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体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思考

2017-07-19谢应辉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立德树人青少年

【摘 要】 当前,弘扬校园体育文化要侧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接班人意识教育,通过完善常规体育课程建设、突出体育特色项目发展、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积极营造优质校园环境等有效举措,来构建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校园体育育人新体系。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青少年;立德树人;实践

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20世纪初尚在求学的毛泽东早已道出德智体三者的辨证关系。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在于立足当代实际与未来要求,培育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相关文件,提出要抓好体育教学质量,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机制,强化体育在立德树人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新时期新常态下,对校园体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新要求、新期望。

一、校园体育文化,就其教育内容和对象而言,具有鲜明的德育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就其主要对象和内容来看,是指以服务校园精神建设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学校这一特定空间中,通过常规体育教学、课外健身活动、体育俱乐部、运动会等内容和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性文化。这种特定文化的塑造,符合培育健康身心的人的根本,契合青少年的生理需求,并与学校德育、智育等一起,构成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立德树人实践体系。立德树人的落实需要依托有效载体,校园体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这就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必然是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技能培养、体质增强和思想提升的有机结合,实现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成才。

校园体育文化是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渠道。校园体育,往往是青少年表达热情、快乐情感和发挥主体意识的活动。透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青少年不仅能掌握相应的技能,还可以锻炼体魄,增强体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透过富有德育主旨的体育活动,青少年不仅可以更好地认知世界,还能培育辩证思维的能力。青少年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用身体感官认知世界的同时,也会接触并探求那些超过感性认识的存在,例如事物的内在规律、物质存在于精神意识等问题,进而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健全,唤起他们对校园文化意识的探索,道德品質和价值取向的进取,实现每个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

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青少年“公平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精神的必要条件。校园体育文化的载体功能,还表现在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塑造上。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一方面,能增强青少年的健身意识和健康体质;另一方面,在融入活动过程中,对“公平、公开、公正”体育精神的遵守,对参赛对手的尊重,能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竞争意识、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也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可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在培育“培育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

校园体育也是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的“文化”,是基于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孕育而成的优秀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些内容构成了我们今天引以自信的“中华文化”的有机整体,是民族兴旺的源头活水,是社会进步的精神指引。体育是一国一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过去的中国由于国力衰弱,体育曾承载着国人自尊自强的沉重负担。在长期的共同努力下,今日的中国人早已在世界体育盛事中找回了自信和自豪。这种由内及外的自信,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健康快乐中,更体现在成长过程中的淡定与从容。青少年是传播体育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的主力军。丰富多彩且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活动,有助于调动青少年主动参与的自觉意识,激发青少年“不断挑战、突破自我”的奋斗意志,滋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优质品行,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将校园体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就教育内容的角度而言,需要努力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注重德智体协调发展相结合。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对教育工作明确指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2]由此而来的“三好学生”标准沿用至今。六十多年来,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育人?一直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德智体的基础是身体,德智体要全面发展,必须要有强健的身体”,[3]这是70多岁的温家宝同志在北京某小学和同学一起上体育课时所言。无体则无德智。健康的体魄是承载丰富知识、铸就优秀品德的基础。当代中国人,承载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始终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摆在第一位,明确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将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战略指向,切实增强体育与德育、智育协调发展的实效性。

二是弘扬体育文化与“中国梦”宣传教育紧密结合。每个人都怀抱梦想。梦想是促人进步的动力。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一定的理想追求。就中国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是多层次、多领域的,这其中必然内在包含着体育文化的崛起与辉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复兴的希望,他们肩负着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精神,发展体育文化事业的历史使命。在学校的立德树人实践中,要把校园体育文化融入到教育过程的始终,将弘扬中国梦与发展校园体育结合起来,激发当代青少年的无限潜能和顽强拼搏的奋斗意志。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畅想的“老人们健康、孩子们快乐、每个家庭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

三是弘扬体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校园体育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活动,更是培育健康身心的教育载体。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有言:“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融和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契合青少年的生理需求和兴趣爱好,符合德智体共同发展的原则。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将坚持不懈的意志、公平竞争的意识、团队协作的精神、不断进取的信念,以及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情怀渗透给青少年群体。这实质上就是青少年培育和践行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过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抓好青年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4]

四是弘扬体育文化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意识紧密结合。“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5]体育是需要不断付出,不断挑战自我的;体育是需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体育是需要团结协作、共荣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少年强则国强。弘扬校园体育文化与个体成长成才、与社会进步发展、与国家繁荣富强息息相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意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渗透在体育文化建设中。惟有这样,才能使“接班人意识”内化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行动指南。

三、将校园体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还需要积极构建和完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

一是抓好常规体育课程建设,将理念更新、内容设计、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将立德树人教育观融入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就体育项目的类型而言,大都蕴涵着德育因子。例如,中长跑等耐力型项目的独特性,要求参与者具备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篮球、足球、排球、拔河等集体性项目,要求参与者具备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共同奋进的集体荣誉感。其次,就内容设计而言,还可以融合当地独特的文化。以广东地区为例,广东滨海且河流众多,学校体育教学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加强青少年的游泳技能教学和培训;羽毛球于广州、足球于梅州、游泳跳水于湛江、乒乓球于汕头地区等都是本土传统体育强项,在教学中加大此类项目的教学,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乡土归属感。此外,还可以结合本地体育名人的奋斗故事和竞赛经历,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力争上游、为国争光的民族自豪感。最后,就教学方法而言,还要选择适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结合体育课堂的独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例如,竞赛竞技法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欲望,培育顽强拼搏、公平公开、不断进取的竞争精神和善待比赛胜负的正确心态。名人激励法则是运用名人效应,让青少年在了解事迹过程中去感受、学习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并自觉践行之。

二是培育竞技特色项目,将竞技比赛的拼搏精神和奋斗意志融入实践育人中。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各地各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在校内组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各地各学校还可以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与政府部门、校外公益组织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或竞赛,如体育文化节、田径运动会、俱乐部比赛、户外拓展活动等。透过这些健康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体育知识和竞赛经验,也为青少年展示才华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参与意识,促进其主动融进集体、关注社会;有利于培育青少年健康的人格、积极的作风和良好的品行;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增强育人实效性。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6]教师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师德是学校建设的基本。以德立身,为人师表,是新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加拿大教育学家范梅南说:“事例榜样的影响是一种广泛的教育形式的影响,它实际上不是主要从外围来批评其它人,而是一种通过活生生的实际来展示如何生活的这样一种影响。教育的理论化包括对生活实例的研究以及对教育行为实例的美德的研究。”[7]好的教师,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孩子前进的路;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因此,做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师,要以自身行动做榜样示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四是建设美丽校园,用美好环境熏陶人、陶冶人。环境于人能产生教育效果。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8]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是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帮助青少年理性对待新思想、科学传递新观念,树立修身明德、立言正行的高尚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当然了,美好的校园体育环境也少不了完善的体育场所和设施,这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校园体育文化营造的是一种氛围,构建的是一种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校园体育组织建设,以校园体育为载体,以增强体质和提升政治道德素养为目标,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师生共创和谐、健康、文明环境为导向,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系统化、科学化,进而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总之,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探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系统化、科学化和高层次化,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事关教育“培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育人全过程,事关当代“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我们理应立足国情社情民情,紧扣时代特征,着眼于未来发展要求,在动态实践中更新理念、改革内容、拓宽路径。惟有如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能始终契合学校育人目标的根本,才能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才能永葆体育事业的青春。这项系统工程方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参考文献】

[1][5]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N].新青年(第三卷2号),1917.

[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367.

[3] 易鑫.三好学生心向三好报祖国[N].中国教育报,2011-6-22(04).

[4] 习近平考察北大时纵论青年價值取向——人生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5-05(01).

[6] 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105.

[7] [加]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3.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39.

【作者简介】

谢应辉,男,汉族,广东广州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德育,体育健康.

猜你喜欢

校园体育文化立德树人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团体操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以武术为例
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基础与传承条件
探析校园体育文化发展途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