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园本教材编写中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7-07-18殷堰工
摘要: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在石湖风景区内,具有丰富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人文景观等吴地文化的旅游资源,编写文化旅游园本教材是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是传承和弘扬吴地文化的有效载体。教材编写必须遵循六个结合原则,内容设计需要对旅游资源科学合理的分类。需要针对园内职业院校集中的特点,在突出旅游性的同时凸显职业性。
关键词: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教材;园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C-0072-04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初,苏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实施意见》,推行“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的发展方式,将文化元素与旅游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业态、旅游业态。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研学旅行”的概念。随即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将安徽省、西安市和苏州市作为推广研学旅行工作的试点。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强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苏州国际教育园从南北两面夹抱着石湖,石湖人文资源极为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它是绣工大师沈寿家园和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隐居地双料遗址。更有南朝史学家顾野王文化遗址、吴王拜郊台、吴王井、藏军洞、楞枷塔、范家祠、潮音寺等优美景观。园内职业院校集中,苏州科技学院的“师陶园”;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吴文化园;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图书馆是“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代表作,其巧妙融合“山”“水”概念并深涵造园思想,蜚声海内外;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半湖观鱼”;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模拟病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半湖碧玉”的渔庄;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茶艺馆、“苏扇制作和传习中心”等均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人文景观等吴地文化的旅游资源。园内职业院校众多,丰富的教育元素更是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
整合苏州国际教育园中具有人文价值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对园内的旅游资源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历史名人等吳地文化进行恰当分类,编写出符合园内学生认知需求和学习规律的旅游文化本土化园本教材,不仅能为师生提供探寻地域文化并在探寻过程中传承和弘扬吴地文化的载体,得到吴文化的熏陶,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也为学生的研学旅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依托教育园南区在石湖景区内的优势,把石湖的辉煌融入园本教材系列,形成配套的旅游读本,可以为园内外师生乃至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旅游读本,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的价值,打响“游学国教,筑梦石湖”的文化旅游品牌。
二、园本文化旅游教材的定位和编写原则
为了编写园本教材,首先必须对教材有清晰的认识。“教材通常被认为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素材、材料或手段。”[1]本文所指的教材采用此观点,把素材的教材化作为教材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内容。就旅游文化本土化的园本教材而言,对教材必须准确定位,即既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又可作为其它专业学生的选修材料,亦可是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课外读物,更是学生研学的重要资料。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一)准确性与成熟性结合的原则。准确性是教材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不管编写什么教材,教材一旦失去了准确性,也就没有了正确性,内容的不正确也就失去了作为教材的资格。特别是文化旅游史料的准确性决定了尊重历史、尊重史实的基点。在保证准确性的基础上,选入教材的内容,原则上要求是研究相对成熟的,即人们的看法比较一致的内容才适宜编入教材,这样的教材才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
(二)客观性与可读性结合的原则。本教材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客观地向学生介绍和传播旅游和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对客观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教材与论文不同,不能掺杂主观的色彩,主观因素的支配会影响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入手,强化亲和力,增强可读性。特别是注重选择学生易于理解、感悟和体验的内容,因为“文化旅游的本质是学习和体验的过程”。[2]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原则。教材既要通过教育园园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体现吴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又要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研学真正达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又要把教育园内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人文景观等吴地文化元素成为广大市民旅游文化读本的有用载体。
(四)针对性与创新性结合的原则。教材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在传承和弘扬吴地文化中发挥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实践,使学生通过教材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创新潜能得到培养和挖掘,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五)知识性、趣味性与能力培养结合的原则。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需求和学习规律,体现趣味性,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力求做到图文并茂,从感官视觉上能吸引学生,达到趣味盎然的效果。而且要将知识性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之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爱家乡、爱教育园的真挚情怀,并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国际教育园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凸现教育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功能。
(六)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原则。教材应能体现课内外相结合的特点,从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能够充分把握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相得益彰。
必须指出:考虑到学生研学的需要,在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处理上,需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即安排必要的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科教文化旅游景点观赏活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更深地品味吴文化的魅力。在更好地了解园内院校的人文精神的同时,放松心情,放飞理想,并续上苏州文化匠师的绵长文脉。
三、园本文化旅游教材的内容设计
苏州国际教育园是苏州乃至国内较有名的教育集聚区,以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界分为南北两区,面积达6.7平方公里。入驻院校13所,在校师生近10万人。教育园内的優质旅游资源不仅多,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如新石器时代的越城遗址、北宋的楞枷寺塔、明代的申时行墓等三处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春秋及南北朝的治平寺遗址、南北朝的顾野王墓、清代重建的范成大祠、行春桥、越城桥以及民国的渔庄等六处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园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有:
(一)传统文化类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根据教育园文化旅游园本教材的本真特点,又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自然景观和地文景观类,如吴王拜郊台、吴王井、藏军洞、楞枷塔、范家祠、潮音寺、渔庄、行春桥、越城桥等;二是历史名人类,如顾野王、范成大、沈寿、余觉、申时行等。此外,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及其提升文学素养、提高诗歌阅读水平的角度,前人名家们留下的关于石湖胜景的诗歌、散文也是学生学习吴地文化的极佳素材,如“范成大的《初归石湖》、李白的《苏台怀古》、白居易的《游楞枷塔》、王鳌的《越来溪怀古》”等。[3]
(二)现代人文景观类
国际教育园内独特的人文景观比比皆是,既有延续至今的文化,也有现代文明下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景观,如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仿苏州园林设计的师陶园、国家级普通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的制作和传习中心、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学院图书馆大楼等。
(三)传统与现代交融类
为了把教育园的外部环境打造成对学生开展旅游文化教育的平台,园内道路的命名都赋予了浓郁的吴地文化特色。“如南北方向的纵向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的名、字、号命名,像雪君路、圣陶路、顾公路、致能大道、希文路、元橑路、伍员路、瑶泉路、文梁路和范蠡路等;东西向的横向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诗句命名,如一川街、双清街、旅思街”[4]以及文耀街、年华街和丛霄街等。“延伸之,这些文化名贤都有相关的文化旅游景点作支撑。如,致能大道取自于南宋爱国诗人范成大的字‘致能,蕴含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又如,文梁路取自于苏州工艺美院创始人、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颜文梁之名;再如,生于苏州并曾任苏州知州的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名篇《苏幕遮·怀古》中有‘黯乡魂,追旅思之句,此即“旅思街”的出处,而范仲淹纪念馆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天平山下”[5]。当人们漫步于园内绿荫大道,不仅能感悟跨越千年历史、传承千年文明的沧桑和愉悦,而且让人深切感受到苏州区域内的国际教育园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
以上这些都是极具教育和旅游价值的材料,从材料化的文化旅游园本教材中可以让学生乃至市民了解石湖的历史、国际教育园的文化,进而感受吴地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情趣等,无不闪烁着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光芒。
四、园本文化旅游教材的鲜明特点
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园本教材的编写必须紧紧抓住苏州国际教育园内职业院校集中的特点,在突出旅游性的同时凸显职业性,为职校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园内读本。
教育园内职业院校集聚主要表现在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北两个区入驻了8所职业院校,包括南区的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北区的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苏州技师学院,另有苏州科技大学和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两所以应用型为主的本科高校。而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特定岗位(群),培养技术应用或管理人才的,职业院校是传播人类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圣地。因此,园本教材的编写需要从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情感及职业习惯等有机融入到读本中,突出职业性的鲜明特点。笔者认为,这个职业性应该集中体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的传承。
所谓“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渐臻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工匠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职业价值观,是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是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信仰。“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其铸造出的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同样举世瞩目。可以这样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是职业院校学生应该树立的一种理想和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据苏州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承担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子课题《苏州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研究调研,其中的“职业教育学生对学习内容需求”调查子项表明,学生普遍需要“工匠精神”的指导。可见,职业院校聚集的苏州国际教育园编写的园本教材中需要加入“工匠精神”的元素。
比如,位于教育园内的渔庄,为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别墅农圃堂故址,后由近代书法家余觉所建,其夫人便是“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的沈寿。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在女红传习所,沈寿培养了大批刺绣女工,使得苏绣艺术得以发扬光大。与此相得益彰的是园内的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有“苏扇制作和传习中心”,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有着历史悠久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这些都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极好素材。
苏州历来就是百工集聚的“工艺之都”,能工巧匠辈出。“从相传春秋时期善于铸剑的干将,到明永乐年间名闻朝野的‘香山帮泰斗蒯祥,以及擅长石料工程筑造和石雕、‘官至工部侍郎的陆祥。他们名中的‘将‘祥都与普通话或吴语中的‘匠近音,可见其技与名已无法分割。”[6]正是历史上无数能工巧匠发挥了“工匠精神”,才创造出卓尔不群的“苏作”品牌及其市场影响力。苏州刺绣、苏州檀香扇、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作为“苏作”的亮丽名片,其历史上所形成的独有特色,既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又是需要在高超技能基础上的耐心细致、一丝不苟以及兼容并蓄。不仅是一种慢工细活,更是一种专注、敬业的职业精神的体现。是“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内涵之光在匠人身上的闪耀才得以弘扬,以这些内容为载体,配之于教材中的文化体验环节,对于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而让“工匠精神”光而大之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献:
[1]刘继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2).
[2]宋振春,李秋.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秦益范.苏州石湖胜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4]陶友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高职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究[J].职业技术,2013(11).
[5]殷堰工.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的利用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6).
[6]马建庭.“苏作”的历史荣耀里,藏着时代的营养[N].苏州日报,2016-03-21.
责任编辑:陈向阳
Abstract: The Southern part of Suzho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ark is in the Stone Lake scenic area, which h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about Wu culture with geographical landscape, water scenery and humanistic landscape. Compiling the garden-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students' research study trip,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Wu culture.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must follow the six principles of combination, and the content design requires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park and highlight professionalism while highlighting tourism.
Key words: Suzho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ark; cultural tourism; teaching materials; garden- based teaching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