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真性”

2017-07-19尹郑刚

卷宗 2017年14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当前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造成了冲击,旅游开发和非遗保护并不是绝对冲突的,我们首先避免旅游开发导致的过度的商业化行为,并且要鼓励和争取本地人的参与,为表演文化获得真实性创造条件,最后,非遗旅游产品也要为游客体验当地人民的真实生活创造条件,防止错误文化印象的传播。

关键词: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与节庆、有关自然界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还包括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 旅游开发冲击非遗的“原真性”

将非遗开发成旅游产品,一方面由于其艺术魅力独特,文化价值大,经过旅游活动的介入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还可以形成品级高、旅游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并能提升旅游开发的层次,另一方面这也是保护非遗的一种有效方式,商品化、市场化对于一些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非遺由于开发不当、经济利益驱动、开发者专业知识欠缺、管理不善抑或社区参与不够等原因,其旅游产品出现了过度商品化现象,使得非遗的“原真性”状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扭曲,这与人们良好的初衷适得其反,对非遗不正当舞台化、片面化和庸俗化的开发贱卖了文化,加剧了它的衰亡。

2 “原真性”含义及在非遗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意义

“原真性”一词,译自英语authenticity,在词典中的中文含义是真实性、可靠性、确实性,它一是强调一种客观存在的属性,另外也表达了一种主观上的判断,这两个层面的含义基本代表了人类学在旅游研究中的两个方向,即旅游对开发对象真实性的影响和旅游者的真实性体验。原真性作为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的观点在国际上已达成了普遍共识,因此,在非遗旅游开发中,也应该贯彻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有学者对急功近利、过度开发文化遗产从而导致遗产旅游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深恶痛绝,认为在“旅游展示中,以大同小异、似是而非的传说和神话,代替基于文化、历史、科学的介绍”,以及“基于经济利益的遗产产品复制”等等。这些无疑唤起了我们对非遗旅游开发中“原真性”保护的重视。

“真”是客观事物及其所固有的规律性。非遗旅游产品所包含的“真”的因素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的文明实践活动,而游客对于“真”的追求实际上反映了对人类实践活动所创设的文明的一种怀念,人们希望自己看到的就是历史原本的样子,这是他们的心理诉求。游客对现代工业社会摆脱的渴望,对文化遗产的那些“传统”和“真实”特质的向往,往往会成为引起他们旅游的推动性因素。而某些代表着“过去”、“传统”和“真实”的文化本身所散发出的吸引力则构成旅游的拉动性因素。从另一方面讲,“真”的非遗旅游产品维护了历史遗产的真实性、文化脉络的传承性、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原真性”使文化遗产资源即使在相同地理条件的区域内和同类型的资源中具有唯一性和不可代替性,彰显了其独特的旅游吸引力,也赋予了这种文化遗产的强大生命力。

3 在非遗旅游开发中如何保持其“原真性”

那么,我们在非遗旅游开发中如何迎合人们求“真”的心理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呢?首先,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则。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违反了商品化原则,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旅游开发和非遗保护并不是绝对冲突的,真正破坏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是如上所述的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为防止急功近利的行为,建议不要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抬到过高的地位,避免导致过度的商业化行为。其次,在挖掘遗产文化,推出为游客展示的“表演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和争取本地人的参与,为表演文化获得真实性创造条件。最后,非遗旅游产品也要为游客体验当地人民的真实生活创造条件,防止错误文化印象的传播。

4 “原真性”的相对性和动态性

将“原真性”这一概念首次引入到旅游研究中美国学者麦克内尔提出了著名的“舞台真实”理论,认为旅游者旅游的目的就是追寻当地文化的“原真性”。但他也认为,现代旅游业带给游客的不是当地“真实”的文化,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舞台真实”,将社会生活不真实地神秘化,是超级谎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真实”使得游客不能体验目的地的真实文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体验舞台真实。这么看来,游客追求“原真性”的动机与旅游开发对旅游对象“原真性”的破坏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说,原真性是开发的灵魂所在。然而在旅游开发中,原真性也许难免带有主观色彩,真实只能是相对而言。对于旅游所展示的文化真实度的评判,人们应逐渐抛弃依据静止的“传统模式”进行简单比照的方法,转而强调旅游所重新整理、复原的这些舞台化的真实是否能够成为新的文化力量,使处于其他现代文明冲击之下正在不断衰落的传统得到复兴和弘扬,最终得以回归东道社区,由当地人创造出提炼过的、新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王宁. 旅游伦理与本真性体验的文化心理差异[J]. 旅游学刊,2014,(11):5-6.

[2]冉丽,李应东. 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96.

作者简介

尹郑刚(1974-),男,河南郑州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