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Periostin、VEGF及ET-1水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和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2017-07-18陆丽君

重庆医学 2017年18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颈动脉硬化

陆丽君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山东临沂 276004)

血清Periostin、VEGF及ET-1水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和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陆丽君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山东临沂 276004)

目的 探讨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内皮素-1(ET-1)水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50例,根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将其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A组,n=39)、颈动脉内膜增厚组(B组,n=67)和颈动脉斑块组(C组,n=4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Periostin、VEGF及ET-1水平,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随访至2016年9月,记录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Periostin、VEGF及ET-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C组患者Periostin、VEGF、ET-1水平分别为(183.54±51.43)mg/L、(201.87±6.54)mg/L、(4.43±0.76)ng/L,明显高于A、B组患者;且随着颈动脉病变的加重,Periostin、VEGF、ET-1水平逐渐升高(P<0.05)。Logistic回顾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平均动脉压(MAP)、Periostin、VEGF、ET-1与EH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AP)、Periostin、VEGF、ET-1是EH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eriostin、VEGF、ET-1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eriostin、VEGF、ET-1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风险因素。

骨膜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素-1;颈动脉病变;心脑血管事件;预后

高血压是一组以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1],但是单纯采用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评价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仍有许多不足。骨膜蛋白(Periostin)是血管基质蛋白分泌的可溶性分泌型黏附蛋白,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且对血管新生具有诱导作用[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机体血管新生的调控细胞因子,Periostin刺激血管新生需通过VEGF实现[4-5]。内皮素-1(ET-1)是强效的血管内收缩因子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Periostin、VEGF、ET-1水平与高血压颈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作者回顾性分析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本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50例,男74例,女76例;年龄37~75岁,平均(49.53±3.65)岁;BMI为(23.54±2.76)kg/m2。EH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指南[5]。纳入标准:(1)诊断为EH;(2)患者及家属同意本研究,并能顺利完成随访。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其他脏器严重并发症不能控制者;(2)3个月内存在感染、输血、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影响血清中Periostin、VEGF、ET-1水平的患者;(3)合并妊娠、精神病、恶性肿瘤患者;(4)近3个月内出现了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5)合并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慢性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 记录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Periostin、VEGF、ET-1水平,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情况。

1.2.2 指标检测 (1)Periostin、VEGF、ET-1检测方法:采集空腹不抗凝静脉血15 mL,送实验室进行1 500 r/min离心,15 min后沉淀,去除溶血标本,取其上层血清液,放置-70 ℃状态下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查Periostin、VEGF、ET-1水平。试剂盒由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2)颈动脉斑块检测:有专业超声医生采用美国超声仪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解剖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检测指标包括动脉斑块、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操作者将探头置于颈根部并纵向检查颈总动脉主干在距离颈动脉分叉10 mm测量颈总动脉的IMT,1.0~<1.3 mm定义为颈动脉增厚;≥1.3 mm,局限性结构回声定义为粥样斑块。根据颈动脉IMT将150例EH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A组,n=39)、颈动脉内膜增厚组(B组,n=67)和颈动脉斑块组(C组,n=44)。

1.2.3 随访 心脑血管事件随访,以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为终点事件。心脑血管事件为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有症状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出血、脑梗死。所有患者均随访到2016年9月30日,记录随访期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情况,以及患者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出现2次及以上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以第1次心脑血管事件为随访终点,并记录为1次心脑血管事件。

2 结 果

2.1 3组EH患者Periostin、VEGF、ET-1水平比较 C组患者Periostin、VEGF、ET-1水平分别为(183.54±51.43)mg/L、(201.87±6.54)mg/L、(4.43±0.76)ng/L,明显高于A、B组患者,且随着颈动脉病变的加重,Periostin、VEGF、ET-1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EH患者Periostin、VEGF、ET-1水平比较

a:P<0.05,与A组比较;b:P<0.05,与B组比较。

2.2 患者血清Periostin、VEGF、ET-1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Pe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eriostin、VEGF、ET-1水平与年龄、平均动脉压、动脉粥硬化程度呈正相关(r=0.32、0.43、0.41,0.54、0.33、0.78,0.36、0.47、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生存分析 150例EH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18例,将年龄、性别、Periostin、VEGF、ET-1、是否有高血压史、是否有糖尿病史、是否有吸烟等作为变量引入Logistic回顾模型,单因素分析提示平均动脉压(MAP)、Periostin、VEGF、ET-1与EH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P<0.05),见表2;多因素分析提示MAP、Periostin、VEGF、ET-1是EH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2 影响EH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表3 影响EH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是目前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诱发心脑血管风险事件,导致患者临床负担加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严格控制血压水平是临床治疗高血压最主要的治疗内容,但是仍有患者在血压水平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而且血压水平是时刻变化,临床监测较为困难。因此在找到除血压外的提示高血压的心脑血管事件的临床指标,意义重大。

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6-7],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脏器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动脉破裂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8]。Periostin是一种存在于细胞间基质内的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基质蛋白分泌的可溶性分泌型黏附蛋白,并且对血管新生具有诱导作用[9]。Periostin诱导血管新生时,血管内壁形成不完整内皮,继而使脂质细胞和炎症细胞非常容易通过内皮,改变高血压患者动脉斑块的性质,增加其破裂可能性,最终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可能性[10-11]。本研究结果发现动脉粥样化硬化越严重,患者Periostin水平越高,而且与患者MAP水平呈正相关。

VEGF是机体血管新生的调控细胞因子,Periostin刺激血管新生需通过VEGF实现,已有研究发现,VEGF在高血压患者中高度表达,而且VEGF的表达水平与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动脉粥样化硬化越严重,患者VEGF水平越高,而且与患者MAP水平呈正相关[12-13]。ET-1是强效的血管内收缩因子,对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具有重要作用[14-15]。高血压患者ET-1的水平是反映高血压血管损伤的重要临床指标,同样本研究也证实了ET-1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为了进一步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风险事件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临床因素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Periostin、VEGF、ET-1、MAP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Periostin、VEGF、ET-1、MAP是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随着高血压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Periostin、VEGF、ET-1水平升高,Periostin、VEGF、ET-1是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但本研究样本量小,回顾性研究本身具有局限性,关于Periostin、VEGF、ET-1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1]王继萍,童岚,李修英,等.高血压伴肥胖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左心室肥厚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11):963-966.

[2]张建明,朱锋,牟华明,等.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periostin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5114-5115.

[3]李恩,孙利强,刘宗芳,等.瑞舒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活性氧物质产生及骨膜蛋白和心肌营养素表达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0):823-827.

[4]罗勇,林少华,黄权.脑膜瘤内的血管分布和血管生成与HIF-1α、VEGF的关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68-71.

[5]吕经纬,谭谦.VEGF,bFGF浓度梯度对猪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移行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2):279-283.

[6]耿慧,韩忠书,张静,等.血红素氧合酶-1与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2013,34(20):52-54.

[7]胡迪聃,徐彤彤,王文艳,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可溶性瘦素受体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3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2):2676-2680.

[8]王泽彬,梁剑波,詹俊琳.Fetuin-A对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7):2073-2076.

[9]吴岚,孙景辉,张春艳,等.扩张型心肌病患儿血清periostin蛋白的检测及意义[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22):1734-1736.

[10]韩玮,於四军,罗建平,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Periostin、IMA、PAI-1水平改变以及心功能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4):1377-1380.

[11]王智,龚艳君,邱林,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血浆骨膜蛋白水平的变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5):53-57.

[12]许哲,徐细平.VEGF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0,5(2):25-26.

[13]王建康,杨向军,赵欣,等.血清游离氨基酸及VEGF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6):744-746.

[14]王媛媛,马洪俊,王玉平,等.ET-1及TXA2水平的变化及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3,24(24):3607-3609.

[15]张丽,张春玲,丛祥凤,等.N末端B型钠尿肽原和大内皮素-1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作用及其与心血管病关系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11):1237-1241.

陆丽君(1971-),副主任技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检验研究。

0.3969/j.issn.1671-8348.2017.18.038

R544.1

B

1671-8348(2017)18-2558-03

2017-01-17

2017-03-16)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