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的“群体记忆”
——忆上海美术设计公司装潢美术室
2017-07-18袁维青
袁维青
设计历史
我在上海的“群体记忆”
——忆上海美术设计公司装潢美术室
袁维青
1954年,我从无锡一所中学毕业后,与同窗好友周安琪一起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当时为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工艺美术系装潢专业。1957年9月,我们5人结束了在鲁美号称“十年寒窗”的求学生涯,分配到大家向往已久的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迈出设计人生的第一步,开始了上海时期的人生经历。
上海美术设计公司成立于1956年5月,是当时上海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家美术设计专业单位,也是全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设计机构。其前身是1949年8月成立的上海人民美术工场,它是人民政府为组织美术工作者从事宣传工作和完成展览任务而建立的美术机构,可以说是上海解放的同龄人。从解放区来的著名画家沈柔坚兼任上海人民美术工场场长。我被分配在工商美术组,主要是为工商企业设计产品包装和广告,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着服务方向和业务的增多改名为“装潢美术室”。
1956年公司成立之初的工商美术组己集聚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设计人员,时有“张倪黄”之称的高水平的张雪父、倪常明、黄善赉老师,代表了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创作设计水平的“品牌形象”。此外还有顾宗贤、朱锡祺、汤裕康、赵志成、杨见龙、吴可男、惠其昌、陈宪琦、汪义中、唐秋生、钱伯庸等设计人。1957年至1967年,工商美术组引进了大量高校毕业生,拥有40余名专业人员,增强了人才实力和工作活力。
1.“张倪黄”:公司初创时期的设计品牌
永久牌商标 设计 张雪父
唱片封套《三月杜鹃红满山》(手绘稿) 设计 张雪父
香粉包装设计(1939) 设计 张雪父
《上海风光》火柴包装 设计 张雪父
张雪父:1911年出生,浙江镇海人。1929年到上海学习和从事美术与设计工作,曾参加白鹅绘画补习学校(夜校)学习。1931年入华美广告公司,后转入联合广告公司任职12年,曾任全国工商美术展览会筹委会主席,负责全国商业美术展览会的布展工作。1945年在大业制品公司负责包装设计。解放后曾参加上海土产交流大会和苏联展览馆等大型展览布置,1956年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先后任工商美术组组长和装潢美术室主任。他是中国画院画师,1954年到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体验生活,创作了国画《化水灾为水利》入选第二次全国美展。此画后由毛泽东主席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前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并被编入《苏加诺总统藏画集》。张雪父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设计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装潢设计经验,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
在广告样本设计方面,他为上海工艺品出口公司设计的工艺美术品样本十分广泛,洋洋大观、色彩辉煌、精彩纷呈,富有中国民族气派。其样本有《中国扇子》、《象牙雕刻》、《石膏人像、无锡泥人》、《绒鸟绒兽》、《中国彩灯》、《中国挂屏》、《丝绸服装》等等。由于他具有在上海工艺品机构担任过艺术指导的经历,设计此类产品更为得心应手,深得客商(业务员张开勋)的青睐。这种“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的功夫仍是必不可少的。
在商标设计方面,张先生最具影响、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1956年设计的“永久牌自行车”商标。它以汉字“永久”二字组合设计,将永字的“丿”与久字的“ㄟ”夸张变形成自行车的两个轮胎,恰于一辆正在飞驰中的自行车,商标造型简洁直观,构思精绝,成为中国设计史上的经典。一个好的商标设计可以为产品增光添彩,由名家张先生操刀更使得永久牌自行车闻名遐迩。由张先生设计的商标还有蝴蝶牌化妆品商标、全国工业展览会冶金馆标志等作品,后者还登上国家邮票。
装潢美术室也曾设计过数套火柴包装,由于火柴与人们接触的广泛性和题材内容的文化内涵,深得大众之珍爱。张雪父先生为上海华光火柴厂设计的一套《上海风光火柴》,幅幅皆为大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处处均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沪上圣地:《国际饭店》、《和平饭店》、《文化广场》、《城隍庙、九曲桥》、《龙华塔》。无论是西式高楼,或是传统庭园,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其简洁的笔触、华美的色彩,将花木和行人点缀得妖娆动人。
张雪父先生身为装潢美术室的领军人物,率先承担、精心设计本室接受的重头设计项目。如《周总理出国礼品茶叶厅包装》、《欢迎金日成首相晚会节目单》、《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室内装饰项目和装饰画方案》等都完美完成。张雪父先生1961年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走上教育岗位,曾任上海美术学校校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包协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主任、中国包协包装设计委员会顾问。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等职务。
张雪父老师辅导上海美专学生的包装设计
蝴蝶牌商标设计 张雪父
第一届全运会标志(1959)设计 倪常明
第二届全运会标志(1965)设计 倪常明
《青年汇报演出》节目单(手绘)设计 张雪父
样本设计《石膏人像·泥人》设计 张雪父
样本设计《中国彩灯》设计 张雪父
样本设计《中国扇子》设计 张雪父
倪常明先生与袁维青、戴青合影(左起)
中国民间舞蹈邮票(第一组) 设计 倪常明
中国民间舞蹈邮票(第二组) 设计 倪常明
倪常明:1923年3月出生于上海,1942年肄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系。曾任职于环球出版社、企新广告公司从事广告设计。1956年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先后担任装潢美术室副主任、主任职务。倪常明先生正当年富力强,思维敏捷,具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尤其专长于漫画、装饰画手绘工夫和中外文字体设计与表达。他不仅谙熟西洋艺术风格,也刻意钻研民族传统精粹,创作设计出不少深受客户和消费大众欢迎的平面设计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是划时代的、影响深远、盛况空前的体育赛事,倪先生有幸参加第一届和第二届全运会的标志设计,并且在1959年和1964年先后两次中标。一位作者连中两标,在中国全运会标志设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个案。倪先生于1965年还为“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完成了标志设计。
倪先生和张雪父先生一样,有自己喜欢的设计课题。他对食品行业的设计情有独钟。其样本有《皮蛋和咸蛋》、《上海啤酒》、《中国桃子》、《绍兴酒》、《全鸡罐头和去骨鸡罐头》等。皮蛋和咸蛋以充分的写实描写和色彩对比,将产品的质量和味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寿星和寿桃以漫画的手法,轻松又洒脱地渲染出中国传统的理念。以插图的笔调描绘“太白遗风”的小酒家一角,堆叠在门口的绍兴酒引诱着消费者的视线……与倪先生接洽的上海食品出口公司的业务员是画家徐昌酩先生,他们两人是互为知己的“性情中人”。徐先生也专长漫画,并痴迷于收藏火柴盒贴。倪、徐两人曾联手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火花展览”。1959年后,上海外贸系统自己建立“上海广告公司”时,徐先生成为首席设计师,即在情理之中。
倪常明先生有着广泛的艺术爱好,摄影、评弹、戏曲、收藏,十分精到。他设计唱片封套时,边画边讲,引入入胜,评弹《迷功名》、《三约牡丹亭》,两部优秀传统书目,精采纷呈,俱活跃在倪先生的笔下。另两幅戏曲封套:越剧《小忽雷》精致入微,京剧《连环套》豪气磅礴。我们从中深受启示:设计不仅是艺术,更需文化的滋补;“功夫在诗外”,也需知识的积累。
倪常明先生的经典之作是20世纪60年代初完成的纪念邮票《中国民间舞蹈》。这是1959年他在北京担任国庆十周年重大工程之一《全国民族工作展览会》总设计师,完成任务后继续参加《中国革命博物馆》布展工作时,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一项设计精品。可以说:在民族文化宫将近一年的对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学习和研究,对中国56个民族的生活感受和形象积累,孕育了民族题材的艺术创作,一项深思熟虑的艺术设计作品终于呱呱落地。
中国民间舞蹈邮票(第三组) 设计 倪常明
唱片封套《小忽雷》 设计 倪常明
《中国民间舞蹈》邮票分3组发行。1962年10月15日发行第一组(6枚):(1)汉族花鼓灯;(2)蒙古族鄂尔多斯舞;(3)壮族捞虾舞;(4)藏族弦子舞;(5)彝族朋友舞;(6)维吾尔族手鼓舞。1963年6月15日发行第二组(6枚):(1)布依族织布舞;(2)哈萨克族双人舞;(3)鄂伦春族鄂伦春舞;(4)高山族劳动舞;(5)苗族芦笙舞;(6)朝鲜族扇舞。1963年6月30日发行第三组(6枚):(1)畲族婚礼舞;(2)白族绕山林;(3)瑶族长鼓舞;(4)黎族三月三;(5)佤族刀舞;(6)傣族孔雀舞。
民间舞蹈邮票的诞生,使他的装饰画风格更趋成熟。生动、优美的人物造型,简洁、流畅的装饰线条,明快、喜庆的民族色彩,深受消费大众青睐。在他设计京剧火柴包装时,由于画面底色的丰富多彩,更夸张了民族戏曲的热烈气氛。
黄善赉:1918年出生,专长年画、水彩画、装饰图案、喷绘等,早年从事年画创作和工商美术设计。1956年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为装演美术室主创设计师之一。黄先生有着扎实的绘画写实功夫和美学修养,中国纺织品出口公司的布匹商标、中国食品出口公司的罐头食品标贴是他的设计强项。他创作设计的《金三杯布标》,3只锦泰蓝奖杯与红色丝绒背景映衬得富丽堂皇,一派高贵气质;另一件《三花布标》,3朵月季花鲜艳夺目,活力四射。多种肉类罐贴或水果罐贴,新鲜的质感,富于食欲。其设计的《大白兔奶糖》礼盒上可爱的卡通形象,长期深受消费大众的宠爱。
黄善赉先生有着很强的图案表达能力,他为蝴蝶牌缝纫机、蜜蜂牌缝纫机设计的贴花面板优美、精致,大气,其图案功夫特受青年设计师的钦佩和羡慕。
黄先生在唱片封套设计上也别开生面。集传统艺术智慧、装饰绘画修养、艺术制作技巧于一炉。他设计的《周信芳唱片选集》,将周信芳以“麒麟童”为艺名的“麒麟老生”特色进入构思创意,在满版秋香色的底稿上,一头五彩麒麟气势轩昂,满天祥云奔腾而至。在观众面前浮现出《徐策跑城》中一位步履踉跄、兴高采烈神情的“麒派老生”形象。这一件为大牌名家“量身定做”的文化包装体现了黄先生的艺术功底。
《京剧》火柴包装 设计 倪常明
另一件《戏曲选曲》封套是专为京剧而作,在百花齐放丛中,生旦净丑,流派纷呈。梅派的《贵妃醉酒》、麒派的《徐策跑城》、裘派的《连环套》以及《林冲夜奔》、《拾玉镯》、《遇皇后》等剧目中的众多角色,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其轻松随意的笔调,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奉献给广大观众。
黄善赉先生设计的昆曲《长生殿》、电影歌曲《缅桂花开十里香》唱片封套,都是很用心设计和描绘的装饰画,画面中的树木花草、建筑人物,很注重造形变化,色彩处理讲究情调,有浓厚的文化品味。
京剧封套《姚期》是以特写手法表现的代表作品,由于他精于喷绘技巧,人物脸谱、髯口、头盔等细节都有精细的描绘。
黄善赉先生生活简朴,上班时经常穿着工作服大衣,工作勤劳,也乐于帮助后辈修改画面,提高业务水平。1961年冬,他与另一位设计师因公赴北方出差,因积劳成疾,1962年因医治无效,不幸英年早逝,年仅44岁。抛下4个未成年的幼童,不仅给家庭带来困难,我们公司也失去一位卓有成就的优秀设计师。
时至20世纪80年代,当年装潢美术室另外两位领军人物先后谢世。1983年12月18日,倪常明先生因病逝世,年仅60岁;1987年6月10日,张雪父先生也走完了人生道路,享年76岁。英灵虽逝,但他们留下的闪耀着艺术智慧的作品和共事年代的点滴记忆将永不消失。
《大白兔奶糖》(手绘稿) 设计 黄善赉
唱片封套《长生殿》 设计 黄善赉
黄善赉先生
《三花牌布匹商标》设计 黄善赉
唱片封套《戏曲选曲(京剧)七首》设计 黄善赉
唱片封套《杨门女将》设计 黄善赉
《金三杯布匹商标》设计 黄善赉
《收棉图布匹商标》设计 黄善赉
唱片封套《缅桂花开十里香》设计 黄善赉
唱片封套《安达路西亚浪漫曲》设计 吴诒
2.装潢美术室是一个设计群体,每一位设计师都有着不同的业务专长
吴诒:1928年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油画系毕业。1958年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一级美术师,曾设计上海之春音乐会海报、《贝多芬交响乐》《槟榔香》唱片封套,《回力牌轮胎》广告。
戴青:1929年生,师从陈秋草、黄善赉学习美术和艺术设计。1958年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一级美术师,曾设计大地衬衫包装、洋河大曲、合家欢糖果等名牌产品包装,与吴诒、赵志成等一起完成援助几内亚、马里建设的香烟包装。曾担任室负责人、中国包协设计委员会委员、上海包协设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赵志成:1922年生,1956年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早期曾负责苏南和上海郊区土改展览会、浙江工业展览馆、上海工业展览馆展示设计;后从事出口纺织品包装和样本设计,援外香烟包装设计。一级美术师。
颐宗贤:1929年生,师从陈秋草学习美术,1956年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设计能力较全面,曾设计中国名茶、吉林人参、回力球鞋、糖果等包装和样本。
汤裕康:1930年生,师从倪常明学习艺术设计。1956年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设计稿件精细,专长黑白稿制作,倪常明先生的黑白正稿大多出于汤裕康之手,二级美术师(张雪父先生的黑白正稿大部出于朱锡祺之手)。
范林根:1934年生,1956年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年画创作,1963年调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曾设计杏花楼月饼盒、东方航空广告、铅笔盒包装等,专长水彩画技法的设计作品。为二级美术师。
钱伯庸有着很强的写实功夫,画面清洁干净,专长儿童阅读或使用产品的绘画表达;吴可男专长于首饰类产品造型设计;陈宪琦、汪义中常有奇思妙想,侧重儿童玩具和新产品造型设计;唐秋生、杨见龙、陈善禄也有各人专长的选题和强项。
3.装潢美术室对中国唱片事业的突出贡献
在20世纪20-30年代,留声机和黑胶木唱片是娱乐界和家庭生活的时尚,直至50-60年代依然风光不减。后来随着磁带和音响的诞生与普及,黑胶唱片退出了历史的舞台。50-60年代的上海美术设计公司,为中国唱片社设计了200-300件唱片封套,曾在上海美术馆举行过专题展览。
唱片封套《王瑶卿说戏》设计 袁维青
《白毛女》演出说明书设计 沈丰明
宣传画《永远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设计 周安琪
中国唱片“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记录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纪录了我们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携手共进的发展历史”。这是一位领导在纪念中国唱片100年时的讲话。
1952年1月5日于上海衡山路811号成立上海唱片厂,生产以天安门为商标的“中华唱片”,1955年改名为中国唱片厂,1958年成立中国唱片社,开始了新中国唱片业的重建和大发展时期。适逢佳期,上海美术设计公司成为中国唱片厂邀请设计唱片封套的首选单位。装潢美术室自“张倪黄”起,将唱片封套作为本室主要业务之一,重点突出,创出了设计品牌。当时的情况是:音乐类唱片主要在北京设计,戏曲类唱片主要在上海。大约1960年起至1965年,装潢美术室为上海唱片厂设计达100件左右唱片封套,期间,曾于上海美术馆举行《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唱片封套设计展览会》,获得业界好评。由于年代久远和文革的原因,传统文化艺术档案严重流失,唱片封套收藏成为空白点。本文虽然有一些附图,但仍需业界广为收集补充。除本文附图外,张雪父、倪常明、黄善赉各有2--4幅作品待收集,吴诒的设计以音乐类为主,还应有《安达路西亚浪漫曲》、《G小调奏呜曲》、《贝多芬交响乐》等6-7幅作品,沈丰明的设计以戏曲类为主,尚有《夜审潘洪》(京剧)、《秦雪梅吊孝》(地方戏)、《采茶曲》等5-6幅作品,陈琪芸尚有《罢宴》(京剧)等3-4幅作品等待收集。曾在我公司工作过的陈绍勉也画过《舍妻审妻》封套,在公司实习的上海美专毛兆明也有封套设计。
此外,上海京剧院和上海越剧院的舞台美术家幸熙和苏石风都有戏曲封套设计。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袁迈教授为唱片厂设计一批音乐封套,曾分别发表于《中国广告》和《包装装潢》杂志,计有《大浪淘沙》、《雨打芭蕉》、《在太行山上》、《阿娜依》、《鸟投林》、《泰山颂》。中国唱片厂的业务联络人郑伯奇,与我们有着很深的友情,常在构思阶段互相探讨沟通。时间长了,若是好的创意,只需提供豆腐乳大小的草图就能获得确认与通过。我曾为唱片厂设计24件封套并得以投产,得益于双方在艺术设计上的相知相惜,这种合作关系可谓终生难忘。
4.装潢美术室对艺术院校毕业班实习生的设计教学贡献
上海美术设计公司是最早接受艺术院校装潢设计专业毕业生实习的单位。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陈汉民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进修8个月,是公司成立以来接纳的第一位研究生。1957年2月,鲁迅美院由王凤仪老师和青年教师廖炯模带领的装潢专业57届毕业班9名学生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实习一个月,又是公司接纳实习的第一批学生。由此开启了院校和专业单位对接,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学风。在50-60年代,中工、浙美、广美、川美、西安美、南艺、无锡轻院、湖北美院等院校先后来公司实习或进修。薛世哲(鲁美)、刘乙秀(浙美)、冯健亲(南艺)、徐里君(无锡轻院)、尹定邦(广美)等青年教师在上美进修都有丰硕的收获。
中工陈汉民教授在《视记50-陈汉民艺术设计作品集》中回顾:在上海著名商业美术师倪常明先生指导下,给了他很多实践机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倪先生对他的设计要求很严:草图要感觉到位,正稿要挺括漂亮,黑稿要一丝不苟。陈汉民又说: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近一年的学习,为我一辈子从事装潢专业奠定了设计基础。我感激袁迈先生给我安排了上海实习,并给我介绍了上海商业美术界实力派设计师倪常明先生作为我的导师。
火柴包装《农林牧副渔》 设计 陈琪芸
食品罐头贴《红焖大头菜》(手绘稿) 设计 周安琪
原浙江美院刘乙秀教授在《初入平面设计之门的笔记》中回顾:本人于1960年确定今后从事平面设计专业,为了适应教学工作,1961年10月至12月去上海外贸美工部进修。与此同时,王凤仪老师给我介绍认识了上海有名的设计家蔡振华、张雪父、丁浩、倪常明、吴诒等老一辈设计家,以及鲁美毕业的几位青年设计家。他说,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归属上海市文化局领导,学术气氛较浓。经常举办学术讲座。我若得到这方面信息,会从外滩赶往设计公司听课。每周三为上海美术设计公司专业学习时间,为院校毕业生组织的专业讲座都由我负责记录,在事后还需要整理成文,数年下来倒有两大册之多,方便了院校进修老师的学习。除了本公司老师讲座外,也约请社会名家传经送宝。
在上美期间,有宝贵机会接触全国各地艺术院校老师。中工的袁迈、川美的程尚俊、南艺的高孟焕、西安美院的樊文江、广美的姜今、湖北美院的刘艺海等老师与专业单位专家进行设计教育交流,建立了可贵友谊。与外地来沪进修或实习的同行相比,我们有十几年的时间紧随上海设计前辈身旁,耳濡目染,得益多多。回忆往事,更增添对前辈的感恩之心。
我们从鲁美来的几位同窗好友,由于各人的实际情况所驱,怀着留恋的心情,先后离开上海。我本人于1972年9月来到苏州,先后在苏州轻工研究所和苏州轻工职工大学续写设计人生的新的篇章。接着,沈丰明同学也于1972年前往“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以他在绘画和设计方面的才华,描绘漓江的璀璨美景。最后,周安琪同学于1979年回到我们青少年时期的无锡故乡,落脚在轻工系统的最高学府“无锡轻工业学院”,漫步于素描和色彩艺圃中,做一名高级园丁。在我们的同班同学中,仅有陈琪芸同学,坚守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以她的智慧和汗水,见证了上美的艺术春秋和岁岁年华。
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15年,正是我20岁至35岁的年龄,号称国际大都市的上海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南京路、外滩、外白渡桥、城隍庙、大光明电影院、天蟾舞台等等,给了我丰富的生活积累,但比这更可贵的是上海的文化氛围。繁荣的戏曲、电影、美术、文学和艺术设计,文化先辈的光彩,美术创作的热烈,商业设计的互动,为我之后的设计人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