舆论导向就不够正确了。这就使得阿Q的命运看起来并没有惨到极点,削弱了电影批判的力度。

三、阿Q看自己

最后一重透视是阿Q看自己,如果说未庄人的有色“透视”是导致阿Q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那么阿Q对自己的混沌“透视”则是根本原因,这也是阿Q最为悲哀的地方。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忘却”都是使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然而这些“法宝”却犹如石墙一般阻止阿Q看清自己,因此阿Q对人对己的认识从始至终都是浑浑噩噩的,从不曾清醒过,正是这些混沌不清将阿Q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电影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了忠实的再现。为了丰满阿Q的形象,电影中又增加与扩展了一些内容:一是为阿Q加了句口头禅“骗你是你儿子”,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就反映了阿Q的糊涂和愚蠢,为后面的种种错误理解做了铺垫。这也是为什么在看待同一件事时,阿Q与未庄人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解,并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引发滑稽的效果。阿Q不曾理解别人的意思,欺负小尼姑时,阿Q并不知道“小人物”们的叫好是起哄,反而真的以为是自己做了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二是电影拓展了与革命有关的片段。在电影中,阿Q大做革命梦,他与那些调戏他的“小人物”们一起革了“大人物”们的命。在阿Q看来,自己和“小人物”们是一伙儿的。然而实际上在“小人物”们眼中阿Q却是被嘲讽的对象,由此这两种理解又形成了对冲,突出了阿Q不自知的悲哀。三是即使因抢劫被抓入牢中,阿Q依旧糊里糊涂,还以为自己是因革命一事才有此遭遇,并因此而沾沾自喜,在狱中还自豪地向其他人宣传应该去革命。阿Q的愚蠢和自以为是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的来说,电影在表现思想深度方面的改编还是成功的。影片保留了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设置,于此基础上又在语言细节和内容拓展等方面做了一些艺术加工,强化了喜剧因素和悲剧内涵的对比。电影立足叙述者、未庄人和阿Q的视点来看阿Q,从三者不同情感态度的反差中突出阿Q形象在滑稽可笑背后的悲哀与悲剧。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改编的过程中没有只展现人性的冷漠,其中亦不乏一些温情的元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批判的力度,但由于把握住了小说的精髓,所以并不影响影片对原著整体的思想性和风格的诠释。电影改编可以丢掉内容与形式,重构人物和事件,但却不能失去原有的精神与灵魂。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小说精选[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 陈伟华.论《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模式[J].鲁迅研究月刊,2015(6).

[3] 电影链接:http://www.le.com/ptv/vplay/26579389.html?ch=b

aiduald_mfdy

作 者:郭宇,復旦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美文学比较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阿Q正传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从英美哥特文学电影改编看文学的影像化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