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明行
2017-07-18唐欣越
唐欣越
宫调式悠然响起,踏着曾侯乙编钟,随着千年碾转穿梭,伴着空气回旋起落,然后随风飘入你的耳朵,这无形的声音带给你的是文明的力量。
文明可以很大,亦可以很小。一日中从日出到人定,一年中从太簇到大吕,百年后从甲子到癸亥,朝代不断变幻,时光不断流转,这期间所有的大英雄和小人物都献祭般的投身于历史长河中,随着河水的心跳而山崩海倒,汹涌澎湃,最终又丝丝缕缕全汇聚成儿女血脉,奠定出中华文明,而文明本身就有两重含义,便是文以载道,明以束行。
“文”是先人多年的积淀在后人身上的体现,一脉相承而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在口耳相传中经久不衰,而今看来,文明也许就是广寒宫住了嫦娥,星空里有了织女;也许就是豪爽吟咏时有了太白,清婉哀叹时有了子安;也许亦是三月有了清明谷雨,九月有了寒露霜降。文明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寄托,思乡时我们会抬头望那一轮桂魄,低吟“何事长向别时圆”,失意时回首千年执一柄长剑,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离别时我们会举手轻折柳,饮下几杯清酒,默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文明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是经验,更是智慧。不论是春节时期的阖家团圆,还是端午时节的遍插茱萸,都无形遵循这文明的法则。
“文”给了我们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分分秒秒,抚摸过我们的寸寸肌肤。犹如音符被赋予旋律,行动也被赋予意义。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深入的了解这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却没人逃得开,躲得过。文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一个灵魂國度,人们在此只能做虔诚的教徒,从不能成为放纵的浪子。
而“明”,是明了,是践行,是化内在为外在,古时君王以礼乐教化为手段推行国治政策,以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目的,如将宫商角徵羽视为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政治清明。文明就像是一曲乐谱,从古传承至今,不断有人弹奏着它,不断有人续写着它。反观当下,“讲文明”已不再是空谈,而是正宫之音,中山之土,巍然立于中央,吸引无数中华儿女。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晏子春秋》中有“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也以有礼也。”更有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由思到行的转化,便是文明的一个升华,文明造就民族,民族创造文明,人民丰富文明。现在,文明不再是水中捞月,更不是空头支票,体现文明的行为越来越多,彰显文明气息、中华气韵的人不断增加,这张曲谱代代传承,如同四季轮回般稳定,似东西南北般分明。
暗夜中的明珠,寂寥中的绝响,都不足以形容文明的存在,他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实,坚实的扎根在我们的心头,影响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行为。
文以载道,明以束行,有思有行,方为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