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的阐释

2017-07-19丁立磊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9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习近平

摘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观念、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提出了当前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较为突出而又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思想与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考、新认识和新运用,在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转换和创新新发展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创新性

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座位上思想文化领域中具有突出建树的新时期文化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华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求,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与实际,与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

一、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定位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阐释集中体现在其准确定位上,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对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价值内涵提升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伟大滋养和丰富土壤的地位,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阐述“中国特色”必须强调“四个讲清楚”[1](即为: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使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重点强调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关系问题,一是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作用,二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三是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沃土”。

习近平多次提及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深化了中华文化历史定位,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3]。他还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3]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华文化地位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以习近平为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二、 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与态度

习近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概括起来总结为:“传统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

在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的同时,习近平鲜明的凸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传统之间的“传承发展”的关系。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继承者和弘扬者”[3]。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不能割裂的看待历史和文化,针对历史延续问题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理论,既不能以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中国今天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的发展,当前的历史和文化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史实材料和思想材料。

习近平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集中体现在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创新”方针上来,我们应该深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现实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习近平传统文化的“两个创新”,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创造性转化主要是指借鉴传统文化的有价值部分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時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达到激发活力和生机的目的。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这种思想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古代民本思想价值维度的内容和现实维度的举措,抛开其“阶级性”和“时代性”,赋予我们当代对民本思想的理解,即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从群众的需要出去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均为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化阐释。

三、 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就是由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和决定的,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的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与时俱进,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时期实现了创新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了解新的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和重要途径,尤其是恰逢新文化运动百年之际,其系统合理的思想体系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发展。习近平将传统文化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反映出了传统文化非凡的现代价值,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层面的价值标杆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可以使马克思主义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与话语体系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性,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清晰的认识,不仅包含了他本人对执政经验的总结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认识,也包含了当今当的领导层对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的新判断,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发挥其对当前治国理智的理论指导作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德、风俗等是整合社会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资源,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有利于强化三大规律的认识。

时间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有无尽头。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走向更高境界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尤其是通过“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J]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全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9.25.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5.10.15.

1此文章为河北省委讲师团2017年度科研课题:习近平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编号:201728)结项文章。丁立磊(1977—)男,河北易县人,博士,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话融合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习近平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标题党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