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2017-07-19张亮高明张润光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主动性

张亮 高明 张润光

【摘 要】 文章论述了加强和改进毕业生文明离校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毕业生不文明离校的原因,提出加强和改进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对策:在学校层面,各部门齐抓共管,创新文明离校教育工作载新体,加大宣传力度及学生法制教育;在学生层面,主动改正认识偏差、把握提升机会,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离校活动。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主动性

大学生文明离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与其他环节相比,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多,要求工作的时间很紧,开展工作的难度最大,[1]因此如何引导毕业生在奔赴新的岗位前,通过文明离校教育,既营造出浓厚热烈、健康和谐、文明有序的毕业离校氛围,又表达学校及老师对毕业生的服务关爱之意,抒发毕业生对母校和大学生活眷恋情怀,增强学生的爱校情结和感恩意识,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有序离校,处理好大学生在校“最后一公里”,意义重大。在这一工作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尤为重要。[2]本文从目前毕业生文明离校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产生毕业生不文明离校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旨在为毕业生顺利进入社会提供参考。

一、加强和改进毕业生文明离校的重要意义

1、文明离校有助于校园安全稳定

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多处于敏感和适应阶段,心理异常波动,既有着大学时光即将结束的悲伤,又有着进入人生新阶段的躁动和不安,这一时期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常常容易因为种种原因对学校或者个人产生不满情绪,引发恶性事件。这需要学校加强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杜绝各种安全事件发生,使整个学校处于稳定的环境。

2、文明离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

学校的校风,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教育与管理成果的集中体现。高校校风建设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该学校育人目标是否顺利实现。若不能引导毕业生在大学生涯的最后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自我良好一面,反而出现一些消极行为,这将对长久以来形成的校风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毕业生文明离校直接关系着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形成。

3、文明离校有助于促进学生成才

高校的根本办学目标是树德立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毕业生是否文明离校,直接检验着学校是否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满信心的走入社会。学校要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坚持文明离校教育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通过思想引导、行為示范、榜样带动等方式,教育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科学规划人生,强化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毕业生不文明离校的原因

1、毕业生自我认知偏差

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够充分,缺乏对自己清晰的定位,不考虑自己的专业与市场的需求,在就业与升学的十字路口踌躇不前;有部分学生自以为自己是大学高材生,应该有较好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大学生突然从校园走向社会,生活由学习为主转变为工作为主,对未来缺乏明确的期待,心生焦虑,一部分毕业生对社会缺乏了解,拒绝走出校园,一部分毕业生却盲目乐观,这些存在的问题均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校园恶性事件,例如部分学生的扔、砸、烧等消极行为,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正常秩序。[3]

2、毕业生感情问题未能得到调整

高校毕业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调整时期,要进行论文撰写、寻找工作等一系列关系前途命运的事情,同学之间由于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而不得不相互离别,情侣之间由于工作原因只能相距千里,加之进入工作后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未来人生考虑,这也导致离别的感伤情感愈发浓厚。还有部分学生自认为毕业就意味着逃离父母的束缚,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迫切想要进入社会,通过努力工作证明自己,实现自我价值,难免会产生急功近利心理,但由于脱离了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学生自身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难免出现碰壁的现象。[4]这些对过去的留恋,对现实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情绪,是大学生做出不文明的离校行为的重要动因。[5]

3、高校对毕业生离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

与离校教育相比,高校都比较注重入学教育,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管理要求,及时过渡到大学生活之中。但在毕业生离校教育上,高校却出现了教育偏差,毕业生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工作理念较为落后,责任意识不够强,工作方式不能适应学生需求。仅仅通过“报告会”、“讲座”等单向度的说教方式灌输思想,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甚至有的高校需要组织毕业生参加的活动,毕业生没有到场就让低年级的学生代替,管理部门只想着如何在防止学生聚众生事上动脑筋,做文章,并未认识到毕业教育是学生从学校通往社会的最后一堂课,毕业生是学校的名片,他们未来在各行各业的表现,直接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教育成效。

三、加强和改进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对策

1、学校层面上,要始终坚持树德立人理念

(1)加强对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教育和管理,各部门齐抓共管。很多高校认为,大学生只要能够完成论文,通过答辩,找到工作或者顺利升学,就可以不闻不问了,正是对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存在着简单化、程序化的倾向,使得毕业生感觉到学校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责众”心态,违背学校的管理制度,造成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层出不穷。学校应将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成立毕业生文明离校小组,学生处牵头,各部门全力配合,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6]各部门要大力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和服务,广泛听取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毕业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把教育引导和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相结合,主动整合各种资源,提供毕业生离校期间的一站式服务,[7]例如毕业离校手续办理、行李包裹邮寄、废弃书籍处理等。开展消防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等教育,强化毕业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对毕业生毕业聚会等监督工作,防止毕业生出现过激行为,要畅通毕业学生信息管理渠道,制定毕业班学生党员、干部责任制,要求毕业生学生党员、干部在办理班级毕业手续、稳定班级秩序、保证班级文明离校等各项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协助做好毕业生离校各项工作,引导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

(2)科学规划,整合全校资源,创新文明离校教育工作载新体。文明离校教育,不应该只是千篇一律的枯燥的讲座、横幅,以及强迫学生多次参加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活动,使得毕业生对文明离校教育出现抵触感,客观上造成了毕业生不愿意参加活动,最终导致事倍功半、收获甚微。高校应设身处地的从毕业生角度出发,创新文明离校教育形式,不但要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正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引导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情感、学业等方面的压力,更要增强毕业生就业的信心,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8]不仅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教育,还要通过各种毕业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毕业离校既有“新意”又有“心意”,例如举办简历大赛、礼仪知识讲座等等,主动让毕业生积极参与进来,这不但能丰富毕业生在校的最后时光,而且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毕业生在毕业之际,主动接受文明离校教育。[9]要通过毕业典礼增强毕业生的归属感。毕业典礼是毕业生对学生时代的回忆展现,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高校应该将毕业典礼作为离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隆重召开毕业典礼,校长激情洋溢的致辞,让学生心生骄傲和自豪感,最终成为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的纽带。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气氛。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标语等,营造出、健康、文明、和谐、温馨的毕业气氛,让毕业生了解到主动接受离校教育的必要性,让毕业生深刻感受到,他们始终是学校的一部分,他们以后在各行各业的表现,和学校息息相关,都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原动力,要通过各种座谈会,畅叙师生情谊,共议母校发展,倡导感恩奉献,要注重引导毕业生回顾自己的大学成长历程,心系母校,情留母校,感念老师培育之恩,感谢同学互助之情,强化爱校尊师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要选择优秀毕业生进行访谈,宣传展示其学习、工作经历,发挥他们榜样示范作用。要通过学院网站、微信平台、宣传栏、广播台等宣传阵地,集中宣传报道他们文明离校教育活动,并及时提醒毕业生离校的必要程序。[10]

(4)加强毕业生离校期间法治教育。一般认为,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但实际上,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法律相脱节,不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理不顺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自以为自己就要离校了,学校无计可施,出现口角相争就拳脚相加,饮酒过量而惹是生非,恋爱不成就频繁骚扰,对校纪校规不屑一顾,恣意妄为,甚至违反法律。所以,高校应做好毕业生普法教育工作,加强毕业生的法制理念,增强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通过重温校纪校规,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等,增强毕业生的自律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做到明理、循规、知法、懂法、守法。教育毕业生严禁起哄闹事,要保持毕业生的良好形象,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11]

2、毕业生层面上,要加强文明离校理念意识

(1)主动改正认识偏差,提升文明离校理念。大学毕业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历的,毕业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新的开始,毕业生不能有即将毕业,已无进步空间等错误思想[11],虽然有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寻找工作、办理离校等一系列繁琐的任务,但不能陷入忙碌、忙乱、茫然的陷阱,把握不住前进方向,产生自我放弃的想法,要始终保持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态度,积极的应对各种问题,要回顾个人在大学期间的经历,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珍惜在校期间最后的时光,抓住学校提供的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抓紧时间提升自己,补足自己的短板。

(2)主动把握提升机会,弥补不足。毕业生不同于低年级校学生,他们处在学校人和社会人两种角色之间,经过严峻的考验发现自身在校培养的素质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便开抱怨上学就是浪费时间,却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12]也没有认识到这里有着众多专家、学者等宝贵的资源。毕业生应该准确定位自己,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不懂的问题要应该及时求教老师,只有补足自己的短板,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脱颖而出。

(3)积极参与文明离校教育,珍惜最后的在校时光。大部分毕业生离开校园直接参加工作,只有少部分同学继续升学深造。不管选择何种发展道路,都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最后的文明离校教育。但是,在毕业生中,仍存在自我封闭的现象,不关注、不参与学校最后的教育安排,不顾一切打游戏,抓紧时间谈恋爱,这些怪异的现象,完全体现了毕业生缺乏危机意识,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毕业生应该珍惜在学校最后的时光,抓紧时间、珍惜机会,主动参与各类活动,聆听各种讲座,了解国家现行的政策以及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形成一个整体规划,为更好的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围.加强大学生文明离校教育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07)173-174.

[2] 项念东.谈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中的情感沟通问题——政治辅导员工作杂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66-67.

[3] 贾汐,肖华丽.新时期高校准大学毕业生“离校综合症”探讨[J].世纪桥, 2012(13)104-105.

[4] 左伟清. 当代大學毕业生的生命困顿与教育关注[J].思想理论教育, 2013(19)68-71.

[5] 顾丰.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教育的任务与措施[J].高校辅导员, 2016(01)58-60.

[6] 孙丽霞.以学生为本,做好毕业生离校前教育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22)61-62.

[7] 刘雨芙.关于高校毕业生毕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9(S2)216-218.

[8] 吴立伟.高校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新探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12-15.

[9] 黄俊.多措并举推进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J].咸宁学院学报, 2012(08)164-165.

[10] 祁欢. 如何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浅议[J].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7(08)17-18.

[11] 程建华.高校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问题及其对策探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6.

[12] 徐萱春.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2)135-136.139.

【作者简介】

张 亮(1988.6-)男,甘肃镇原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助教,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 明(1988.8-)男,山东临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助教,文艺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润光(1980.8-)男,黑龙江临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主动性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