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7-07-18孙晓明
孙晓明
摘 要:土地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如何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土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由于受到经济、技术以及思维意识的限制,我国的很多土地利用效率都不高,所以急需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使用结构上重新调整。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本文从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对土地整理的生态转型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土地整理 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
1、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整理还会影响土地的肥沃程度、土壤的质地及土壤的流失等,在对土壤添加化学物质时,或者最原始的施加肥料将会改变土壤的肥沃程度,随着长期的植被种植,土壤的质地也会发生变化,与原来的土壤相比,经过土地整理后的土壤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合理地对进行土地整理会使土壤优化发挥更大的作用,错误的整理方式会造成土壤质地改变及土壤流失等问题。
1.2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对水环境的影响主体现在水文上,如果在土地旁边有水流或者小溪存在,那么对于种植的植被来说就十分有利。但是,经过整理的土地的土壤有一定的变化,水流经过将会带走部分土壤,土壤中的成分会对水的质量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污染地的土地整理也对周边的水体造成污染隐患。
1.3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稳定的生态环境依赖于稳定的土地,过度的土地整理会对生态环境内的生物资源造成干扰,甚至导致某些生物的灭绝,使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对生物资源产生影响。因此,应合理地对土地进行整治,减小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1.4对气候的影响
过度对土地进行开垦,裸露在外的土地面积就会越来越大,植被覆盖的面积就会减少。裸露土地表层的土壤颗粒极易被风侵蚀漂浮在空气中,造成空气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近年来国家提倡退耕还林就是要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这就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整治,减小对气候的影响,改善生态环境,给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2、当前我国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规划管理碎片化
在我国土地整理活动中,一些规划的制定、实施以及建设资金的用途缺乏全局性的考虑,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联络。对于地方土地整理而言,主要存在重复规划建设的问题,直接导致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徒增土地利用成本。在土地评价方面,相关标准还未建立,并且在执行程序方面存在大量问题,甚至对于违规建设没有配备相应的处罚措施。
2.2监督机制缺乏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众多的利益主体,而且这些利益主体都相对难于约束,尤其会涉及到各级政府、用地单位以及项目规划等部门。对这些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不甚明晰,监督单位也无法将责任落实。如在一些新增耕地的管理方面,无法保证各地区对耕地质量的监督和检测,而且也缺乏统一的监督标准。
2.3土地所有权不明晰
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我国市区的土地资源归国家所有,但是农村以及郊区的土地资源则属于农村集体。但是这一集体的概念仍不明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经常被漠视。土地所有权涉及到土地产权人的根本利益,当前土地整理却无法兼顾到各方面的要求。根据我国现有土地承包政策,许多人经过长期承包以后,将土地看成是自家財产,在土地整理时易引起纠纷,并且难以协调。
3、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的对策
3.1进一步顺理成章,完善管理制度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来说,制度的实行和管理政策的发展对整个土地开发整理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项目管理还是资金管理,都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只有管理制度的顺利和领导的管理手段,土地开发整理过程才能顺理成章,才能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发展,有效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使用。
3.2进一步实地调研,完善开发原则
土地整理工作对农村来说主要以新土地和林地为主,由于我国农村多是山区,可用资源多是山沟、荒山地区,开发面积很小,分布也比较广泛。因此,在实地调研时要加大考察范围,逐一检查与调研实际的土地面积和种类,找到土地开发的潜力和目标,从而有效实现土地的进一步利用和开发水平。通过调查分析,针对项目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原则。
3.3进一步注重长效,完善科学发展
土地整理开发是造福子孙的大事,通过科学论证,使土地利用能取得长期的效益,给群众带来最大的利益。要根据可持续发展观内涵,将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通过开发和使用土地,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整体的开发,从而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4、中国土地整理生态转型发展建议
中国传统的土地整理实践多被认为是一项以保障粮食生产和土地财政收益为目的的工程、技术或任务,对土地整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注重不足。基础的土地整理是平整地块、小块并大块、进行沟渠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提高其生产能力。进一步的土地整理需要在整治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和土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将富有土地文化含义的土地整理与村庄及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土地整理不再是简单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生态化土地整理应该是以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态功能提升为基础,通过理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结构生态化,将土地整理与传统文化及区域发展有机结合,改善其实施路径、公众参与和发展模式,降低生态压力及其负面影响。土地整理生态转型是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充分考虑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通过“数量管控、质量管理、生态管护”三位一体,促进土地整理的生态发展,实现“生产集约、生活提质、生态改善”。
结语
我国土地开发项目很多,但对土地整理的重视程度和配套措施依然落后。建立长远的基础核心和目标,科学合理使用土地,并有效开发资源,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实施,实现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大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土地整理的生态转型。
参考文献
[1]郧宛琪,朱道林,汤怀志.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2016,04:1-8.
[2]成杰民,张英,王岩.中国污染农地整理工程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工程学报,2016,16:1-6.
[3]周健华.我国土地整理规划立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窦继萍.论我国土地整理立法价值的“治理型”转向[D].西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