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转型背景下非专业教育助推专业成才的路径探索

2017-07-18徐宏慧刘静李欣乐杨雨婷王琛

现代交际 2017年14期

徐宏慧+刘静+李欣乐+杨雨婷+王琛+

摘要:随着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发展,大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极大的重视与培养,非专业教育逐渐兴起,但发展缓慢。新时代大学生专业成才需要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共同推进,缺一不可。通过调查分析,探索非专业教育助推专业成才的路径,进一步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非专业教育 专业成才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03-02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能力素质越来越成为企业需求人才的标准,而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然而许多高等院校依然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应对这种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高校积极参与到应用型本科转型行列,加快创立人才培养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方案与结构,旨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成才。然而,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长期处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之下,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形成学习习惯,短时间难以向素质教育的要求靠拢,较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

因此,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高校应转变教育模式,做到非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筹兼顾、有机结合,对大学生专业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转型背景下大学生非专业教育的现状

(一)转型背景下的非专业教育定义

专业成才是高校一直以来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应对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应用型本科转型应运而生,转变人才培养方案与结构,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即一种与传统学术人才并重的、非从事学术性研究的以专业性为内在属性、以非专业性(职业性)为根本属性的人才类型。[1]应用型本科转型高校的大学生的专业性主要来自于专业学习,接受沿袭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专业教育,从而获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辅以专业必备的非专业技能。其非专业性主要指对其专业以外的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与知识的获得。专业性是大学生专业成才的前提,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近几年的社会现状表明,仅仅具有专业性,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由此总结推出,在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非专业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辅助专业教育、以职业规划为导向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

(二)转型背景下的非专业教育现状及教育目标

1.非专业教育在各大转型高校得到初步发展

社会各方面现状促使高校在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积极响应并进行应用型本科转型,调查发现,非专业教育已被各大高校纳入教育建设基本政策,这些政策在治理结构转型、师资队伍资源转型、学科专业建设转型、人才培养转型、资源配置方式转型、文化建设转型等方面均有所涉及。[2]一定程度上来说,非专业教育在政策支持上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2.非专业教育落实不彻底,未调动大学生积极性

应用型本科转型,增加了大学生接受非专业教育的机会。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非专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总体来说并不高。如讲座一类的非专业教育活动,甚至需要依靠强制力要求学生参加,到场大学生低头玩手机现象普遍。相似的情况不在少数,也逐渐导致大学生对非专业教育活动的缺乏重视度与参与度。根据这一现象,进一步对高校的非专业教育活动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在确认参与到应用型本科转型行列后,非专业教育活动开展类型较少,落实不彻底,形式单一。高校在非专业教育的发展政策上有着明确的方向,在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却缺乏有效的措施与方法。

3.高校在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目标

高校教育模式由于社会价值取向与教育模式惯性,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中学教育的延续。传统教育下的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扎实,却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其弊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岗位多、求职难”的社会现象。而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定义。“应用型”人才,着重点在“应用”。因此,高校在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为基础,统筹兼顾,全面提升,从而实现培养出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目标。[3]

二、非专业教育对专业成才的助推作用分析

(一)非专业教育助推专业成才的路径模型构建

专业成才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把握,更是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问题处理能力、抗压能力等非专业素质的集合。高校要培养大学生专业成才,必须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开展非专业教育,两者和谐统一,从而助推大学生专业成才。

因此,在基于高校转型背景下对大学生专业成才现状以及对毕业工作者的反馈情况研究基础上,分析非专业教育在现状下可改善的方式及非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社会需求现状,借鉴四象限理论,构建出“非专业-专业教育”四象限模型(如图1)与非专业教育对专业成才的助推路径模型(如图2)。

图1 “非专业-专业教育”四象限模型

图2 非专业教育对专业成才的助推路径模型

(二)非專业教育助推专业成才的路径模型分析

随着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发展,大学生获取非专业教育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自身寻找或遇到的其他资源,高校也逐渐开展非专业教育活动,为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提供所具备的资源。如何有效合理地协调高校资源配置促进大学生在专业和非专业上的协调统一发展,是非专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更是将非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统筹兼顾的关键。

与此同时,大学生从高校过渡到社会,在此阶段中遇到的冲突与矛盾,解决适应的过程以及之后的社会经验的反馈,都会成为非专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宝贵财富,从而更好地助推大学生专业成才,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在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目前阶段,可以从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价值引导等方面着手,通过促进非专业教育的发展助推大学生专业成才。endprint

(三)非专业教育助推专业成才的路径模型在高校的应用

1.搭建并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增加模拟职业环境教学。在大学生参与到真正的社会职业之前,根据相关职业的情况,进行模拟职业环境的教学,包括面试、工作内容、氛围等实践内容,增强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度与适应度,从而对自身进行初步的自我完善与培养。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渠道方式多种多样。企业需要人才,而学校培养人才,供需关系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明显。只有人才的质量符合企业的需求才能让双方共同满意。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由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提供教学平台、建立实训基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或实践的工作岗位,为未来可能的人才资源做好储备。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用型本科转型除了对学生的成才目标有了新的要求以外,对教师也产生了新的要求,教师除了常规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外,还应具备合理的能力结构。教师队伍的构成也需要多元化发展,即学校要定期聘请一定数量的来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资深专家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使大学应用型教学达到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高的水平。

结合职业规划,进行非专业教育。高校在开展非专业教育活动时,应结合职业规划方向的不同,在实用有效的基础上讲究形式多样,并做好引导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工作,由大学生自由选择想要参加的活动,创建非专业教育个性化培养体系。

2.强化价值体系

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已由专业素质竞争转化为包括非专业素质的综合素质竞争。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我们可以将非专业教育活动分为职业针对性活动与非针对性活动。非针对性活动主要是对价值体系的强化,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人格、诚信、品质等品格体系以及专业外知识面的培养。[4]针对性活动主要是结合其专业以及职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能力培養。

3.重视人才的“反哺”作用

已工作的毕业生经历过从高校到社会的阶段,深知自身从大学生蜕变到工作者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是对高校教育权威的检验者。因此,对与非专业教育的建议与意见,毕业生是最有发言权的。针对这一点,高校应重视毕业生“反哺”活动,有效组织毕业生与在校生、毕业生与老师的交流活动,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并建立毕业反馈体系,促进非专业教育的螺旋上升发展。

4.积极创新非专业教育模式

目前,非专业教育模式形式贫乏,处于一个“知其重要,却不知如何做好”的尴尬的瓶颈阶段,亟待创新。在非专业教育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实践能力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可借鉴专业教育的发展,并开展将非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活动。

三、结语

高校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培养大学生专业成才。反过来说,大学生专业成才是建立在将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二者缺一不可。而今,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的不平衡使得专业成才陷入瓶颈,无法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因此,非专业教育在助推专业成才的作用中潜力是巨大的。如何更好地将非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和谐地统一,将潜力最大化,还需要更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5):31-33.

[2]毕文健.民办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9):75-77.

[3]马艳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商情,2012(6):58.

[4]罗建国,廖小磊.论大学非专业素质教育——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为例[J].中南论坛(综合版),2008(4):4-9.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