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为例浅谈教学立意的挖掘
2017-07-18魏志罡
魏志罡
摘要:教学主意是中学历史教学的课魂,能深入挖掘教学立意是保证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立意挖掘越深刻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深入的挖掘课本的教学立意也是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的体现。
关键词:教学立意 挖掘 教学效果
一、主题的把握
历史课程具有独特的学科思维,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认识。在历史课堂中,内涵的挖掘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学生要想更加的了解历史,想要知道每段历史的背后,就一定要深入的挖掘其内涵。例如在《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中就有很多新的概念,比如“金本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新的概念,而如果对这些概念都熟知了,那么对于本课的方向问题就算熟知了。那教师该如何把握主题呢?
1、更新知识储备,运用不同史学范式有效整合教材资源历史教材所呈现的观点只是诸多学术观点之一,而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们与数理化课本上的定理、规律是大不相同的。新课改下的教科书不仅引入了进步的史学范式,还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吸纳了学术界的新观点、新成果。及时掌握史学新观点,更新史学观念,对正确把握历史教材大有裨益。
2、整体把握内容,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理解现罗斯福新政产生的独特内涵和必然性。但根据教学主题,教学中应突出罗斯福新政与胡佛自由放任的不同,而不是将整课内容平铺直叙,没有重点、难点的突出和突破,否则就淡化了教学主题,只能停留在识记史实这一低层次的学习上。罗斯福新政内容方面,金融业和社会救济是其典型表现,可以以一个制度为范例进行重点探究:为何要从金融业开始整顿,社会救济对罗斯福新政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承上启下,复习新课的同时为《戰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一课做铺垫,既紧扣了主题,也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主题的领悟,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认识感悟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3、深入探究主题,依据历史学科的特色和教学立意,通过问题探究“情境创设”活动探究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展,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的主题及其立意。罗斯福新政一课中,为了深入探究主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视频短片展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下,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引爆了二战这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全球战争,而作为经济危机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却通过罗斯福新政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危机和统治危机,短短几年之内,美国经济复苏,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重新焕发生命力,而美国也成为二战中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由此引发学生讨论,为何危机产生的源地美国和德日会走上不同的应对危机之路呢?这是本节课的潜在知识,教师通过整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美国和德日的相关内容,通过这一活动,将罗斯福新政置于历史长河和世界潮流之中进行思考,避免片段式地理解历史事件,对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从1787年宪法以来深厚的美国民主传统在美国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美国人民相信并且坚守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此国家文化之下,在经历胡佛的失败之后,他们选择了民主制度的守护者罗斯福,通过罗斯福新政,开始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中国家干预的新方式,开启了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而这种国家干预又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国有,而是罗斯福自己所说的“旧制度的新应用”。这一活动在坚守必修二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通过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多角度深入挖掘课文的潜在知识,最终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立意: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是在激荡交融中曲折发展的。
二、教材资源的整合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临危受命、实施“新政”、摆脱危机困境。临危受命这个部分主要介绍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施行新政部分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在各个领域他采取了什么措施,颁布了什么法令、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摆脱危机困境部分则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本课的第二部分教师将引导学生在通过联系危机爆发和胡佛反危机失败的相关知识,用表格的形式对新政内容进行了梳理。在讲解每一措施时补充材料,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加深印象,最后抛出问题,罗斯福新政的新在国家干预,于是有人说罗斯福是共产党的秘密党员,有人指出罗斯福新政是从共产党宣言上一字一句抄下来的,甚至怀疑这是社会主义的罗斯福新政,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呢?由此,新政的实质:旧秩序的新应用也就自然得出,最终水到渠成地落实重点,达成教学目标。继而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垫下基础,学生在理解罗斯福新政实质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世界历史》的相关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罗斯福新政,学会论从史出、合作学习,并认识到没有哪一种制度是完美的,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曲折但不停止的,而经验告诉我们,正如罗斯福所言“生长与变化是一切生命的原则”,要进步,就要学习要成长而不能固守成规。
三、教学立意的价值及作用
历史教学应立足于挖掘历史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一直存在一个尴尬的现象:教学注重史实的识记,忽视史论的升华;强调机械背诵概念,缺乏史法史观的引领,这导致教学立意低下,完全背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统摄教学内容思路的体现“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历史课堂要产生“流之远”的效果,应在“教学立意”上下工夫。如果历史课堂缺少教学立意,只有事件的罗列、知识的堆砌、年代的枚举这些毫无色彩的历史表述,就难以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预设目标,难以抓住历史教学的“根”。
参考文献:
[1]钱建娣.当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新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0).
[2]叶澜.重现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3]陈俊莹.钻研教材培养素质[J].一科学大众,2007(10).
[4]顾爱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创新使用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注:本文是“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类)一般类项目《大学历史教学论与中学课改对接研究》”项目编号:GDJG2014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