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研究
2017-07-19刘水林
摘要: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包括取得、持有、减值、出售等业务,无论是哪部分业务的会计处理都存在一定难度,文章通过案例结合溢折价对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及一次还本付息债券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持有至到期投资 摊余成本 实际利率法 债券 T型账户
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确定,有意图并且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主要以债券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国内企业进行债券投资的意愿越来越强,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持有、减值、出售等业务的会计处理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将进行深入剖析,以便让从业人员和学习者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有更深的认识,并能准确、快速进行会计核算。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难点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之所以有很多人认为比较难,一方面是涉及的专业名词比较多,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另一方面是会计分录理解起来存在难度,且会计科目对应的金融计算比较复杂。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核算相关概念不易理解
1.债券发行。目前,企业发行债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未来需要偿还债券购买者的本金和利息。债券主要分为分期付息到期还本、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及分期付息分期还本三类,本文主要涉及前两类;债券的发行分为溢价发行、折价发行和平价发行,本文主要涉及前两类。当债券票面利率=市场利率,称为平价发行;当债券票面利率>市场利率时,为溢价发行,投资者愿意购买,根据供求原理,此时债券的售价就应高于面值,超出的那部分称为溢价,实际上是发行方日后多付利息而要求购买方的补偿;当债券票面利率<市场利率时,为折价发行,投资者不愿意购买,根据供求原理,此时债券的售价就应低于面值,以低价吸引投资者,两者之间的差额实际上是发行方为了日后少付利息而承担的代价。只有了解了债券的发行方式,后面才能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不同的发行方式,会计处理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2.摊余成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摊余成本是指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減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用公式来表示就是: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但此概念难以理解,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简单化,摊余成本实际上就是账面价值,因此我们要得到摊余成本就是想办法算出账面价值即可。因在债券持有期间投资收益的计算需要用到摊余成本,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摊余成本的本质才能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
3.实际利率法。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核算中,要运用实际利率法来确定摊余成本,进而计算投资收益,然而何为实际利率?如何得到实际利率?笔者认为实际利率是将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当前账面价值的折现率,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利率。因此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就要运用现值的甚至年金现值的概念,只有掌握了实际利率法的操作,才能更好地计算不同类型债券溢价和折价的摊销。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核算存在难度
1.会计科目多。为了规范完整地进行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持有、减值、出售的会计核算,企业应当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等几个主要的会计科目,这几个会计科目看似正常,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差不多,然而比较难以理解的是“持有至到期投资”设置了“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几个二级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核算的内容并非是初始投资成本,而只是债券的面值,至于溢价折价购买及相关的交易费用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主要核算的是债券溢价及折价的摊销;“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主要核算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票面利息,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的票面利息则应记入“应收利息”科目中;“投资收益”核算的是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核算计提的减值准备,把握好每个会计科目核算的具体内容是后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关键。
2.会计核算难。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时的核算需要注意“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核算的仅仅是债券面值,至于交易费用则计入初始投资成本中,而不计入该会计科目,这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实际支付的金额与债券面值即“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中;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利息收入的核算中,应区分债券类型,如是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应收未收利息应计入“应收利息”中,如是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应收未收利息应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中,应收未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而实际利息收入应计入“投资收益”中,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未收利息与实际利息收入之间的差额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中,这时“投资收益”的计算是个难点,因为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两个要素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时既涉及计提减值准备也涉及减值转回的问题;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时要结转“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所有二级科目,还应结转减值准备,出售时收到的金额与结转的这些会计科目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中,因此持有过程中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几个二级科目金额的确定就非常关键,前面计算错误,出售时也就连带错误。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时的会计处理
例1: 2012年1月1日,广州珠江集团支付100万元(含4万元交易费用)从深圳证券交易所购买了深圳城建集团发行的面值为90万元、票面利率为5%、5年期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每年末支付当年债券利息,本金到期一次偿还。则广州珠江集团应做会计分录: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90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00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 1 000 000
以上会计处理中,成本为债券面值,交易费用不是计入投资收益,而是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中,即计入利息调整中,这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理是不一样的。
例2:承接例1,如果将支付的100万元改为8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广州珠江集团的会计分录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900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80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00 000
由此可见,“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既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由例1可知,当溢价购入债券时,该科目就在借方,表示广州珠江集团为了日后获得更多的利息而多付出的代价;由例2可知,当折价购入债券时,该科目就在贷方,表示广州珠江集团由于日后少得利息而事先进行的补偿。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的会计处理
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主要是确认债券利息收入,根据会计准则,要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计算,即投資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然而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计算较难掌握;同时要区分债券的类型,到底是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还是一次还本付息债券,两者的会计处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还需考虑是溢价还是折价购入债券,以下分不同的情形进行分析。
1.溢价购入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首先计算实际利率,每年应收利息=900 000×5%=45 000(元)。45 000×(1+r)-1+45 000×(1+r)-2+45 000×(1+r)-3+45 000×(1+r)-4+(45 000+900 000)×(1+r)-5=1 000 000(元)。
根据年金现值系数和复利现值系数,再采用测试法进行多次测试后,当r=3%时,现值=982 426.5;当r=2%时,现值=1 027 237.5;而此时现值是100万元。再根据插值法,(r-2%)/(1 000 000-1 027 237.5)=(3%-2%)/(982 426.5- 1 027 237.5),计算出r=2.61%,此时摊销情况如表1所示。
其中2016年12月利息调整的摊销=100 000-18 900.00-19 393.29-19 899.45-20 418.83=21 388.42(元),实际利息收入=45 000-21 388.42=23 611.58(元)。
2012年12月31日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利息 45 000
贷:投资收益26 1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8 900
同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 45 000
贷:应收利息 45 000
2013年12月3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每年年底的会计分录与2012年12月31日的一样,只是“投资收益”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的金额分别用表1中当年实际利息收入和利息调整的摊销进行替代即可。
2.折价购入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承上例,计算思路一致,得出摊销情况如表2所示。
其中,2016年12月利息调整的摊销=100 000-17 160.00-18 493.33-19 930.26-21 478.85=22 937.56(元),实际利息收入=45 000+22 937.56=67 937.56(元)。
2012年12月31日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利息 45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7 160
贷:投资收益62 160
同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45 000
贷:应收利息 45 000
2013年12月3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每年年底的会计分录与2012年12月31日的一样,只需要将“投资收益”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的金额分别用表2中当年实际利息收入和利息调整的摊销进行替代即可。
3.溢价购入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承接例2,如果广州珠江集团购入的不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而是购入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其他条件不变,摊销情况见表3。
其中,2016年12月利息调整的摊销=100 000-21 200.00-20 633.56-20 053.64-19 459.92=18 652.89(元),实际利息收入=45 000-18 652.89=26 347.11(元)。
2012年12月31日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45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1 200
投资收益 23 800
2013年12月3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每年年底的会计分录与2012年12月31日的一样,“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的金额始终都是45 000元,与分期付息债券一样,只需将“投资收益”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的金额分别用表格中当年实际利息收入和利息调整的摊销进行替代即可。折价购入一次还本付息债券不再阐述。
4.“T型账户法”简化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的会计核算。不管是溢价购入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折价购入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还是溢价购入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折价购入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会计核算,在利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时都让人难以理解,当采用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出实际利率后,就只剩下摊余成本较难处理,为此,可以采用会计最基本的“T型账户法”对以上计算过程进行简化处理,使初学者更容易掌握。由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溢价,列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T型账户如下:
由这个T型账户可知,2012年期初摊余成本=成本900 000+利息调整100 000=1 000 000(元),2013年期初摊余成本=2012年期初摊余成本1 000 000-利息调整18 900.00=981 100(元),2014年期初摊余成本=2013年期初摊余成本981 100-利息调整19 393.29= 961 706.71(元),2015年期初摊余成本=2014年期初摊余成本961 706.71-利息调整20 418.83=921 388.42(元),2016年先算利息调整=100 000-18 900.00-19 393.29-19 899.45-20 418.83= 21 388.42(元),再算實际利息收入=45 000-21 388.42=23 611.58(元),从而2016年末摊余成本则为900 000元。
总之,摊余成本实际上就是账面价值,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设有“成本”“利息调整”两个二级科目,而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则设有“成本”和“应计利息”两个二级科目,根据T型账户原理,无论是哪种债券,应将所有二级科目合并后才能得到账面价值,此账面价值即为当年年末的摊余成本,也就是下年年初的摊余成本,这就很直观地解决了投资收益的计算,也就很容易得到利息调整的金额。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的会计处理
当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也就是账面价值高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了减值,应将两者的差额计入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承接例1,2013年12月31日,深圳城建集团发生严重财务困难,假定广州珠江集团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损失为200 000元;2015年12月31日,导致减值的因素已消失,应当恢复的金额为180 000元。则广州城建集团应做会计分录如下:
2013年12月31日: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0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200 000
2015年12月3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180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80 000
一般而言,发生了减值,此时的账面价值实际上已经变为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当减值因素消失,应对原来计提的减值进行恢复,但恢复的最高限额是原已计提的减值,可以少,不能多。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的会计处理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出售业务有几种情形,一是债券到期,二是未到期部分出售,三是未到期未出售的部分会涉及资产重分类的问题。第一种情形只需收回本金和利息就可以;第二种情形要结转“持有至到期投资”所有的二级科目,将出售得到的金额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第三种情形需要考虑重分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也难以理解。
总之,以上各阶段业务的会计处理只针对投资方进行会计处理分析,每个业务都有较难理解之处,但只要掌握好每个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真正理解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含义,区分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及一次还本付息债券,会计处理就会较为容易。Z
参考文献:
[1]刘卫华.持有至到期投资溢折价摊销中T形账户运用浅析[J].财会通讯,2011,(5).
[2]周会林.付息方式及溢折价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5,(9).
作者简介:
刘水林,男,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会与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