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关大捷之后清廷为何与法国议和
2017-07-19张守涛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7期
张守涛
1885年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老将冯子材率军浴血奋战,使得法军全线崩溃,形势一片大好。而此时清廷却选择议和,签订《中法新约》,放弃越南的宗主权。这是为何?
一是李鸿章等清廷决策者深知镇南关大捷只是局部胜利,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在越南的不利局面。镇南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仍被法军占领,法军主力犹存,数量上超过清军且在不断增援之中,法国议会已连续通过共两亿法郎的增兵议案。而清军自身伤亡惨重,“军民多怨”,刘永福所率的黑旗军只剩500多人,且由于清政府财政的捉襟见肘,军事后勤无法保证。据《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由于粮食供应不足,清军士兵甚至到了要用步枪向越南百姓换取口粮的地步。
另外,选择议和“弃越南”可能是为了保台湾。此时,法国舰队已攻占澎湖岛,这将有效隔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并对台湾周边产生巨大的辐射影响。此时福建水师已全军覆没,北洋水师又被日本牵制,单靠残余的南洋水师和台湾守军很难力保台湾不失。
此外,清廷此刻事实上已无藩可保。此前越南执政的阮氏朝廷已撇开清廷,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顺化条约》,公然宣布越南接受法国保护。阮氏朝廷不但将清廷颁赐的玉玺当众销毁,还命令越南民众抗击清军,这等于越南已实际脱离中国的藩属地位。
可以说,《中法新约》不割地不赔款保全台湾,已经是晚清对外戰争最好的结果了,至于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不过是承认既定事实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