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组织的创建

2017-07-18黄爱军

关键词:新民学会陈独秀研究会

黄爱军

(安徽财经大学 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30)

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组织的创建

黄爱军

(安徽财经大学 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30)

中共组织的创建,与五四进步社团有着十分密切甚至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最早酝酿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是新青年社的“南陈北李”,稍后是星期评论社和民国日报社的李汉俊、邵力子,以及新民学会的蔡和森、毛泽东。中共上海发起组是以新青年社为主体,同时联络星期评论社等进步社团骨干成员发展起来的。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亦均有社团活动背景。新青年社的“南陈北李”是中共最主要的创始人,党的其他著名创始人、最早一批中共党员亦均有社团活动背景。

五四进步社团;中共早期组织;创建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候,不仅中国工人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而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间也比较短暂,仅仅只有两三年时间。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何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能生根、开花、结果,迅速演变成为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这除了中国革命条件的成熟外,五四进步社团的兴起及其活动在其中曾发挥过独特的作用。

突出进步社团与党的产生的关系,是早期党史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如陈公博硕士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蔡和森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瞿秋白的《中国党史纲要大纲》、李立三的《党史报告》等。但后来的党史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这个特点没有了,甚至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少提及。近年来这一问题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创建关系的文章不时见之报刊①见刘仲良:《新民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益阳师专学报》1985年第4期;陈家骥:《新民学会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淮北煤师院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2期;黄丽喜:《新民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付强:《五四时期社团繁荣对中国政党运作的影响》,《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刘华清:《新民学会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形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王传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五四时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成员成长论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5期;刘金如:《新民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曲广华:《五四社团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地位的确立》,《北方论丛》2007年第6期,《五四社团繁荣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影响》,《学术交流》2011年第7期;秦昊扬:《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及社团与政党——另一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戴安林:《新民学会进步分子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贡献》,《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周树辉、黄磊:《毛泽东与新民学会及湖南地区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3期。。但到目前为止,对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组织的创建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进步社团与中共创建的最初酝酿

在中共创建史上,曾流传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这说明在中国酝酿建立共产党这件事,是在新青年社同人陈独秀和李大钊之间最先开始的。据著名党史专家萧超然先生考证,“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一说法,最早出自1927年5月22日高一涵在武昌中山大学追悼李大钊大会上的演讲词中。这篇演讲词刊载在1927年5月24日《民国日报》上,题为“报告李守常同志事略”。[1]近年来这一说法虽一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确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进程实际情形的一种十分形象的表述。[2]

“南陈北李”对共产主义组织的最初酝酿可以追索到1918年底二人创办《每周评论》这件事。早期党史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述》记载,陈独秀的建党工作始于1918年,“陈一开始在北京出版名为《每周评论》的周报。”[3]177《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策略(讨论大纲)》一书亦记载,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一般只尚空谈,唯独陈独秀“不尚空谈,切实进行革命工作,首先主张组织政党,发行一种刊物——每周评论。”[4]313除发行《每周评论》外,“南陈北李”发起建党活动的另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早期成员高一涵曾回忆,1918年李大钊在北大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了避人耳目,用了马尔克斯这个名字。[5]340-341另一当事人朱务善也回忆说,为了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与高一涵等发起组织了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定名为“马尔格士学说研究会”。[6]118需要指出的是,高一涵在回忆中亦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与创办《每周评论》联系起来,“1918年底,我们办一个《每周评论》”[5]341。

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决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宣传和研究,目的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改造所面临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首先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919年初,陈独秀在《除三害》一文中,呼吁社会上的先进分子,应该挺身而出,起来组织一个“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7]18随后,李大钊在《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一文中亦指出:“为了解放的运动,旧组织遂不能不破坏,新组织遂不能不创造。”[8]282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议题已呼之欲出。1919年12月在《〈新青年〉宣言》中,陈独秀不仅明确提出应该抛弃“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而且明确表明要与过去及现在一切政党“绝对断绝关系”。[7]130-131中共早期党员彭述之即认为:“这里表明,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造,必须和现在的各派政党断绝关系。这同时也就暗示,要进行‘民众运动’、‘改造社会’,便必须另组新党。”[9]44

与此同时,其他进步社团的主要成员如民国日报社的邵力子、星期评论社的李汉俊等人,也在积极探索和酝酿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问题。1920年初,邵力子在《劳动团体与政党》一文中,呼吁“劳动团体应当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10]203李汉俊早在1919年9月5日至7日在一篇节译的《世界思潮之方向》一文的译后短语中,就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问题,明确提出“我应该在这一点有切实的打算”。[11]1920年2月,李汉俊与中、韩、俄等国倾向社会主义的人士,在上海专门举行会议,围绕在中国成立布尔什维克式团体等问题进行讨论。[12]6335月,李汉俊在《自由批评与社会问题》中又呼吁,应建立一个由纯粹的革命分子组成的“虽小而纯的团体”。[13]397稍后,新民学会的毛泽东和远在法国的蔡和森等,亦通过书信联络的方式积极探讨建党问题。在旅法新民学会会员举行的著名的蒙达尼集会上,蔡和森即明确提出组织共产党的主张。随后蔡和森给毛泽东书信中,进一步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14]115毛泽东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14]105,“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14]116。

需要指出的是,陈独秀、李大钊、李汉俊、邵力子、蔡和森、毛泽东等进步社团成员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问题的酝酿和探讨,是在共产国际代表来华之前,或是在没有与共产国际代表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在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独立自主所作出的判断和选择。这说明,即使没有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帮助,中国共产党都将或迟或早诞生,这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进步社团与上海发起组的创立

中共上海发起组是以新青年社为主体,同时联络星期评论社等进步社团骨干成员发展起来的。1920年初,陈独秀到上海后,《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他迁回上海,并形成了以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李达、袁振英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知识分子组成的新青年社上海同人,新青年社的性质亦随着社团同人的演变而起了变化,变成为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团了,新青年社实际上已成了当时上海宣传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中心。与此同时,上海宣传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中心——星期评论社,汇集了当时来自各地的先进知识分子李汉俊、沈玄庐、沈仲九、邵力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等。陈独秀在上海的建党活动,就是以新青年社和星期评论社内的先进分子为主要联络和发展对象,通过一系列座谈活动开展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的一则史料记载,陈独秀在上海开展建党活动采取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约集各地社会主义者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主要是新青年社和星期评论社的社员,他们包括陈独秀、戴季陶、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金家凤、袁振英、俞秀松、叶天底等。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组织之时,还不是纯粹的共产主义组织,而是一个各个社会主义者混合物的组织。为了克服无政府主义的影响,陈独秀等决定在社会主义青年团中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产党方具雏形”。[15]147-149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陈独秀在上海开展建党活动采取的又一个重要步骤,上海发起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成员同样是由新青年社和星期评论社的社员所构成。[6]20,61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转变为共产党小组,是经过了两轮座谈会才实现的。最初参与上海发起组创建活动的俞秀松与施存统二人,留下了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的有关两次座谈会方面的回忆资料。[16]230-231根据历史文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记载,最初参与上海发起组创建活动的共有五人,[17]20而据施存统的回忆,这五个人是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施存统、陈公培等[6]35,他们均是新青年社和星期评论社的社员。但早期党史著作在谈到上海发起组创建活动时,多认为当时参加发起的一共有七个人。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提到这七人为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沈仲九、施存统、戴季陶和一个女的。[4]320苏联顾问纳乌莫夫《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述》提到这七人为陈独秀、戴季陶、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施存统、俞秀松。[3]178七个人的构成虽略有差异,但这些人无疑都是新青年社和星期评论社的社员。

上海发起组成立之初,曾使用过“社会共产党”的名称。[16]132后来陈独秀专门给北京的新青年社同人李大钊、张申府写信,就党的名称问题征求他俩的意见。他们商量的结果,最后确定党的名称为“共产党”。[6]220-221

据稍后参与上海发起组创建活动的李达回忆,上海发起组的成立会议是在《新青年》杂志社内召开的。[6]8此说法已被权威党史著作所采用。[18]27新青年社成了上海发起组的机关,《新青年》杂志则成了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921年4月21日,国际代表斯特拉霍夫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迄今党的实际领导权还在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手里。”[19]59

正当陈独秀等人积极开展建党活动之际,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人来华,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共创建的步伐。1920年5月,维经斯基携带李大钊的介绍信赴上海,除了与新青年社的陈独秀就建党问题进行了多次接触与座谈外,还与共学社的张东荪、民国日报社的邵力子、星期评论社的戴季陶、李汉俊、沈玄庐等进行了多次接触与座谈。通过多次接触和座谈,维经斯基对当时澎湃于各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和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组织有了初步的了解,认为必须组织共产党,否则决不能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20]48维经斯基指导中国建党活动的工作思路,就是把新青年社、星期评论社、共学社、民国日报社等杂志、社团的负责人联合起来,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或是中国社会党。[21]116诚如维经斯基在该年6月的信函中所述:“我们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把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中心组织。‘群益书店’可以作为一个核心把这些革命团体团结在它的周围”[19]28。由此可见,维经斯基来华帮助建党,主要也是通过与进步社团成员商谈的方式来推动的,这与陈独秀以新青年社为核心,联络星期评论社等进步社团成员发起建党活动的情形基本一致。

上海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的最早源头,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上海聚集了新青年社、星期评论社等全国最著名的进步社团,以此为背景,上海聚集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这就是《新青年》《星期评论》两个杂志社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戴季陶、李汉俊、沈玄庐,《星期评论》社成员或与该社关系密切的邵力子、陈望道、沈仲九、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以及来自共产国际的杨明斋。这十余人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构成了发起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人员基础。正如共产国际代表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多次指出:“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大本营”,“上海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团体”,上海是中国共产主义书刊出版的最大中心,上海出版的三百多种书刊,“均为社会主义性质”。[22]19-22

上海发起组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它的建立客观上宣告了共产党组织在中国的正式存在。

三、进步社团与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的创立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陈独秀“认为首先应在各重要地点组成若干中国共产党的小组”[23]92。陈独秀首先委托张国焘、张申府联络李大钊在北京建党。同时,陈独秀在上海发展刘伯垂入党,并交给他一份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委托他回武汉与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联系。陈独秀又将上海建党及《中国共产党党纲》起草情况及时告诉毛泽东,还寄去了《共产党》月刊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并委托其在长沙建立组织。陈独秀还函约济南的王乐平、广东的谭平山、旅日和旅法的施存统、张申府等在当地建党。正是由于陈独秀及其上海发起组的积极推动与指导,国内的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继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亦相继建立起党的早期组织,在欧洲和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侨民中也先后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陈独秀及其上海发起组对各地建党工作的推动与指导,所发挥的领导核心的作用,是进步社团,特别是新青年社在中共创建进程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又一体现。以陈独秀为核心的新青年社作者和读者群体,实际形成了中共创建的基本力量。对此,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有过客观、公允的评价。毛泽东认为是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成长起来的《新青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由这些人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24]294美国学者莫里斯·迈纳斯对此评论道:“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主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25]17-18

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和筹划下成立,与少年中国学会、天津的觉悟社,还有更多的进步团体有密切联络。李大钊1919年参与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的时候,曾希望这个学会能够担负起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任务,但由于该学会成员构成复杂,这一想法未能如愿。[23]81-821920年3月,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返回后,就与邓中夏等策划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有邓仲澥(即邓中夏)、黄日癸、高尚德(即高君宇)等19人。他们大多是国民杂志社、少年中国学会、平民教育讲演团等进步社团的骨干和积极分子。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就是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研究会实际上就是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前身,该研究会的成员大多成了后来北方建党、建团的基本成员。[26]43

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来华开展活动。维经斯基一行先到北京,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取得了联系,并就在中国开展共产主义工作进行了多次座谈。参加座谈的主要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如罗章龙、张国焘、李梅羹、刘仁静等。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特别是经过与上海的陈独秀的联系与交流后,李大钊、张国焘、张申府三人于1920年10月间,发起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北京早期组织的三位发起人,他们均有社团活动背景。李大钊不仅是新青年社的核心成员之一,还直接参与了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等社团的活动,影响和推动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张国焘不仅是国民杂志社、平民教育讲演团的骨干成员,还与新青年社的陈独秀、李大钊建立了亲密关系。正是这种亲密的私人关系,使他成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的一个重要信使。[23]94,100张申府不仅是新青年社北京同人重要成员之一,是新潮社和少年中国学会骨干成员,而且和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还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的另一位重要的信使。[6]221

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则是从新民学会的会员中秘密发展而来。1920年夏,正当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建党之际,毛泽东经北京前往上海然后返湘。在上海期间,毛泽东与陈独秀等上海发起组成员曾有过多次接触和交谈,除讨论湖南自治、马克思主义等问题外,还讨论了有关建党及毛泽东返湘后在湖南发起建党等方面的问题。①笔者在一篇小文中,专门就毛泽东在上海期间参与陈独秀等人的建党活动进行了探讨。参见黄爱军《中共长沙早期组织创建的几个问题》,《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1期。返湘后,毛泽东即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通过创办文化书社,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等方式,积极投身到长沙早期组织创建工作中。毛泽东在湖南的建党活动,是本着“潜在切实”“找真同志”的方针,在新民学会会员中秘密展开的。新民学会会员、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好友萧子升在晚年回忆说:1920年新民学会发生了分裂,新民学会内的热衷于共产主义的人,形成了一个单独的“秘密组织”。[27]575萧子升所讲的这个“秘密组织”,实际上就是党的长沙早期组织。1936年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说,有六个人在发起建党的正式文件上签了名。[28]123对于长沙早期组织发起创建时六个人的姓名,长期有不同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有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彭璜四人,他们都是新民学会的会员。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将新民学会与长沙的建党活动联系起来,指出该学会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中国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史上有名的人物,并列举了新民学会会员中后来成了知名的共产党人的罗迈、夏曦、何叔衡、郭亮、蔡和森、易礼容、萧铮等名字。[28]123不仅新民学会的许多会员后来加入了党团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而且主要由新民学会会员创办的长沙文化书社,还成了毛泽东在湖南建党的一个秘密联络机关。[6]250-251对于新民学会与湖南建党的关系,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对萧三说:“新民学会实际上起了联共小组的作用。”[29]11新民学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长沙早期组织的前身。[30]374

武汉、广州、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也均有社团活动背景。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初,共有董必武、刘伯垂、陈潭秋、包惠僧、张国恩、郑凯卿、赵子健等七人,其中董必武、张国恩、刘伯垂三人,是老革命党人,都曾参加过同盟会。董必武、张国恩、陈潭秋三人创办私立武汉中学,使之成为传播新文化和先进思想的阵地,培养新型革命人才的摇篮,也是武汉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摇篮之一。[31]317包惠僧、郑凯卿二人在1920年初即与陈独秀建立了联系。刘伯垂在日本时分别与陈独秀和李汉俊相识,并且交往甚密。恽代英发起组织和领导的互助社——利群书社,是武汉地区影响最大的进步社团。武汉地区的建党活动与利群书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创办《武汉星期评论》时,就吸收了不少利群书社的社员参加。后来董必武在回忆中共创建情况时,就将恽代英领导的利群书社与武汉地区的建党活动联系起来,说该书社中的许多人后来都“参加了共产党”。[6]294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亦将互助社与武汉地区的建党活动联系起来,说互助社的许多社员“后来也成了共产党人”。[23]123

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以广东群报社的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为骨干创建起来的,并得到了陈独秀的直接指导和帮助。1920年夏,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从北大毕业,三人怀抱宣传新文化和推进社会改革的志向,先行到达上海,并创办《政衡》杂志作为政治活动的舞台。适陈独秀等正在发起创建中国共产党,三人因均是陈独秀北大的学生,遂参与了上海发起组的创建活动。①1921年8月,陈公博在参加完中共“一大”返回广州后不久,即在《新青年》九卷三号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出席“一大”的文章,题为《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陈公博写道:“暑假期前我感了点暑,心里很想转地疗养,去年我在上海结合了一个学社,也想趁这个时期结束我未完的手续,而且我去年结婚正在戎马倥偬之时,没有度蜜月的机会,正想在暑假期中补度蜜月。因这三层原因,我于是在七月十四日起程赴沪。……”(《“一大”前后》(二),第409页)陈公博这里所说的“结合了一个学社”,指的就是上海发起组。随后三人返回广州,积极投身到创建广州早期组织的工作中,并从组织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广东群报》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广东群报》创刊时,陈独秀专门撰写《敬告广州青年》一文,以示祝贺与支持。期间,俄人米诺尔和别斯林到广州,与广州的七个无政府主义者组织了一个所谓的共产党,即无政府主义的共产党组织。因观点的不同,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均拒绝参加此组织。1920年底陈独秀、维经斯基抵广州后,认为必须摆脱无政府主义者,于是以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为骨干,成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广州共产党,即广州早期组织,陈独秀担任书记,后改由谭平山担任,并以《广东群报》作为党的机关报。

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则是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励新学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邓恩铭、王尽美等就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励新学会的骨干成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齐鲁书社成了王尽美、邓恩铭等共产党员接头的联络点。[31]369

四、进步社团与中共的正式诞生

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组织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组织上的准备。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机与条件已经具备。经过积极筹备与协商,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移至浙江嘉兴南湖),出席这次大会有十三名代表,却缺少了两位应该到场的主角——新青年社著名的“南陈北李”,即中国共产党两位最主要的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南陈北李”虽然没有参加党的一大,但对大会的成功召开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作用。正如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中所说:“在这个大会的组织上,起领导作用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23]132早在会议召开前的一两个月,陈独秀即委托沈雁冰翻译《国际通讯》中很简单的《俄国共产党党章》,作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参考。[6]46会议期间,陈独秀又让陈公博带来致会议的信件,向会议提出四点意见供大会参考采纳。[23]128正是由于“南陈北李”、特别是陈独秀在建党中的特殊作用,在其缺席的情况下仍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和著名领袖。

还需要指出的是,除新青年社的“南陈北李”外,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其他著名人物,如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张国焘、张申府、施存统、李达、李汉俊、谭平山等,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等十三位代表,他们不仅多有社团活动背景,且多为各地社团活动的骨干。党的一大前参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五十多名党员,也大多都有社团活动背景(见表1中共早期组织成员社团背景基本情况一览表)。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共组织的创立与五四进步社团有着密切的、甚至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共产主义组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四进步社团。将五四进步社团纳入中共早期组织研究范畴,可以清晰地向人们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从共产主义的细胞组织,逐步发展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它表明,即使没有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帮助,中国共产党都终将或迟或早诞生,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表1 中共早期组织成员社团背景基本情况一览表①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苏寿桐《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陈玉堂《中共党史人物别名录(字号、别名、化名)》(红旗出版社1985年版)、范济国《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陈平原《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马连儒编《激扬文字:中共建党时期诗文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等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等书中提供的材料整理而来。

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罗章龙中共北京早期组织刘仁静新青年社、每周评论社、少年中国学会、工读互助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学生联合会、平民教育讲演团、国民杂志社、曦园、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平民教育讲演团、国民杂志社、少年中国学会、曦园、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早年参加同盟会、新潮社、国民杂志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少年中国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工读互助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新民学会、辅仁学社、北大新闻学会、曦园、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互助社、少年中国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范鸿劼北大学生干事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缪伯英张太雷李梅羹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党的早期著名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来成了中国革命的叛徒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革命烈士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袖,后来被开除出党中共一大代表,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后来被开除出党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朱务善宋介江浩工读互助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天津学生救国会、社会改造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曦园、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学生联合会、平民教育讲演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曙光社、新社会社、文学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早年参加同盟会吴雨铭辅仁学社、曦园、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德荣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董必武早年参加同盟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潭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中共武汉早期组织包惠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后来沦为汉奸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后来被开除出党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后来脱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湖北地方组织负责人中共一大代表,后来脱党刘伯垂早年参加同盟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后来脱党张国恩早年参加同盟会参加武汉早期组织后不久即退党赵子健郑凯卿赵子俊河北乐亭江西萍乡湖南宜章山西静乐湖南酃县湖南浏阳湖北应城湖北鄂州湖南长沙江苏常州湖南浏阳湖南津市山东兖州河北玉田湖南长沙海南文昌湖北红安湖北黄冈湖北黄冈湖北鄂州湖北红安湖北红安湖北江夏湖北武昌利群书社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后来脱党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后来脱党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共早期工人党员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最主要领导人中共长沙早期组织 中共广州早期组织 中共何叔衡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革命烈士彭璜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共早期组织中最年长的人,后来脱党贺民范湖南湘潭湖南宁乡湖南湘乡湖南邵东湖南湘乡湖南湘乡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后来脱党新民学会、长沙文化书社陈子博新民学会、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北大哲学研究会、少年中国学会、工读互助团、长沙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新民学会、长沙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新民学会、工读互助团、长沙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早年参加同盟会、船山学社、俄罗斯研究会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早年参加同盟会、新潮社、新闻学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政衡社、广东群报社易礼容谭平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民主党派著名领袖早年参加同盟会、政衡社、广东群报社广东高鹤谭植棠陈公博励新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李季济南早期组织王翔千中共一大代表,中共广州早期组织负责人之一,后沦为汉奸中国共产党广东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先后参加上海、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共产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山东中共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山东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社会主义研究社王尽美励新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张申府政衡社、广东群报社中共旅法早期组织邓恩铭施存统励新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新青年社、每周评论社、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工读互助团天津学生联合会、觉悟社早年参加同盟会、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觉悟社少年中国学会、少年学会、劳动学会周恩来刘清扬赵世炎陈公培中共旅日早期组织广东乳源广东高明湖南平江山东莒县贵州荔波山东诸城河北献县江苏淮安天津四川酉阳湖南长沙浙江金华湖南沅陵周佛海新民学会、长沙文化书社工读互助团、劳动学会浙江新潮社、工读互助团、星期评论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少年中国学会、民国日报社、新青年社北京、旅法早期组织主要创始人,周恩来、朱德入党介绍人,著名民主人士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重要成员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性党员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先后参加上海、旅法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后脱党先后参加上海、旅日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共早期领导人,民主党派著名领袖中共一大代表,中共早期领导人,后沦为汉奸

[1]萧超然.关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我见[J].百年潮,2001(7):18-26.

[2]黄爱军.“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问题的再探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3):114-118.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资料:第81辑[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4]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史研究资料[G].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5]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五四运动回忆录: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6]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彭述之.彭述之选集:第1卷[M].香港:十月出版社,1983.

[10]傅学文.邵力子文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李汉俊.译完了,我还有几句话要说[N].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09-07.

[12]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8辑[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3]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上册[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4]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新民学会文献汇编[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5]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三[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6]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俞秀松纪念文集[G].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17]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一[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1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20]周佛海.往矣集[M].上海:上海平报社,1942.

[21]陈绍康.上海共产主义小组[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

[22]李玉贞.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1920-1925)[M].北京:东亚图书公司,1997.

[23]张国焘.我的回忆: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2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5][美]莫里斯·迈纳斯.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6]许德珩,等.回忆李大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7]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28][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29]肖甡.中共党史百人百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0]李锐.早年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1]张军锋.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述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校 刘正花

D231

A

2095-0683(2017)03-0042-09

2017-04-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770010)

黄爱军(1960-),男,安徽宿松人,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新民学会陈独秀研究会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波兰睡眠研究会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对于1921年1月毛泽东的两次发言和一封信的研读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