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香果甜蜜,读写两相依

2017-07-18曾昭政

魅力中国 2016年46期
关键词:有机课文作文

曾昭政

如果阅读是花,那么写作就应该是果。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到一定程度时,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就可以作到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圆满,也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课标对读写关系的表述是:“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而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阅读与写作的脱节。学生“阅读怕烦,作文怕难”。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观下,如何将阅读和写作较好的结合起来,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同时让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我们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到自如地驱遣积累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积累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学生学业繁重,阅读时间有限,而写作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和作文能力呢?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教学的结合呢?

一、阅读感染,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来看,兴趣是最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激起情感,发展能力。只有学生对学习本身发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阅读契机,让阅读感染学生,激发写作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发现优美的文章竟如此吸引人、打动人,故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兴趣。学生或许会想:“我们是否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呢?”在学生对优美词句深刻体会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刹那,一定有人会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写作冲动和热情会油然而生。

二、利用教材,对照仿写

在阅读教学中换角度地挖出味来,巧设疑问,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所需的来源,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蕴含的哲理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中最好的素材。我把作文教学渗透在閱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提高了学生写作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首先,我在教学完一遍课文或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自拟作文题的活动。看谁命题多、命题好。这可促使学生仔细分析标题与内容的关系,认真研究有关课文命题的方法特色,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及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尽力拟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水平的文体。

其次还可以课文作范例进行仿写。“不会模仿者也不会创造。”我根据学生爱模仿的特色,让学生以课文作范例进行仿写。并告诉他们,模仿的目的是借鉴,而不是抄写;是创新,而不是守旧,模仿可为独立创造打好基础。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并充分想象逐渐走向创造这一新的境界。

三、借助插图,指导作文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课文插图,应充分发挥图画的优势指导学生作文。先通过看图,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并指导学生能按一定顺序说出或写出图意,再根据自己所写的图意内容对照课文,找出自己写的与课文的差距,并进行补充修改,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又观察图画,还可以写出哪些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挖掘图画的内涵。如:七年级下册《社戏》一文,还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把人们看社戏的热闹场面给学生做写作指导,并让学生进行场面描写的练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适当变换,进行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如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等,如此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一般适用于古诗教学——譬如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或现代诗,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翻译。又比如化“我”入文,学习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如分段,段落大意的概括和主题思想的归纳等;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课文。

当然真正的写作是心胸激荡、心灵感悟后淋漓地抒发,破空而出,无拘无束,天生我才,原创自带。技巧是有的,但是必须依附于道。而道如影随形,上善若水,人性固美,有些技早已经构建蛰伏于人类基因链条中,人能够自觉运用而不必刻意去“习”。每个人也都愿意在写中创造,表现原我。写作需要内部的内驱力,也需要外部的激发。建立一个生发写作“场”,让每一个学生置身其中,雨露朝阳沐浴涵养,静心等待烟火升天、绚烂绽开的那一刻。是写作教学的功能意义所在。信息密集、知识爆炸、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人人更有表达和言说的欲望。建一个平台,建一个言说的“场”、一个写作“场”,在读中交换碰撞不自不觉的吸收构建,生发出言表现说的理由与话题,在写中爆发绽开展现。这或许是新版课标读写“有机结合”的新意所在。

多读有益于写,读写结合毕竟还是一种技巧性的教学,而写作的本质是表达。每一个优美的语句都承载着思想情感,每一篇美文都是一个优秀的定式,学生吸收前人的智慧,可以构建自己的思想,可以优化表达。甚至,在某一时段,学习写作要紧密依靠阅读。但写作原本从创造出发,一路吸收阳光雨露,一路创造。读只是吸收的一法子,一条道,并不是唯一一法子,一条道;写,并不仅仅依赖于读,从属于读。不要在阅读中抑制自我,丧失自我,“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如果“陷”于读,也就限于读。一个人写作的能力的构建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读的关系可能会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有时需要与阅读“相偎相依”;有时则需要“分道扬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学》(第2版) 陈琦,刘儒德 高等教育出版社.

[4]《考试周刊》2010年11期,李秀芳,《高中语文的读写教学初探》.

[5]《教育艺术》2012年第6期,庞真,《语文读写教学实施策略》.

[6]《课外语文 教研版》2012年第6期,康彩婷,《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有机课文作文
有机白菜
喝有机
端午节的来历
2016年高考“有机推断与合成”试题例析
背课文
有机选择题的八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