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在魔术棒中的理论及其应用

2017-07-19魏宇韬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杂技与魔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魔力魔术师表演者

◎ 文︱魏宇韬(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藏在魔术棒中的理论及其应用

◎ 文︱魏宇韬(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魔术棒是魔术师的象征,更是魔术表演的好帮手。近年来,随着美国知名魔术师迈克尔・阿玛在中国的巡回讲座,其《杯与球》表演流程和魔术棒的使用打动了国内诸多魔术师和爱好者,使魔术棒成为每位近景魔术师的囊中必备。本文重点探讨魔术棒在魔术表演中超心理学作用,并对魔术棒及其理论的应用作出简要说明,为近景魔术表演者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魔术棒的作用

1.物理—心理作用 魔术棒在魔术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作为魔术技巧缺陷的遮盖物出现的。那时的魔术师大多为街头艺人,为了生计不得不整天表演,并没有足够时间安排技巧的练习。魔术棒的主要功能是,让做秘密动作的手持魔术棒后显得自然,避免有秘密的手“无所事事”或“异常静止”而引起观众的怀疑。这样的物理—心理屏障直到今日,仍然是魔术棒魅力的重要组成,它使很多技巧(如小物品转移等)更加自然合理。

2.超心理学作用 魔术棒除具有魔术技巧辅助的功能外,还具有超心理(潜意识心理)学意义。魔术棒似乎就是魔术师的身份证,代表着魔术的力量。这就赋予了魔术棒一个特殊功能——将“魔力”异化。这里的“异化”指由人类主观创造的、但最终独立(对立)于人类个体的精神存在。那么,异化“魔力”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魔术本身是一种智力的博弈,观众很容易对魔术师制造的“反常”现象感到被挑战、被欺骗从而产生焦虑与反感。而异化的魔术力量,能让观众的焦虑有所诉诸。魔术棒代替了魔术师本人,成为不安和焦虑的发泄对象。

诚然,观众从意识(理智)层面可能不会认为魔术棒的确具有“魔力”,但意识和情绪并非一回事,情绪更多的是潜意识层面的活动,心理学家认为潜意识活动是人类难以控制、甚至难以被自身所认识的一个超心理学领域。因而,魔术师给观众一个“不合逻辑而又合乎逻辑”的诉诸,在保存了魔术神秘性的同时,间接地淡化观众的焦虑情绪,将人与人(观众—表演者)的对立悄悄地转换成人与物(观众—魔术棒)的对立,表演者与观众因此成为了盟友。这一切微妙的“异化”,魔术棒起了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

其次,“魔力”的异化,为其力量中心的转移提供了物质载体。也就是说,当我们需要让观众完成特定魔术效果时,可以顺理成章地把魔术棒交给观众,让魔术能力的转移符合逻辑(魔术必须不符合物质逻辑,但必须符合心理逻辑)。此种合乎逻辑的转移,使观众产生更强的参与感,同时让魔术更“真实”,情感上更“可信”,更有魔术感。

应用中要注意

1.不宜泛化 这是笔者首先要强调的一点。可能有朋友觉得上述异化理论不错,应该应用,但实际上并不适用于每个魔术效果,譬如扑克牌魔术中,大部分效果不宜采用魔术棒(包括一些同功能替代品)。就扑克牌本身来说,每一张都有不同的花色、点数,一张牌对观众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信息量,如果不恰当地使用魔术棒,反而会造成凌乱感,让人难以把握注意力的重心。当然,笔者不否定纸牌魔术中使用其它物件的可能,有经验的魔术表演者能举出很多包含其它物件的优秀扑克魔术作品,但其底线是不能让该物品的出现,造成观众欣赏的负担。例如,在纸牌转移(一定数量的牌从A点移动到B点)的效果中,纸牌并没有以其个体性身份出现,而只是作为数量的计量工具,此时使用魔术棒或者其它小物件“帮助”魔术发生,也在情理之中。同样在《杯与球》表演中,三个杯子和三个球虽然是六件物品,但是观众自然会将一样的杯子、一样的球归为两类(杯子和球),用上魔术棒也不过“三件”物品,不会造成观众信息超载。

泛化的第二个后果,是造成牵强附会之感。魔术棒的使用,绝不是拙劣台词和演技的救星。不恰当的台词和表演,只会因为魔术棒的使用而变得更牵强。魔术棒只是在魔术表演需要“异化”自身能力时可供选择的物品之一,而不是必须。恰当与不恰当,是难以逐一列出标准的,还需要表演者站在观众角度多加体会。

2.不可违和 笔者看到国外一位魔术师的表演录像,效果是将一枚枚硬币遁入金属钱盒中。整个魔术效果很精彩,表演中使用了精致的美金硬币和古雅的铜制钱盒,但让笔者介怀的是,表演者使用了一只普通的圆珠笔作为魔术棒。

用精致的硬币和钱盒作为魔术受体,魔术供体却是一只便利店里的圆珠笔,实在难讲通逻辑。这里指的“真实”和“逻辑”当然也不是理性客观的,而是一种主观的情绪印象。这种真实感的丧失,严重者会造成观众对魔术表演者情感上的不信任,产生被“糊弄”甚至“侮辱智力”的不愉快体验。试想古典戏法“仙人摘豆”要是配上个西洋魔术棒是怎么一种画面。

笔者认为,魔术本身是内化了焦虑不安的不和谐特质的,所以作为表演者更多需要考虑的是怎么能柔化这些不和谐因素,将观众的不安消解为一种对新的认识和体验的愉悦性情感,使魔术能脱离“杂耍”的认知,实现提升和超越。正如美国已故魔术大师迈克尔・斯金纳所说,狠狠地蒙他们(观众),但用你(魔术师)最友好的方式。

3.非实体化 “异化”理论应作为一种工具和意识,内化于表演者的魔术实践(创作和表演)中。实体化的魔术棒和类似物受到魔术本身使用物品的限制,容易出现泛化与违和的现象。此时魔术师应该认识到,“异化”的产品,不仅仅可以是实在的物体,也可以是非实体化的内容,如时间、温度、想象力等。这些“精神魔术棒”不仅能实现同样的载体功能,甚至还可制造出非凡的魔术体验,同时还能绕过实体魔术棒常遇到的一些限制。

魔术棒理论其实就是魔术能力转移理论,旨在降低魔术表演者在执行魔术中产生与观众的对抗情节,让观众的不安情绪有效释放。■

猜你喜欢

魔力魔术师表演者
有魔力的窗
五月 魔力
卖“萌”的魔力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诠释
春天的“魔力”
魔术师
寻找魔术师
魔术师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