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动因及可行性分析
2017-07-19韩艳翠
韩艳翠
摘要: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将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为了确保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推行,通过对我国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动因和可行性的分析,让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延迟退休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延迟退休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延迟退休;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金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24-03
一、引言
退休制度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定退休年龄设计是否合理对劳动者的权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仍然执行的是国发〔1978〕104号文件相关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男性为60周岁、女工人为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寿命、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时间等影响退休年龄的因素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退休年龄一直都没有做过调整,退休年龄明显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风险,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延迟退休计划的明确提出,引起社会公众的热烈讨论,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海南、青海、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除外)有53%的被调查对象反对推行延迟退休政策。[1]笔者认为要想保证延迟退休制度的顺利推行,首先,要让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我国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动因,从主观上认识到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是我国当前养老保险改革的必然选择;其次,要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客观上认识到目前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已经具备的条件及存在的不足,为延迟退休制度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
二、我国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来临
伴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世界很多国家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新标准,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超过7%,该地区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新生儿的出生率为14.03%,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为6.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8%,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7%,我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受计划生育政策、居民观念、医疗水平等因素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截止到2015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4.96%,6 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0.5%,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者抚养负担不断上升,2015年我國老年抚养比率为14.3%,是2000年的1.45倍,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经济、精神负担日益增加;其次,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供给减少,尤其是“人口红利期”一旦过去,将直接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快速下降,引发劳动力严重不足和劳动力成本提高,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先后推行了延迟退休政策,延迟退休年龄不仅可以减轻劳动者的养老负担,而且可以适度缓解未来劳动力市场可能出现的供给不足问题,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劳动者接受教育年限延长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政府在基础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方面教育资金投入不断上升,2015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5%,随着对教育投资的增加,我国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层次都在上升,劳动者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也在不断延长。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仅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占比显著下降,中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我国拥有高中和中职学历的人口占比达到15.3%,接受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上升到12.4%。劳动者平均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必然推迟劳动者平均起始工作年限, 虽然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最低起始工作年龄为16周岁,但目前劳动者接受完正规教育后平均工作起始年限已经超过了20周岁。[2]由于我国退休的法定年龄一直未做过调整,教育年限的延长必然导致出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法定有效工作年限越短的现象,如果将教育当作一项人力资本投资,则法定有效工作年限的减少,必将缩短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收期,降低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大量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者在达到退休年龄后不得不退出劳动力市场,不仅抑制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同时降低了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日益突出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强制退休制度,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由领取工资转为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采取的是部分积累制,分为个人养老金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其中个人账户实行的完全积累制,以本人劳动时期的积累用于本人退休后的养老保障,主要体现个人的自我保障;社会统筹账户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参保人员退休之后所领取的社会统筹部分的养老金,不是来源于自己以前缴纳的保费,而是来源于在职年轻人所缴纳的保费,主要体现互助共济的特点。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养老保险金支出增加,而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劳动者在职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年限缩短,在我国养老保险增值率不高的背景下,个人账户保险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另外,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统筹账户的支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口的老龄化、预期寿命的延长导致统筹账户支出累计上升,而在职劳动者占比的减少和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也不利于统筹账户基金的持续积累,除此之外,统筹账户还要负担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产生的历史成本。[3]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养老保险金供需压力日益突出,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实现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持续稳健发展。
三、我国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因素
1.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一个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是退休年龄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人均寿命增长,退休年龄也应当随之增高。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1981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7.77岁,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15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人均预期寿命延长8.57岁,从图1可以看出,女性预期寿命延长尤其明显,和1981年相比,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延长10.16岁,增长幅度快于男性。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2012年世界人口预期寿命调查数据看,人均寿命超过80岁的有29个国家或地区,排在前十的国家60%属于亚洲国家,由于中国近几年环境、医疗技术等都有明显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还有进一步延长的空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后,人力资本的回收期也随之变长,为我国推行延迟退休制度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2.部分老年劳动力市场供求活跃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口具有再就业的意愿和合适的就业机会,是政府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前提。目前,一些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退休后并没有闲赋在家,而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了重新就业,因为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人口是4:2:1的结构,独生子女参加工作之后,很多老人会通过继续工作的方式排解孤独,所以我国部分健康状态较好的老人有很强的工作意愿。而从老年劳动力的需求来看,很多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特殊技工往往是企业高薪想挽留的人才,这些老人可以凭借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为企业培养新生力量,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随着平均接受教育年龄的提高,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受教育程度差异会越来越小,老年人逐渐地可以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年轻人竞争,从需求角度看老年劳动力是有可展望前景的,老年劳动力市场良好的就业意愿和市场需求增强了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二)不利因素
1.我国青年短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延迟退休年龄虽然可以缓解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降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对青年就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我国目前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受经济增长乏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经济活动人口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政府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极力促进就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超过1 000万,但由于就业人口总数不断增加,失业人员总数仍然呈现上升趋势,截止到2015年,我国失业人员已经达到2 640万人,其中城镇已登记的失业人口数为966万人,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如果在目前的劳动市场供求状态下,开始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新增离退休人员继续保留在原有的工作岗位,则会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等量下降,对青年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
2.延迟退休会加剧部分劳动群体的生活压力
实施城镇与农村统筹、企业和公职人员并轨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参保人员将涵盖全部的劳动者,延迟退休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劳动群体影响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公职人员群体,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强度适中、工作环境比较舒适,并因存在准入门槛竞争压力较小,在整个法定工作周期内,工资基本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且公职人员养老金缴纳基数一般高于其他劳动群体,大部分公职人员身体素质较好,并具有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愿;在职企业职工群体,因为企业逐利,大部分职工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都比较大,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企业职工,因其工作技能有限,工作负荷远远超过脑力劳动者,超过一定年龄后身体素质将呈逐渐下降趋势,不断减少的劳动报酬很难支撑养老保险费用和生活费用双重支出压力;失业群体,我国近几年失业人数均超过2000万人,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大龄失业者,很难再获得就业机会,延迟退休年龄会使这部分群体更长时间地陷入生活困境,所以低收入的劳动群体和失业群体往往对延迟退休持强烈的反对态度。[4]
三、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观念,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已经成为养老金改革的必然趋势,考虑到我国目前还有很多的劳动者对延迟退休政策持有反对态度。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行,政府应加大科学宣传力度,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到延迟退休年龄是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受教育年限延长等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增强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透明性,让劳动者逐步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根据拟推行的方案对生产和消费做出适当的调整,尽量弱化政策推行过程中劳动者的消极行为对预期政策目标的影响。
(二)分段渐进延长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年龄主要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下降、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而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尽可能减少延迟退休对青年劳动者的挤出效应。首先,女性延迟退休改革先行,因为女性职工具有法定退休年龄早、预期平均寿命长的特点,政府第一步可以尝试将女性的退休年龄延长到60岁;其次,男性和女性齐头并进,根据我国经济、人口、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确定合适的预期退休年龄;最后,延迟退休年龄要小步走,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步伐保持基本一致,并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延迟到法定退休年龄。
(三)实行有弹性的退休机制
在逐步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时,应借鉴国际经验实行有弹性的退休机制。由于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智力、体力和经验要求不尽相同,决定了不同劳动群体的职业生涯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一些体力劳动者和上夜班的工作人员,60岁以后很难继续工作;还有一些女性除了工作职责外,还承担了照顾老人和第三代的家庭责任。客观存在的因素要求延迟退休应采取弹性机制,对于有强烈退休意愿的劳动者允许其提前退休,但应根据提前退休的年龄制定合理的惩罚机制,从而抑制过度提前退休行为;对于愿意延迟退休的劳动者要适当给与鼓励。
参考文献:
[1] 陈鹏军,张 寒.我国延迟退休职工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5(6).
[2] 黄健元,金广宇.退休年龄延迟:现实需要、面临障碍及改革思路[J].人口与社会,2015(10).
[3] 苏春红,李 松.养老金支付风险预测及延迟退休作用评估——以S省为例[J].财政研究,2016(7).
[4] 范 琦,冯经纶.延迟退休对青年群体就业的挤出效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5(8).
[责任编辑:金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