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养猪产业的布局与发展
2017-07-18本刊编辑薛惠莉
本刊编辑/薛惠莉
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养猪产业的布局与发展
本刊编辑/薛惠莉
2016年4月《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发布,首次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四大区域。作为东北地区的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被划分为潜力发展区,而包括山西、陕西、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在内的西北7省区为适度发展区。那么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生猪产业发展有什么特点?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现阶段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有幸请到吉林农业大学姜海龙教授和西北农林大学杨公社教授来谈一谈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养猪产业的布局与发展。
本刊:从政策上来讲,我国在东北和西北地区生猪产业发展上给予了哪些支持?
姜海龙: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东北地区”一词1次,提到“东北”两个字7次,在如下5个方面的要求:1)加强耕地保护;2)全面提升畜牧业的发展质量;3)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4)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区域技术中心建设;5)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从这些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养猪也不能像过去一样蛮养,要遵守规则才能享受政策红利。
我们也知道,在《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四大区域,这些都是国家对我们东北地区做出的政策上的调整和支持。
图1 西北农林大学杨公社教授
杨公社:在《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划分的四大区域中分别有以下特点并就不同区域提出了主要任务:在潜力增长区中猪肉产量1 054万吨,占全国18.6%其增长潜力大,一批产业龙头在该区域建基地,是增量的主要区域。该区域的主要任务是要建设一批高标准种养结合基地,做大做强屠宰龙头,提升冷链配送能力;在重点发展区中猪肉产量约2 167万吨,占全国38.2%,是传统主产省和生猪供给的核心区域。该区域的主要任务为加强粪便综合利用,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推进“就近屠宰、冷链配送”经营方式;在适度发展区中猪肉产量262万吨,占全国4.6%,资源丰富,基础薄弱。该区域的主要任务为引导大企业建设养殖基地,坚持农牧结合,发展优质高端特色猪业;在约束发展区中猪肉产量2 188万吨,占全国38.6%,该区域人口密集,产销量大,水治理任务重。其主要任务为适度规模化标准化,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压缩屠宰企业数量,促进粪便综合利用。
图2 吉林农业大学姜海龙教授
本刊:在政策发布后,国内大型养猪企业有没有向东北和西北地区扩大养猪产业的苗头?
姜海龙:2014年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6 582.74万头,其中辽宁省生猪出栏量为2 839.4万头,吉林省生猪出栏量为1 721.1万头,黑龙江省生猪出栏量为1 921.1万头,东北三省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13.91%,相对增长3.27%,其中中粮集团、温氏集团、雏鹰农牧、正邦集团、牧原集团、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等都有在东北三省有规模猪场的布局,其中农安牧原200万头生猪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永吉中新正大100万头生猪项目计划总投资10.8亿元,长岭中粮200万头生猪项目计划总投资40亿元,扶余正邦100万头生猪项目计划总投资34.4亿元,洮南雏鹰出栏400万头生猪项目计划总投资80亿元。据统计,在2016年仅吉林省就有12个生猪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332.75亿元,2016年实际投资37.43亿元。
杨公社:生猪产业东减西增中稳(南猪北移)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像大北农、正大、新希望、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等养猪大企业分别都有在吉林、甘肃、贵州、山东、黑龙江、辽宁、山西、陕西等新的项目,这也说明规模企业已经开始了各自的布局。2016年统计显示全国生猪出栏量70 825万头,西北五省区生猪出栏量2 593.7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3.7%;西北五省区生猪存栏量1 924.4万头,全国生猪存栏量45 112.5万头,占全国存栏量的4.3%;西北五省区猪肉产量达191.7万吨,全国猪肉产量5 486.5万吨,占全国的比例为3.5%;西北五省区能繁母猪存栏量为213.50万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 633.98万头,占全国的5.8%;从生猪规模化程度上来看,西北五省区生猪业规模化程度不一,其中,新疆最高为65%,宁夏最低仅达27%。
本刊:那么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养猪有哪些优势呢?
杨公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地域广阔,西北地区耕地面积1 420.7万hm2,约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0%。2)水资源丰富,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2 304亿m2,占全国水资源的8%。3)交通状况也得到了改善。4)粮食产量大且物种丰富。西北地区粮食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为主,小麦产量为812.87万吨,玉米2 070.9万吨,豆类87.2万吨,薯类403万吨。西北地区的总体特征可以总结为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环境污染少、生物安全条件优越,玉米霉变轻、高端优质饲料资源丰富,耐高寒、耐缺氧等抗逆特色遗传资源多,其中培育的品种有关中黑猪、汉中白猪,地方品种有八眉猪、藏猪、汉江白猪和河西猪。
本刊:就西北来说,您认为哪几个地区是养猪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杨公社:我认为有4个重点发展区域:1)黄土高原及渭北地区,该区域是中国苹果的主产区之一,是猪—果结合发展的重点区域,符合生态发展和循环发展的理念;2)荒漠半荒漠地区,该区域是蔬菜、西瓜和牧草的主产区,是猪—菜(瓜,草)结合发展的重点区域,可以充分利用有机肥;3)戈壁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甘肃的河西走廊等地区,结合绿洲农业可适度发展养猪业;4)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甘南和岷县等地是藏香猪和蕨麻猪的主要分布区域,是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域。
本刊:在西北地区应该重点朝哪些方向发展?
杨公社:1)大力发展种猪产业,提高母猪存栏数和生猪出栏率;2)重点培育特色品种,藏猪和蕨麻猪是保存比较好的地方猪种,藏猪分布于高寒低氧地区,抗寒和耐缺氧性能强。在西北地区培育抗逆猪种,遗传资源独特、环境条件优越;蕨麻猪以牧草为生,具有耐粗饲性能优异的特点;3)生产高端优质猪肉,利用固有猪种(八眉猪、汉江黑猪等),开发和生产高端优质猪肉,是西北地区生猪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汉中天生公司用汉江黑猪,已研发了“珍猪黑”、“年代珍猪”和“珍猪100”三个优质高端猪肉品牌;4)培育模式动物,藏猪等高原型猪种,生活在海拔2 500~4 300 m的青藏高原半山区,具有耐缺氧、体型小特性,是研究低氧适应的理想模式动物。
本刊: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大力布局养猪产业是未来的趋势,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姜海龙: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就是猪场废弃物处理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处理不当不仅会污染水源,还会污染土地,全国每年有1 200万吨粮食受到重金属的污染,造成的损失约为200亿人民币。关于废弃物的排放包括刚性排放和弹性排放,而我们养猪过程中所产生的猪粪和猪尿就属于刚性排放物,像猪舍中所使用的垫料、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水则属于弹性排放物。对于这些废弃物的处理始终坚持向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当然在不同区域内对猪场废弃物的处理模式也是不同的,诸如在荒漠草原区通常采用漫灌-散排型,在典型农业区则采用种养结合型,在城乡结合部则需要达标排放型。
我认为目前主要存在四大问题,第一就是减量化,可采用发酵床养猪的模式,对养猪过程中生产的粪水进行储存,因为在北方地区农作物一年只生产一季,所以还田利用率低,对粪水只能进行储存然后再进行过滤。第二大问题就是能养不能种,存在土地所有权与有机肥还田的冲突。在欧洲通常采用“以地量养”模式,美国和加拿大通常采用的“以养圈地”模式,而中国存在“种养分离”之殇,同时东北的“经济作物”产业化程度低,有机肥和化肥的使用上也存在着较量,“3860”(38指妇女,60指老人)部队的大规模作战模式,妇女和老人在种地对有机肥利用上存在着设备不会使用的问题,我们知道有机肥和化肥的最大区别在于需求量大,肥效还低,见效慢,难敌“一炮红”(种子和化肥同时播种)模式。第三,气温低,冷。我们知道仔猪怕冷,肥猪怕热,就肥猪来说最适宜温度大概为20 ℃,在长春地区全年最高温度超过20 ℃的不足200 d。天气冷衍生出来了猪舍内的温湿度难以控制、大规模粪污处理难度大(气温低,发酵难)的问题。第四,一匠难求,缺少人才。外地人不适应东北的气候,当地人不愿意去养猪,所以工厂化、集约化是东北养猪的趋势,所以要改善生活条件,WiFi、篮球场等各种娱乐实施齐全,尽可能留住人才。
养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土地,离城市太远不行,运费高;离城市太近不行,会占用工业用地;土地使用率低,100 m2只能建设10 m2的圈舍;对环境挑剔等都是猪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去北方养猪要考虑到这些,但由于国家的一些政策要求,去北方养猪还是很大的趋势,毕竟能用资金和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