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7-19张辉段小芸
张辉+段小芸
德育是新教育形势下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每所学校均有开展,但问题少年出现的频率还是不断增加,德育工作的症结在哪里?我们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应对?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和同行进行探讨。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过:“智育如果没有德育做基础,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腐化的催化剂。”[1]我国学生的德育工作更是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三令五申要求学校重视起来,更专门下发文件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我国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足以应对开放式、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
1 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存在单一性
目前学校开展的学生德育工作还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开设课程多为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或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包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己为人主义等。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时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知识的内容枯燥单调,而且说教方法单一,极易导致学生对德育内容失去兴趣,难以调动学生配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德育的内容也缺乏针对性,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去施展教育工作,目标制订过于理想,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高大空的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的需求,不但达不到德育工作的目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1.2 德育工作中家庭力量的缺失
环境因素是学生德育工作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环境因素又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居于首位。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影响也是造成学生德育工作成效微薄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德育工作中学生道德认知的错乱
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经验薄弱、对是非判断能力不足,会导致学生对道德认知的错乱。比如把顶撞老师当成勇敢,把固执当成坚持,把奇装异服理解成美,把认真学习当成不知变通等等,而学生特有的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增加了这些错误认知传播的速度,在学生之间能轻易形成共鸣。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道德规范认知,但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给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问题。
2 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2.1 德育工作创新化
学校在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时,要在新时代教育观念的大方向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去形成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科学教育观念。在德育内容上,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有许多用故事形式去教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我们要把传统教育和当今的德育结合起来,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融入现代的平等、竞争、理性等观念,打造适合当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为基础去构建适应世界发展形势要求的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德育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精神发展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去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提出我国的学生德育工作应该分为四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第二层是责任心,第三层是爱国,最后一层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在德育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受教对象去设立不同的思想道德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方式,不仅要进行理论的讲解,还要重视实践活动。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对学生开展有特色的比赛、班会、讨论、知识竞赛等等,加强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将德育工作创新化、科学化、合理化。
2.2 构建家校德育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学生儿童期性格形成承担着第一责任。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也要和父母进行沟通,使其了解家庭因素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去养育子女,形成家庭学校协调一致的德育体系。
2.3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计划生育的执行,形成我国当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的现象,再加上楼房的普及,导致独生子女缺乏足够的平等沟通机会,孤独、自闭、抑郁等心理問题在青少年中比重趋高,所以德育工作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心身得以健康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结语
学生德育工作是不断变化的长期性的课题,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特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对德育工作不断进行创新。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形成有力的德育体系,齐心协力使我国学生的德育工作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培养适应新形势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1.平凉理工中等专业学校;2.泾川县丰台乡教育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