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7-07-18石学萍秦焱刘伊明
石学萍 秦焱 刘伊明
河北省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石学萍 秦焱 刘伊明
我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也是农业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国家之一,农业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继耕地资源后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河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是水资源较少的省之一,人均和亩均占有水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用水多,浪费严重,水肥生产效率低等现象,特别是肥料利用率低下,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引发地下水的污染,从而阻碍了我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了先进的微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和农艺节水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水的利用率提高40%~60%,肥料利用率提高30%~50%,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
与传统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实现了6个转变,即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浇地向浇庄稼转变、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转变、肥水分开向肥水一体转变、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国现有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模式可以分为滴灌水肥一体化、微喷灌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三种。
一、河北省应用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的增加,我省必须缩减农业用水量。在用水量较大小麦生产中,原有灌溉模式亩用水量200立方米以上,河北2400千公顷的小麦生产用水量为72亿立方米,如果实施微灌节水技术,可节地约192千公顷,每年可节水约36亿立方米,相当于3个黄壁庄水库的总容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了满足我省经济发展的需求,我省多年以来大力支持各项农业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工作,目的是形成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并建立规模化示范推广机制,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和推广。但据2016年中国农业年鉴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河北省有效灌溉面积4596.6千公顷,其中采用各项节水灌溉技术的面积总计为3139.98千公顷,应用微灌技术的面积的地区193.37千公顷,占我省实施各项节水灌溉技术面积的6.16%,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21%,比例很小。并且采用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地区更是少之又少。
二、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缺乏积极性。相对于新疆、甘肃等严重干旱、缺水的地区来说,河北省水资源受限制的程度比较小,特别是对于夏季农作物生产来说,在正常年份,自然降雨就可以解决作物的生产用水,农民认识不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强调的是按时按需给作物供应水分和养分,将原来一次性撒施肥料的施肥方式改为分时期分次随水追施,农民感觉比较繁琐,对于需水量大的作物分次施肥和浇水可以接受,但是靠自然降雨就可以满足生产需要的作物难以实施。另外,由于我省农业用水受政府保护,水价相对比较低廉,低水价或零水价使农业生产的灌溉成本较少,农民普遍没有节水观念,没有意识到水资源危机和水资源缺乏的现状,致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变的非常困难。
2、固有的土地资源特点阻碍技术实施。我省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一个家庭的耕地,多的也才十亩左右,使用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使用使包地大户看到了效益,省工省力,且工程实施面积越大,单位成本投入越少,综合效益显著。但是对于耕地少的农户来说,单位成本较高,总收益不显著,吸引力不够,农民不愿意接受。
3、技术规范性和集成性差。当前推广的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由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两项技术集成,在技术层面上比以前单项的节水灌溉技术有了很大突破,但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并且由于技术发展前期在农艺、管理等技术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农民在实施中,没有专业的技术规程可循,只能根据原有经验进行灌溉施肥,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作用不明显,在推广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后劲不足的现象,无法提高农民实施的积极性。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节水意识。为顺利实施节水灌溉技术,首先要在农村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来增强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改变以往的观念,使之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国家,我省也存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从而积极主动的为节水灌溉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其次,建立和健全节水制度,健全的灌溉制度有利于“以水养水”良性循环的实现。我省政府应多实施一些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良性引导,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主动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与普及,使农民了解实施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而带来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结合当地的资源及经济水平,以实施节水灌溉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导向,加大对农民素质教育的投资力度,使他们掌握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中关键内容,以激发农民实施该技术的主观能动性。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种田大户,促进土地流转。针对我省土地资源现状对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工程化的限制,政府可以在技术推广前期进行一些政策上的扶持,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凸显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保障耕地的合理高效使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建议政府在推广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初期,应加大对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投入,推出工程建设补贴政策,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带来的效益,刺激农民对技术的需求。
3、配套集成高效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未来工作中,要在重点区域和优势作物上做好技术模式的选择和集成创新,开展不同灌溉方式、灌水量、施肥量等对比试验,将节水工程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机农艺等单项技术集成规范,规范工程设计参数、灌溉施肥制度、系统管理模式以及与微灌配套的农艺技术措施、田间管理技术指标和措施等,完善配套的灌溉制度和施肥方案,形成高效的农作物微灌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同时提高技术操作性、简便性,增强技术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4、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为保证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标明创建单位、责任人、目标任务、技术要点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逐级开展技术培训,重点培训省、县水肥一体化技术骨干。并组织召开现场观摩活动和兴办农民田间学校,采取技术讲座、印发资料、入户指导等形式,向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宣传技术效果,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知识。培养一批农民、大户和企业从事节水灌溉技术管理的专门人才。逐步实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作者单位: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