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德治党
2017-07-18雒有祯
雒有祯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中共中央两部重量级的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发布,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明制定两部党内法规的指导思想时,都强调:“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如何理解?为什么此时要强调以德治党?
德治是人治的理想模式。要想充分发挥人治的优点,政府官员应该勤奋、敬业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一、 德治在我国的发展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经》的不少诗篇通过赞颂先祖的仪型、圣王的灵光,来表达民众衷心推戴的情感,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的认识出发,《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
周人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儒家化运动,礼法合流,《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
(一)法治需要思想道德建设先行
道德品格是法治的前提,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没有对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可能成为专制与奴役的工具。法治的关键在于善法或良法的存在。法的正义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因此,比起法治,德治更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
(二)法治的运行需要道德支撑
道德控制是法治的内在动力。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法律不能自行,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来执行。法律的确立和实施,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过程,法治是靠人来实现的。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执行,再严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钻。不可能设想法律和制度一旦建立,社会秩序就井然有序,失范现象就不攻自破或荡然无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思想道德上保证切实遵纪守法,同一切违法乱纪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三)法治的完善离不开道德制约
以德治国并非是要以德治来代替法治,而是要真正强化和实现法治。只有在实行法治的同时实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设作为法治的后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依法治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社会发展才能进入较高层次。
二、深刻理解新形势下以德治党重要性
(一)以德治党是实现以德治国的前提和保障
从国家治理角度看,以德治国是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我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德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必须首先以德治党,探索和积累以德治党基本经验,以良好党风带动良好社风民风的形成,用以德治党带动以德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从文化传统角度看,我国有着深厚的德治传统,尊道敬德、为政以德、以德配位、以德服人等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以德治党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引擎
以德治党的“德”主要指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和优良传统作风。以德治党的核心在于引导和推动全体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幸福生活的源泉。只有大部分党员拥有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当成一种荣誉、一种幸福,遵守党内各项纪律和规矩才会成为党员的自觉行动,全面从严治党才会获得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党的各种纪律和规矩底线才不会被轻易触碰和践踏,党作为一个整体才会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仅有党纪党规的“硬约束”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发生蜕变,还必须不断探索以德治党的各种新办法、新措施,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道德党性修养,才能算是从根本上找到了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金钥匙。
(三)以德治党是提升我党意识形态掌控力的有效手段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当今世界,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作为这场“无硝烟战争”的参与国,在国际、国内各种压力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实施以德治党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一)德与信仰的关系
中国古人对“德”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把以德治党的“德”解释为“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是纯粹中国式的表述,符合中国传统对“德”的定义和看法。我们用来从严治党的“德”,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下的道德,既包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宗旨,也包括我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继承创新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所以说“其内核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
(二)德与党性的关系
道德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道德在党内的集中展示和凝练升华。德性高的党员能以厚实的道德积淀、道德修养为其党性修养和锻炼铺路搭桥、畅通渠道。党性修养、锻炼、提升的过程, 就是党员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深刻理解和内化的过程, 是党员按照党章规定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重在立德,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目的在于促进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持理想信念宗旨“高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政治本色。一个有道德的、优秀的共产党员能够充分而全面地展示党性,塑造党的良好形象;一个道德品质低下、忘记自身信仰的共产党员,是有名无实的,也无法彰显党性,最终会在整体上损害党的形象。
(三)德与规矩的关系
纪律规矩是写成文字、要求遵守的道德;道德是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纪律规矩。纪律规矩用来惩恶,是道德的坚强后盾和保障;道德使人向善,是纪律规矩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纪律规矩明确了道德的底线和范围,道德则彰显了纪律规矩的方向和追求。由此可见,德礼相配是激励民众向善远恶的最佳方式。也正因为如此,我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既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又严明党的纪律规矩,使从严治党兼具道德感召力和纪律约束力,让制度运行在思想认同的轨道上,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道德感和自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腐朽思想的滋生。
(四)德与人民的关系
我党继承创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民本思想。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认识到:“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們所压倒。”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强调了“四个必须”,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就是说,以德治党之“德”,在信仰层面“人民”是核心,在行动层面“人民”是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