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骥伏枥

2017-07-19朱龙黄娟徐双双

关键词:东陵凤阳县事迹

朱龙+黄娟+徐双双

东陵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西南8公里,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是李克强总理当年知青下乡的地方。近年来,东陵村依托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农业产业飞速发展,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也获得了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的荣誉称号。这一切成绩,离不开一位老人——合作社理事长陈冠玉。

生在名村,身为名人,陈冠玉曾多次接受媒体的采访,实景记录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分红大会的专题片《分红》更是荣获了2013年度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三等奖。所以,当我提出拍摄陈冠玉的专题片时,分管电教工作的部领导表示担心:“优秀的专题片要推陈出新。总盯着一个人,如何找新意?观众会不会审美疲劳?”一时间,选题似乎遭遇搁浅。

老瓶装新酒

还能继续拍陈冠玉吗?我们开始调查采访,试着寻找我们所需要的新意。在凤阳县电视台,我和电教中心的同事用了半天的时间把近几年来有关东陵村及合作社的视频素材都找了出来,从头到尾全部看了一遍,发现以往片子里的老陈都是在介绍合作社的运作,而关于他自己及合作社发展的幕后故事却从没有提及。这是一个空白点,正好契合我们继续挖掘陈冠玉个人事迹的想法。

电视台外宣部的资深记者对于我们以陈冠玉个人事迹为主线的拍摄计划表示赞同。他认为,典型人物事迹的宣传不应该是阶段性的任务,要经常挖掘、经常跟进,勤拍多拍、去粗取精,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人物才是饱满的。这一点也与我们不谋而合。

为了保证拍摄方案的可行性,我们先期走访了大庙镇和东陵村的干部,对陈冠玉的生平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老陈年轻时漂泊在异乡为生活打拼,64岁回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69岁荣获“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的荣誉称号,7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每一个时间节点背后都有一个值得挖掘的故事。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只要能找准共鸣点,并采取新的叙述方式,老典型照样能感动观众。

在呈交给部领导的拍摄计划中,我们在最后一段写道:“老瓶装新酒,酒好一样香。”部領导在认真研究后,最终认可了我们的方案。

一举两得

尽管之前已经有过多次接触,但陈冠玉看到我们到来还是非常高兴,热情地拿出已经洗干净的草莓让大家尝尝鲜,不停地说:“我们合作社的草莓没打药……”由于年轻时在外闯荡做生意,他对穿着很讲究,爱穿皮鞋和正装,颇有“老干部”的风范。看见几株桃树花开得有异状,他大步走过去端详。镜头里的他像一个尽职的园丁,目光倾注在桃树上,一双皮鞋沾满泥土……

果园的画面采集告一段落,我们又请老陈谈谈自己。刚才对着摄像机还侃侃而谈的他突然有些羞涩:“我一个老头子有啥好讲的。我就喜欢你们多宣传宣传我们合作社,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东陵村有这么一个地方,多给我们社员带来实惠。”

老陈的一席话让我心里透亮了不少:是啊,拍这部片子,不仅是要宣传老陈,让大家看到有这么一位优秀的党员在真心实意地带领群众致富,更重要的,还在于宣传农民合作社这个新型组织,让农民观众真正感到,农民合作社是能够带领他们抱团致富的。一部片子,既宣传了典型人物,又宣传了先进做法,这就是一举两得了。

把扶贫当主线

开机了,我却总在想,片子应该讲些什么事迹呢?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我,直到遇见了村民陈如芬。

陈如芬是我们开车前往东陵村的路上遇见的,当时她正在路边向过往的司机兜售草莓。得知我们的采访意图,这个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说道:“你们早就应该讲讲我们陈会长。哪位领导到我们合作社来检查我都照实说,没有陈会长对我的帮助,东陵村吃救济的名单上肯定会有我们娘儿几个……”她说得朴实而动情。我们立刻架起摄像机,就在嘈杂的马路边采访起她来。

采访完陈如芬,我也理出了一条拍摄脉络:扶贫是当前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的大事。老陈的合作社早在2008年成立之初就雇用了村里不少残疾人前来务工,他的扶贫之路走得很早。片子应该就陈冠玉帮助村民脱贫的故事来重点讲述。

为了更准确掌握陈冠玉的扶贫事迹,我找到了县扶贫办。刚说明来意,扶贫办主任就爽朗地说:“你们的这个选题太好了,片子拍好后请拷一份给我们扶贫办,下一次的扶贫培训会上我们当教材来播放……如果人们都能像老陈一样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我们县扶贫攻坚的任务应该能更早更好地完成。”

原来,早在2014年7月底,陈冠玉就主导建立了凤阳县第一个“合作社+残疾人+贫困户”模式的扶贫基地,将就业脱贫、产业脱贫与创建扶贫基地相结合,发挥基地在脱贫工作中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几年来,合作社帮扶了近50户贫困户,直接帮助了陈如芬等26户贫困户脱贫……

在果园新修的水泥路上,我抱着摄像机,俯下身子,半蹲在地上对老陈的脚步来了一组特写,记录下他稳健的步伐;后期处理时,将这个镜头进行了慢放,同时用在片头和片尾,以此譬喻老陈甘为群众脱贫致富而奔忙的信念。

家人口中的“倔老头”

以前对陈冠玉的各种采访,总是很少提及他的家庭。这次拍摄,我决定把这课补上。

1944年出生的陈冠玉早已儿孙满堂,三个子女都在外工作,只有他们老两口留在东陵村生活。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每到中午快要吃饭的时间,老陈总会接到儿女们打来的电话。征得他的同意后,我用摄像机记录下了一场真实而温馨的“时空连线”。特写镜头下的陈冠玉满头白发,嘴角上扬的脸上纹路更深:“没事……吃过药了……宝宝们都去上学了吧……好,行,过两年就不干了……”

陈冠玉和老伴王兆英特意留我们在家里吃顿便饭。冬日的阳光正好,院子里,王兆英一边择菜一边向我们“诉苦”:“就是这个倔脾气,家里没有一个支持他干的……看着像个好人样,年纪放那摆着呢,心脏不好,要天天吃药……遇事发急了,我们一家也跟着不放心……”在一旁洗菜的老陈笑了:“我让你去凤阳(县城)住,要不到合肥,你又不干,天天啰嗦我。”一听这话,王兆英急了,顺手拍了老陈一巴掌:“我要走了,谁给你做饭,还要盯着你吃药,万一有事怎么办……倔老头子。”镜头前的老陈笑意更深了。

抓住“入党”新亮点

2014年7月,时年已经70岁的陈冠玉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个新亮点,以前从来没有报道过,也是我们苦苦寻找的新意之一。

我就高龄入党这个事情对老陈进行了采访。他语气十分恳切:“年轻的时候也想过入党。但是我觉得没为党做过什么事,离党的要求还很远……后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村民做了一点小事,筱姣鼓动我入党。我认为都这个年纪了,再去入党,又能为党做点什么呢?算了吧!”

老陈口中的“筱姣”,叫李筱姣,是凤阳县第三批大学生村官,也是电教片《分红》里的主要人物之一。她见证了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过程,清楚知道陈冠玉在为民谋利上付出的心血。担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期间,她执意劝说老陈入党,并就老陈年龄问题几次到县委组织部沟通汇报。她认为:“陈老虽然年龄偏大,但却不遗余力为社会做好事……一直都在为党和群众干实事,老人家的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最终,在她的鼓励下,老陈勇敢地迈进了组织的大门,而高龄入党这个有意义的故事也被我们如实地记录下来。

后期制作中,当电脑上再次呈现陈冠玉在经果园林、蔬菜大棚、党员活动室来回穿梭忙碌的身影,看着他那满头白发,听着他身边的人对他的评价,我感慨万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刻,我觉得老陈不老,他的心是那么年轻!

(作者朱龙单位为安徽省滁州市委组织部,作者黄娟、徐双双单位为安徽省凤阳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东陵凤阳县事迹
生活之上,最朴素的理想
——论紫砂壶“东陵瓜壶”的韵味与内涵
安徽凤阳县:新型农业种养模式促增收
人物与事迹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东陵
揭傒斯事迹考述
相思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