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民需要的好法官
2017-07-18区鸿雁
区鸿雁
时光荏苒,我已不再是那个刚走出大学的女孩。那时的我,带着对“法官”的朦胧认识和无限憧憬,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司法工作,走进了云南省陆良县人民法院。
我叫赵丽娟,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几乎所有朋友都会好奇地问我:你怎么不留在大都市,反而回到我们这个小县城呢?“因为每个角落都需要公平正义的光芒普照,法院是我学法学专业的理想归宿。”我微微笑道。
刚到法院工作,我被分配到了陆良县人民法院马街法庭。法庭辖马街、龙海两个乡镇,辖区面积340余平方公里,17余万人口,收案数长期高居全院首位。其中的龙海乡位于陆良县龙海山区东南部,距县城40多公里,辖区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
为了方便群众诉讼,我们经常需要起早贪黑深入村委会乃至田边地脚开庭和送达。晴天一身灰已经习以为常;最担心的还是遇到下雨天,车子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冒雨前行,不时还有泥块、石头滚落,多数时候连车也不能通过,只有下车步行。尽管裤腿卷得很高,走一遭下来还是变成了“泥腿子法官”。
一路颠簸,翻山越岭,有时是在村委会,有时在村小学,挂国徽,拉布标,几张桌子就开起庭。
多数时候是直接走进当事人家里,说法律拉家常,送达法律文书,不少群众不懂得收集提交证据,我们还得在田间地头勘察现场,到相关部门调查取证……
一年后,按照专业化审判的需要,我被调到机关民事审判第二庭工作,并以助理审判员的身份开始独立办案。
欣喜之余,更有一股不可名状的压力随之而来——民二庭承办的主要是经济合同纠纷,也有部分侵权案件,不仅法律关系复杂、标的额较大,更多的是多数案件已经经当事人亲友熟人或是基层组织调劝过,调解难度非常大。而我,一个满身书卷气的小姑娘,能行吗?
记得从庭长手里接过第一个案件时,我还是有些迟疑。按照程序填写传票送达当事人后,我开始一遍遍地仔细阅卷并做好阅卷笔录,就一些可能在庭审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向前辈们进行了请教。
敲响法槌后,以为庭前准备得已经很充分,没想到还是遇到了措手不及的问题,因被告不认可抵押合同中的签字并要求笔迹鉴定,我只好宣布休庭。
第一次开庭的经历,让我深感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随着接触的当事人越来越多,卷柜里的卷宗也堆得越来越高,一个庭审刚结束,又通知另一个案件当事人来做调解工作,好不容易可以静下心来撰写裁判文书时,突然又来一个当事人补交证据材料……一天工作下来,脑子里装满的除了案子还是案子,就连晚上做梦都是当事人吵吵嚷嚷的场景。
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和信任,当正义在承办的个案中得到了彰显和维护,我又有了无尽的动力。
记得那是一起小得不能再小的借款案件:老张和老李都家在农村,是邻居。一天,老李找老张借3000块钱急用,之后一直没有归还。经过多次索要没有结果,老张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走进法院,要求判决老李偿还借款,并要求担保人老王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法庭审理中,老王称自己当时不愿意担保,是被老张和老李硬拽着手在一张纸上按了指印,但老张和老李对此均不认可,老王也没有提交证据材料证实。
察觉到老王说话过程中一直低着头,语调略带些颤抖,我觉得这其中肯定还有缘由,于是休庭后主动与老王交谈。老王这才说老李是村干部,在法庭上不敢说为这事还报过案。得知这一情况,我和同事立即前往当地派出所,了解到老王当时确实有过报案,并调取到了老王的报案材料,又结合其他事实和证据,最终认定老王没有真实担保意愿而判决其不承担保证责任。一审判决送达后,当事人均表示服从判决。老王接过判决书时,哽咽着对我们说:“谢谢法官,我就相信法律是公正的!”
还有很多始终存在于脑海中的场景,也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了這样一个道理:“吵”,是群众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作为普通老百姓,他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进法院,所以作为法官,我们该做的就是用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职权,通过法律这把利剑,凭着良心的尺子,给他们一个公正的结论。
“法官不是官,而是国家法律的化身,是社会正义和良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