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地方教材课堂上绽放异彩
2017-07-18杨丽
杨丽
摘 要:活用教材,活化教学;体验学习,文化渗透;转变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思维,让地域特色绽放时代鲜活。
关键词:活用活化;体验学习;文化渗透;小团队;地域特色
一、教教材,不死教;用教材,不限用
随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不只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更是教育教学的一杆旗帜。尤其是美术学科提出了自己的五大学科素养之后,为新时代的美术教育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人美版的美术教材,针对新疆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在每一册中都增加了地方补充教材内容。纵观各册的地方补充教材内容,内容涵盖到民族民风,特产特色,建筑历史,人文地理等诸多方面。如何让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地方教材课堂上绽放异彩,这是每个新疆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关于这一教学领域践行的点滴:
1.活用教材,活化教学;体验学习,文化渗透。
教材本身就是教学的一个依托和参考。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不能只依靠于教材本身去展开教学。这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储备和搜集,并且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和调整,同时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实施方案,这样的教学才有提效和延展的空间。譬如,在针对低段地方教材中出现的有关新疆特产瓜果之类的课程,如一二年级的《新疆的苹果》,《石榴》,《哈密瓜》和《瓜果之乡》这一类的课程,我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整合。将相关的内容放在同一时段进行——譬如苹果,西瓜,石榴,哈密瓜等都属于新疆特产的瓜果,在授课中,结合瓜果的造型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和了解。当然对瓜果的讲授,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对比,分析的学习中,自己发现其中涉及的美术知识。如:在观察中,发现了造型不同,色彩的不同变化;在品尝中感受到了味道不同;在触摸中感受到了瓜果的质感和肌理。但是,先有学生自己体验感受表现出来的真实的感受(例如学生会说苹果是圆的,滑滑的;石榴是红红的颜色;哈密瓜有一些粗糙不平的感觉),然后教师用术语总结。这样的学习不会像老师直接介入专业术语那样显得生硬,而是在给学生先入为主的一个体验过程,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的环节,然后教师在进一步承接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将看似简单的问题交于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而实际上是给学生给了不同的梯度。而我们知道,创造力就源于建立关联,这样日积月累的关联,就会为孩子积蓄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再者这是从课程本身有了自然而然的延伸,合情合理,同时也是助于低段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能力方面的点滴渗化。
2.精心打造课程设计,培养艺术感,增进文化理解。
每一节课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就是这一节课能否成功的灵魂。不论什么领域或者内容的课程,我们都将面对不同的认知水平和不同的关注点的孩子。如何在众多的孩子中找到共性与平衡。正如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倡导的“以孩子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所有的授课应当用作一种教育手段,所有传承下来的关于人的知识内容应当被限定用于开发人的能力上。那么,作为在地方课程得教授中,关注和培养孩子们全方位的发展一直是我遵循的先导。如在针对五年级上册的一节《民族歌舞印象》一课的教授中,设计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将倾听和观赏民族歌舞这样的必然环节先置后。首先由一條手绘的独一无二的丝巾引入;接着有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即兴二十六号》以及系列作品的出现,学生欣赏解读作品。讨论分析点线面的构成,符号的出现,色彩的跳跃感等内容。(这样的没有先决条件的识图,会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尽管可能分析五花八门,但是都是源于学生内心的真实的表达,就鼓励说出来);接下来,再反过来设置问题:你觉得这样的画面与我们新疆的民族歌舞有什么共性呢?学生会说民族歌舞欢快,动感;然后再播放民俗的视频和民族歌舞的视频进行赏析。这时候学生的关注点就不只是在民族歌舞本身了,而是带着刚才对抽象画的初印象,以及老师的问题在潜意识里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我们知道,靠智力,仅仅能够理解大自然;只有靠艺术感觉才会体验到活生生的大自然。可见,对孩子的艺术感觉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最后了解了民族歌舞的节奏和民族服饰的色彩与抽象画的共性与联系之后(文化理解),再进一步去亲身体验民族歌舞带来的感觉——譬如:听着动感的旋律来即兴作画的表现,或者亲身体验参与民族歌舞的现场表演。这样的感受和体验,正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们喜欢参与的方式。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对他们内心的触发和理解都会进而深刻投入,以便于在后期的创作中,不会显得生搬硬套,或者不知所措。他们会大胆或者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感本身的内驱力所在。正吻合了格拉茨约翰纽姆大学教授保罗?皮维克所倡导的让学生享受体验式的学习的观点。而且纵观所有的课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还是更喜欢能够自己参与和体验的环节。当然,这个前提是教师的设计吸引学生,能够把学生带入一种情景之中。因此,基于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节课对抽象画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渗化必然做到了,更重要的是与之同生的艺术感,灵性的滋生,对于孩子的成长该是意义更大吧?
二、转变教育模式,更新思维角度;让地域特色绽放时代鲜活
新疆地方补充教材的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此时教师对这节课的设计和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于是针对大部分地方教材的教授学习中,我继续沿用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近两年的“小团队协作”教学模式的学习方式。这一模式不是简单的小组合作完成,而是有固定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在团队内形成协作互助的学习,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团队间进行竞争的模式。针对每个团队的全过程和每个人的全过程的参与和表现。同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综合应用,将课程内容进行规划和布置,每个团队进行课前准备,自主探究;之后是在课堂上的PK展示;然后针对疑难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解决。这样一节课下来,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后,明显的感觉就是:课堂容量极大增加;学生积极性极高,参与热情高涨课堂融入感强;学生的发现远远大于教师的预设;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后进生的信心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