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刘宋义嘉之乱原因新认识

2017-07-18张潇

现代交际 2017年14期

张潇

摘要:刘宋义嘉之乱支持暴乱的地方州郡长官实际上各怀目的。所谓刘子勋更具皇位继承资格,只是他们借拥立幼主牟利打出的旗号。薛安都因出身缘故在刘宋朝廷的处境并不乐观,他们都有借暴乱谋取政治利益的动机。宋明帝上台后对他们的安抚并没有起到作用,其派遣亲信抢夺州郡实权的举措甚至威胁到了他们的自身权益。其他各州长官或是因为顺应时势、或是为求自保、或是报答孝武帝恩遇纷纷加入到孝武帝诸子阵营,在刘宋全境掀起了大范围的武装暴动。

关键词:义嘉之乱 刘宋 孔觊 薛安都

中图分类号:K2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23-02

泰始二年(466)正月,湘东王刘彧即皇帝位,晋安王镇军长史邓琬拥刘子勋在寻阳起兵暴乱,史称“义嘉之乱”。是时,刘宋政权的各州郡长官纷纷支持刘子勋,以致暴亂很快蔓延全国,这些支持刘子勋的地方长官,一般也是手握实权,拥有强大的号召力,是地方上的领袖人物,在围绕皇位展开的斗争中,他们能够旗帜鲜明地加入刘子勋阵营,应该不会仅仅因为刘子勋更具有皇位继承权。鉴于地方州郡长官群体在义嘉之乱中发挥的重要影响,若要全面认识义嘉之乱,有必要对其暴乱动机加以考察。

《宋书》卷八四《邓琬传》载:“郢州刺史安陆王子绥、荆州刺史临海王子项、会稽太守寻阳王子房、雍州刺史袁顗、梁州刺史柳元怙、益州刺史萧惠开、广州刺史袁昙远、徐州刺史薛安都、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湘州行事何慧文、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晋陵太守袁标、义兴太守刘延熙并同叛逆。”可见,当时支持刘子勋的共有十个州和五个郡的州郡长官,几乎包括刘宋内全部的地方政府。值得注意的是,若按照地域划分,这些州刺史任职多集中在吴地、青徐以及江州周边州郡。因各地域之间形势复杂多样,致使他们支持暴乱的目的亦有不同,以下试分别对吴地、青徐以及江州周边地区的州郡长官进行分析。

一、吴地诸郡长官暴乱动机

吴地诸郡长官在义嘉之乱初掀起的声势颇大。“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东兵尤急。”[1]2115吴地诸郡与京城相距不远,对宋明帝威胁极大,但对刘子勋而言,吴地诸郡长官成为反抗宋明帝刘彧,争夺皇位的先锋,并与江州一起,对建康形成合围之势。吴姓士族孔觊是这其中的关键人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吴地诸郡的政治取向,“时将士多是东人,父兄子弟皆已附逆。”[1]2158孔觊出身会稽孔氏,会稽孔氏是南朝吴姓士族中的显赫家族。早在东晋末,会稽孔季恭就积极向刘裕靠拢,“高祖东征孙恩,屡至会稽,季恭曲意礼接,瞻给甚厚。”[1]1531随刘裕南征北战,是其得力助手,孔季恭历侍中、尚书右仆射等高官显职。[1]1532孔觊祖孔琳之早年亦追随刘裕,并助宋文帝诛杀权臣徐羡之,故孔氏子弟在文帝后亦历仕显宦,孔季恭子孔山士“历显官,侍中、会稽太守”[1]1532。另一子孔灵符曾任郢州刺史、丹阳尹。[1]1533孔氏子弟历任显赫,备受尊崇。孔觊也有较高声望。孝武帝时与琅邪王景文并称“南北之望”[1]2178,一同被孝武帝委任散骑常侍。但王景文前废帝时做过吏部尚书,后迁尚书右仆射,明帝即位后又加领左卫将军,一直享有较高官品。相比之下,孔觊在前废帝时官品起伏较大,“永光元年,迁侍中,未拜,复为江夏王刘义恭太宰长史,复出为寻阳王子房右军长史,加辅国将军。”[1]2156孔觊由中央官改任军府长史,官品有所下降,定会对朝廷心存不满。宋明帝即位后,征召孔觊为太子詹事,并派遣故佐庾业代孔觊行会稽郡事。对孔觊而言,太子詹事虽然清显,却失去地方实权,在朝会受刘彧控制。此前,孔觊族人孔灵符因得罪刘子业近臣被杀。孔灵符之子孔湛之、孔渊之同时遇害,这对会稽孔氏打击不小,孔氏家族势必对朝廷怀有强烈敌意,这从宋明帝遣使慰劳就能体现。《宋书》卷八四《孔觊传》载:

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璪至,说觊以“废帝侈费,仓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招动三吴,事无不克。”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

刘子勋已在上游起兵,声势浩大。刘彧刚即位,立足未稳,此时正是谋取政治利益的良机。无论因家族成员被杀还是个人权势受限,孔觊都会起兵暴乱。孔觊是刘子房长史,即使没有孔璪劝言,他也会支持孝武帝幼王。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研究,由于在刘宋时政治地位的提高,会稽孔氏显现出浓厚的豪强色彩,能够对吴地士族施加强大影响,故孔觊起兵,各郡长官纷纷支持。吴郡太守顾琛以母亲年老为由对支持暴乱迟疑不决,其少子宝先劝之曰:“南师已近,朝廷孤弱,不时顺从,必有覆灭之祸。”[1]2156可见,顾琛支持暴乱的意愿并不强烈,他是迫于压力才加入了孔觊的暴乱集团。同时起兵的吴兴太守王昙生、晋陵太守袁标并不是吴地土著,他们出身高门士族中较弱的支脉,自身实力有限,故支持暴乱只是在乱世谋求自保,这跟顾琛较为相似,此三人后来皆投降中央。义兴太守刘延熙是司徒刘延孙之弟,刘延孙深受孝武帝恩遇, “因延孙之荫,大明中为司徒右长史,黄门郎,临海、义兴太守。”[1]1719他在东土暴乱过程中相当活跃。可见刘延熙对刘彧弑帝自立、叔夺侄位之举颇为不满,其支持暴乱或许是代其兄报恩孝武帝的目的。

二、青徐诸州豪强领袖暴乱动机

义嘉之乱青徐地区的暴乱实际上是所谓北豪的混战。[2]92沈文秀以及崔道固为主的外迁豪强。他们在青徐的行动遭到了当地土豪的强烈反抗,并使得青徐豪强分裂成刘子勋和刘彧两个阵营。薛安都则是刘子勋阵营的中流砥柱,他积极联络其他州刺史起兵。《宋书》卷八八《薛安都传》载:“薛安都,河东汾阴人也。世为强族,同姓三千家。”[1]2215因南迁较晚,受到南方士族的轻蔑甚至侮辱。其从弟薛道生,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参军,因罪被秣陵令鞭打,薛安都也曾因严正刚直被免官。可见,薛安都虽屡建军功,但其家族地位和本人仕途并不显达。因此,他支持刘子勋有借暴乱提高家族及自身政治地位的动机。吕思勉曾在《两晋南北朝史·子勋败亡》提到:“四方贡计,并诣寻阳。此中固有废帝预行布置者。”[3]373前废帝时,薛安都获得升迁,先是任右卫将军,加给事中,后督兖州、徐州诸军事、并领二州刺史,猜测可能是前废帝有意安抚或结援青徐豪族以戡朝廷内乱之举。刘彧弑杀前废帝后,立刻遣亲信抢夺上下游实权。薛安都手握重兵,在青徐地区颇具影响,势必不会坐以待毙,任凭宋明帝摆布。endprint

刘子勋在上游举事,“四方并支持,威震天下”[1]2060,刘彧朝廷实力有限,随时都可能倾覆。薛安都曾言:“天命有归,今京都无百里地,不论攻围取胜,自可拍手笑杀。”[4]530可见,义嘉之乱初,双方力量悬殊,支持刘彧并不会让他获得多少利益。史载薛安都起兵后,宋明帝先是向沈文秀征兵,后提拔崔道固代替薛为徐州刺史,朝廷已经没有力量用兵青徐,这给了薛安都借机向朝廷发难的机会,也给了当地一些豪强借暴乱趁机牟利的空间,故支持者大有人在。冀州刺史沈文秀出身吴地强宗沈氏,沈氏在沈庆之死后地位有所下降,沈文秀在刘彧即位后也未加官进爵,其对朝廷的态度可想而知,故虽派兵入朝,但不久便追随薛安都。崔道固与薛、沈不同,他出身青州豪族,虽是崔琰八世孙,但他这一脉并不显赫,他又是庶出,在家族备受冷遇,但因才学受到了刘骏的赏识,先担任其僚属,后以“崔道固人身如此,岂可为寒士至老乎”[5]629,推荐给新任青州刺史做属官。刘骏出镇时曾对崔道固有知遇之恩,其追随薛安都支持刘子勋有报答孝武恩德的目的。

三、江州周边诸州刺史暴乱动机

义嘉之乱初,除吴地和青徐,支持刘子勋的地方还包括豫州、荆州等江州周边诸州。因多数距离京城较远,没有对朝廷产生直接威胁。对于他们的暴乱动机,吕思勉认为有前废帝预行布置的因素,但他仍指出:“然临时称奉者必多也,亦可见顺逆之自在人心矣。”[3]373可见支持刘子勋是顺应时势。此时,孔觊在吴地起兵,直指建康,其弟孔道存在荆州遥相呼应,袁顗在雍州拥重兵南下寻阳,与江州一同在长江中上游形成了几个对抗朝廷的集团,对周边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湘州、广州、梁州、益州处在江州刘子勋集团的战略后方,地处偏远,朝廷力量难以企及,对这些州的刺史来讲,这场由皇位争夺引发的全国暴乱,无论是为求得自保还是谋取利益,只能就近支持刘子勋。《宋书》卷八七《萧惠开传》载:晋安王子勋反,惠开乃集将佐,谓之曰:“湘东,太祖之昭;晋安,世祖之穆。其于当璧,并无不可。但景和虽昏,本是世祖之嗣,不任社稷,其次犹多。吾奉武、文之灵,兼荷世祖之眷,今便当投被万里,推奉九江。”可见,有些州刺史支持刘子勋有报答孝武帝恩德的因素,萧惠开孝武帝时曾任侍中,又因“奉法直绳,不阿权戚”获得孝武帝的赞许。[1]2201柳远景在孝武帝时飞黄腾达,柳氏一族颇受朝廷关照。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十五《明帝》中提到:“夫子业不道,而孝武恩在人心,人未忘也。”因此,各州刺史在义嘉之乱初支持暴乱可能因为刘子勋称帝是时势所趋,也有报答孝武帝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豫州行事殷琰是个特例,史载殷琰并不是主动支持刘子勋,“会晋安王子勋反……顺劝琰同子勋,琰家累在京邑,意欲奉顺,而士人前右军参军杜叔宝、前陈南顿二郡太守皇甫道烈……并劝琰同逆。琰素无部曲,门义不过数人,无以自立,受制于叔宝等。”殷琰并没有完全掌握豫州实权,支持刘子勋是由于受到了当地土豪的胁迫,这一点从宋明帝对殷琰的宽宥态度可以体现。

四、结论

义嘉之乱支持刘子勋的地方州郡长官实际上各怀目的,所谓刘子勋更具皇位继承权只是借拥立幼主牟利的旗号。吴姓士族孔觊因家族和自身政治地位下降对朝廷早有不满,青徐豪强薛安都因出身缘故在刘宋朝廷的处境并不乐观。刘彧上台后对他们的安抚并没有起到作用,其派遣亲信抢夺实权的举措威胁到了他们的权益。因此,他们有借暴乱谋取政治利益的动机,故在地方率先起兵拥护刘子勋,并煽动吴地和青徐各地刺史、太守支持暴乱。江州周边各州迫于压力,或因顺应时势、或为求自保、或为报答孝武帝恩遇纷纷加入到孝武帝诸子阵营,在刘宋境内掀起了大范围的武装暴动。

参考文献:

[1]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蕭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责任编辑:孙 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