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方向性探讨和比较选择

2017-07-19李红艳

科技资讯 2017年17期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李红艳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于教育事业也就越来越重视。在高职院校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传统模式的约束性,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体制的限制,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很难得以有效的展开。因此教育部门需要联合各大高职院校,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方向性进行探讨和比较。该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放线性探讨和比较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俱乐部 教学模式 方向性探讨 比较选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b)-0161-02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体育的教学也是课程分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高职院校得到了基本的普及,但是由于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体育相关的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师资力量也很难达到标准,因此体育俱乐部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演习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学生不愿意参与俱乐部中的各项活动,不利于其内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体育锻炼的特色模式,从而进行适当的比较选择。

1 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中的内在需求

1.1 实行完全学分制度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大多选择学分制,每一位学生制定一个课程表,院校为学生提供选择教师和学科的权利。同时学分制的选择打破的统一的学生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和任课教师的传统模式被击破,各大院校体育的教学模式逐渐呈现俱乐部的形式转化,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2 传统的竞技体育模式被改变

学生在大学阶段,身体素质在发生改变,其具体的形态机能对于体爱好的选择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传统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学生的发展。同时每周90 min的体育课程教学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无法实现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体育意识、身体素质等[1]。

1.3 构建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需要文化艺术作为基本框架,同时也需要文体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的氛围。体育教学作为为校园文化强有力的催化剂,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建立完善的体育性格,增强公平意识,锻炼计提主义精神和爱国精神,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基础设施较差

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均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体育教学中的产地和设施条件明显落后于普通高校。同时高职院校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基本的职业技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留一席之地,因此高职院校纷纷扩张,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为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带来的不小的压力。因此为了能够基本减少资源的浪费,尽最大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同时安排几个班级共同上体育课的情况很常见。在这种情况下,好几个学生共用一个体育器材,资源紧张,甚至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

2.2 体育师资力量不足

俱乐部教学大多需要满足学生全方位的兴趣爱好,幫助学生进行今后的体育锻炼,因此学校需要开展丰富的体育课程,其中包括:游泳课程;羽毛球课程;健美操课程;各种球类课程以及舞蹈课程等等。但是这么多的体育课程却对师资团队发出了挑战,虽然球类的课程教师资源相对充足,但是其他课程,尤其是类似民族舞、瑜伽和跆拳道等冷门的课程,教师力量明显不足,教师稀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针对喜欢的体育活动展开系统而有效的训练,从而也就制约了整个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发展和研究[2]。

3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方向性选择

3.1 扩大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范围

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和学科安排下,体育教学大纲和素质考核标准需要在选修课的范围之内,但是对于其他能够满足学会兴趣和爱好、内容相对丰富的课程内容可以列为选修课程和学分制。必修的课程依然按照原来的学分考核标准,而选修和学分制的课程内容可以按照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分类,院校选择一节课作为俱乐部活动日,这样一来,既能满足必修课的学分考察标准,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3.2 区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考虑各个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根据刚高中毕业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身体健康程度也不乐观的情况,院校需要在大一阶段加强对于学生基础体育锻炼的训练,在一学年的体育课程中,实行分班制度,能够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从而为更高年级的体育学习打好基础;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体育技能,在掌握体育意识和基础锻炼方法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训练,适当的参加体育俱乐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3 根据场地调节体育设施的数量

当前,面对学生数量骤增的局势,许多高职院校选择在同一时间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这就导致了体育设施的严重供不应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体育课程形同虚设。同时,由于时间集中,同时又受到锻炼场地面积和体育设施数量的限制,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内部的活动频率、人数、器材也是在分配上受到一些限制,学校必须要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任课时间[3]。

4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比较选择

4.1 管理模式的比较

首先,高职院校大多开展校外的体育俱乐部,由于设施和场地的局限性,需要得到院校全方位的支持,因此需要确立委员会、学生会、后勤、教务等部门,解决俱乐部中可能会存在的场地和时间安排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开展具体的教学计划;其次,单项体育俱乐部主要是由学生自行管理,每次进行活动之后,由学生自行管理体育各项器材,也有利于增加其团结协作的能力;最后,高职院校的运动会主要是由体育部门主办,并根据实际职权的分类,划分具体的管理部门,在院校管理层的指导之下,校运动会主办方积极筹划竞技内容,带领俱乐部的各个成员共同筹划各个体育项目。同时大量的定期或是非定期的单项体育项目,可以由部分体育俱乐部进行单独筹划,或者是由学生独立承办。

4.2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考核模式的比较

首先确定考核目标、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基本的目标是根据国家教委的发展方向确立体育锻炼的目标,要求发挥学生特长的同时,也应该体现一定的自由度。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求对体育技能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进行调整和评价,评价的内容中包括对于体育知识的基本掌握,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和欣赏的能力,借助体育锻炼进行医疗救助的能力等等;其次是对于身体素质的考核,其中包括基本的身体素质、运动的技能以及知识理论等方面,要去院校进行统一的测试,并由学生进行签字确认,形成具体的教学数据,以方便教师日后体育锻炼的设计;最后,俱乐部需要对学生的考勤进行考核,建立一定的赏罚制度,确认每次活动的出勤名单,一旦发生违规的情况,严重的化可以予以开除[4]。

5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教育是国家建设的基础,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其不仅具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其方向性进行探讨,发掘俱乐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积极的解决措施。同时也应该针对管理性能和考核性能进行比较和选择,从而优化各项体育资源的配置,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马秀梅.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方向性探讨和比较选择[J].浙江体育科学,2006(6):77-80.

[2] 李文生.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的内在需求及方向性探讨[J].运动,2015(16):129-130.

[3] 杨彪,杨驰.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12(20):45-46.

猜你喜欢

体育俱乐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