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似万斛水,人是千寻竹——品析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017-07-18文丨林天宇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画者苏子士大夫

文丨林天宇

文似万斛水,人是千寻竹
——品析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丨林天宇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

文者采也,如其人,而人以文表。东坡先生在其诗文中写尽一生坎坷与旷达,千百年来的夜晚,多少心魂醉眠赤壁,伴月弄清影,只因想见苏子之为人。沧浪之水淘炼出遗世独立的风流之子,羽化登仙,去则远矣,有幸近身感知苏子风采的,如江上之客。如能于日常闲时,与之共对一盏、品竹论画、诗词酬答,又是何种人间情致?在苏子诸多亲友中,有一个颇为独特亦平凡的存在:文与可。此说怎解?只需品读一番苏轼为他写过的一篇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现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与可是苏轼表兄,同登文坛之友,尤以画著称,其画特以竹名世。《筼筜谷偃竹》是文与可画给苏轼的一幅墨竹图。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去世,同年七月,苏轼睹物思人而作此记,末段交代自己当时正“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那么此乃祭文乎?如韩文公《祭十二郎文》大放悲歌、催人泪下者?非然,本文原是“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简言之,便是写写他俩往日彼此开开玩笑的言谈小事,并未刻意显山露水,内里却情真意切,涌流出动人的情趣与品位,也造就了它奇特的文理:表面纹路散漫,内在逻辑缜密。信手拈来,随物赋形;丝毫不做作,无招胜有招。

说是记“戏笑之言”,但开篇却不见文与可其人,也似与笑无关地论起画竹之道:“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其实,“笑”在此既凭对“今画者”的嘲讽而实现,画者“节节而为”“叶叶而累”的低级画法为后文与可的高妙法门做了铺垫并形成对比:“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文与可虽未登场,人物内涵却已被侧面衬托出,他独特的画竹之法,使我们想见一个胸有竿竿翠竹、手笔干净利落的画家形象。而文与可所教苏轼的画法,不止于手法,精髓在于心法:先在心中成型所画对象的全貌,然后一气呵成;流俗的画者是机械地分割、一节一叶地堆累,病源是心眼所见也只局部之一节一叶。——这便是境界高低的差别,取决于心眼所观之广狭、心胸格局之大小。中国艺术包括中国画,都重写意甚于摹形,讲究象之神韵,神韵乃总体的气势,不由枝节堆砌、拼凑而来,哪怕是初破土的寸笋,更何况于君子修竹。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是谓手笔一落,心胸自现,或胸有天地物我为一,或鼠目寸光牵强附会。开篇寥寥数句,借论画而展文与可技法之长,更在无形中奠定他的精神与人品的基调,使其神采超于浅薄世俗之外而卓尔不群。

或曰,此为苏子借与可自赞欤?有此问,苏子又一笑也,此第二笑便是作者自嘲:“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在与表兄的比较中,苏子坦诚汗颜,承认自己虽得文与可之法,却手不应心,因为学不到位。用自己来反衬、凸显文与可在“学”的过程中所下的功夫——方法、道理说起来简单,而能否实现,还看能否让自己的生命精力在此领域中更多、更用心、更纯粹地付出——可知文与可的艺术人生是纯粹的。因纯粹而不染尘杂,因不染尘杂而心眼健全,心眼全而见竹之天地而得其道。下文苏轼进一步引用其弟苏辙对文与可的评论来证明与可之道,在苏辙看来,文与可画竹,跟庄周所寓言之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都是得生命之道的表现,寄托不同而已。当然,弟弟的说法是中肯的,但以东坡之情趣,自不免再付之一笑:“子由(苏辙)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言外之意,老弟虽也领略出与可的真意,但与可真正的知心者,还是老兄我。如此正面地引用苏辙的言论,又从侧面微妙地再次衬托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厚非他人所能比拟。

写到“今画者”,写到自己,写到子由,凡笑者三,文与可“千呼万唤始出来”:“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不自贵重”者,美而不自知,不慕名与利也,天真名士,自然风流,不为世俗所累牵,只为竹画而沉潜,四字括尽高洁品性。然而世俗之滑稽即在于,一个人活出了他人所无法企及的姿态,你不自贵重,人群也会来簇拥你、吹捧你,进而包围你、利用你,想独清是难的。所以与可的正面出场并非“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而是裹着一帮小丑的喧嚣——四方之士大夫。有宋一代,文风甚盛,士大夫养尊处优,附庸风雅成气,便出现了这样的趣事:“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名气之大可见一斑,或许我们该庆幸的是,文与可懂得爱惜毛羽,并未被所在的士大夫群体攻陷,未因他人对自己的垂青而扭曲自我、变忘初心,更不以之为攀附夤缘的晋身之阶,否则其竹便沦为追名逐利、钻营取巧的工具,心气既折,神韵还能存几何?要以士大夫所携的求画之缣为织袜之材,虽不似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那般慷慨决绝,却也是对俗流的诙谐讽刺。——此为第四笑。

不自贵重,亦不慕他人,然而文与可不是寡情人,下文他与苏子的六封书信往来,记叙了二人情谊的相慰相投。第一封信,是文与可写信给苏轼,通知他自己已“甩锅”,要苏轼“接锅”:“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苏轼所在地),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打趣好友,看对方难堪,才是与可得意事,于是还斗了两句诗:“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看来文与可想象自己摆脱了纠缠重获自由,便欲抖擞精神,认真地来一次创作,且故意向苏子卖弄,说自己要画的竹有“万尺”之长。能言善辩的苏子便抓住与可自吹的这条辫子,在回信中反击调侃,说:“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紧扣世间并无万尺之竹的要害,挖苦文与可自夸是为了谋利,请君入瓮,使他掉入自己挖的坑里。面对苏子的攻势,与可竟“无以答”,自承“吾言妄矣”,可见文与可是老实忠厚之人。到此与可本已败下阵来,可苏子再次回信,反而给与可铺台阶、打圆场,回护老友的脸面,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暗中将竹子偷换概念为“竹影”,便化竹的实长为虚。与可不得不服了苏子的智慧,正说反说都有理,叹曰:“苏子辩矣”,而这一场竹长之辩不知不觉中激起了文与可心灵深处的人生感慨,使其又道:“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轻描淡写一句话,内里却透露了文与可的人生状态与理想,也点出了普遍人世的深层矛盾:在名利场中谋生的与可,其心却是淡泊的,甚至是疲倦的,而这种非功利的心境,也造成了他现实中的困顿。试想一个每天宾客蹑足于门的太守,却需要为二百五十匹绢、买田的银子犯愁,是他太傻,还是太固执?而他越是淡泊,其淡泊的理想(归老)便越无从实现。

苏子打趣的二百五十匹绢之利,触到了其感伤处。人生到此,是否无奈失败?回想此生,精气纯粹地灌注于画竹上,拥有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终归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于此之际,才有了该文核心载体——《筼筜谷偃竹》一图的诞生。文与可将此画赠予了苏轼,并正名道:“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此时与可之心是笃定的,实体长绢虽买不起,长竹虚势却画得出;且竹势万丈,是神韵之高,回观前文“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之论,则与可落笔此偃竹图时,胸中天地有多高远宽广?若不淡泊于尘俗,又怎得此境界;今之画者、求画之人、名利贵重,又怎入得法眼。与可不多说,但愁困中的选择,在此竹此画中,已有了坚定的回答。文章读至此,方知苏子记画写人,实乃步步为营、时时回首,伏线千里而了无痕迹。

最后一封信,是苏轼给其筼筜谷所写的一首小诗:“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竹笋)。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惯常的调侃口吻,道其竹贱,羞人之馋,而人何以馋至食尽贱如蓬之竹笋?清贫。身为太守,却至于清贫。然而,清贫的是食物,是二百五十匹绢,是买田归老的银钱。与此同时,却富有了胸中千亩、万尺之竹。守得清贫而千亩在胸,便是对文与可人品的最好总结,竹便也成了其充实的精神、孤高的人格、旷达的心胸的依托与象征。文与可在收信当天,“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此最后一笑是文与可自笑,亦是与苏子的会心之笑。多少人世感慨、矛盾辛酸,非但不明言,还终以一笑置之,此乃与可为人,更是苏子写照。失笑中喷发的,是二人情谊对味、合拍的强烈共鸣。知文与可者,真唯苏子也;不是莫逆知己,怎得如此默契?人生得友如此当足,人生失友如此当哭。

纵观全文,不同的“笑”是表层纹路,不断蓄势,到文末而一转为“哭”,以乐写哀。“竹”为文章之针,串联全文,从文首论画竹之道,中途辩竹之长短虚实、画出万丈之竹势,交代出偃竹图的由来,后点明胸有千亩的意蕴;竹之针穿引的是文与可的人品,以及苏子和与可的交情,二人相互映照,又杂以子由、四方之人相缀。文与可人品的拨示是内在逻辑线索,亦是文心所在,如《宋史》所言:“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苏轼此文妙在写人记画却不着重叙具体的人事经历,只用随意的笔墨信手点染,卒读似无章法,细品方能理出情思节点的相互生发,以及结构的前呼后应、曲折回环。苏轼曾称赏后生谢民师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在《文说》中自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这两段话都借用了“水”做文章的喻体,水性的通达无阻、自然无碍既是苏子为文的追求。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东坡的万斛泉水在渭滨竹林间奔涌,赋出不落俗流的灵魂,让我们看到可爱的与可与竹,听到苏子的笑与哭,既有其万丈之高峻,又得其平易与真实,奏出一曲至情至性的人间乐章。

猜你喜欢

画者苏子士大夫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The influence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droplets on the ion flow fiel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我爱你,祖国
我的房间
BUILDING EUROPE
蒙马特与798
撕画
我被克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