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农业未来的 田野与远方
2017-07-18武士耿黎明
文/本刊记者 武士 耿黎明
放歌农业未来的 田野与远方
文/本刊记者 武士 耿黎明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值桃红柳绿、春江水暖、莺歌燕舞的美好时节,田野里绿油油的麦浪随风翻滚,果园里花朵吐露芬芳,牧场上牛羊肥硕健壮,池塘里鲤鱼闪着银光……万物复苏,一切都孕育着勃勃的生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不断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蒸蒸日上。那么,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如何,面临着哪些问题,未来之路又将指向何方?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向,《中国商界》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付文阁。
粮食增长解决温饱环境生态代价沉重
中国农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当然也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谈及农业的发展情况,付文阁说:“中国人历来崇尚‘民以食为天’,过去我们祖祖辈辈,都被一件事情所困扰,那就是要有足够吃的粮食,人能够活下来,才能谋求发展。饥饿问题是人类历史上造成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农业主要是靠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农民能吃饱,粮食就有剩余;反之,则会歉收;遇到大旱大涝,甚至颗粒无收。所以自然资源以及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对农业的生产影响非常之大。”
谈及上世纪60年代初农民的生活,付文阁感慨万千:“有时候饥饿比战争更残忍,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到改革开放之后,实行了包干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除了交给国家、集体,农民手里有了富余,一下子就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开始,农村改革是从经营制度开始,这种制度一下子使粮食生产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增加了,农民有自己吃的,而且除了吃的还有富余,剩下的余粮就开始卖。除了粮食,还有手工业、副业等产品,所以就有了繁荣的市场。由此,农村开始一步步改革并逐步走向繁荣。”
随着近30年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实现了12年连增,为什么说现在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呢?付文阁说道:“如今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也就是粮食过剩的时代。我国历史上这么多年来,是共产党真正解决了粮食不够吃的问题,而且不仅够吃,还出现过剩的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就呢,我觉得这跟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有很大关系,中央一号文件这么多年来都是关于农业的,再有就是共产党结束了我们几千年历史上,附着在农业上的所有的税费。除了政府的支持,还有技术的投入。这几年来,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还是很高的,在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投入都呈现大幅提升,比如玉米产量大规模的剩余造成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政府要给农民补贴,收购农民的粮食,另一方面还要支付仓储的费用,所以粮食过剩已经带来了巨大的浪费。现在小麦、稻米也出现过剩,蔬菜、水果烂在地里的情况经常出现,现在农产品供给已经基本不是问题了。”
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 付文阁
农业生产品质不佳结构矛盾日益突显
当前的农业供给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付文阁告诉记者:“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是由于农产品出现过剩,另一方面有些农产品依赖进口,比如大豆,我国一年进口大豆在6000万吨左右,整体需求量在9000万吨左右,国内大豆年产量在3000万吨左右,另外6000万吨依赖进口。此外,我国每年还要从泰国进口高质量的大米,结构性矛盾是生产的东西过剩,但现在我们正处于消费升级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简单说来就是,过去人们讲求有得吃就行了,现在是要吃得好,要吃得健康,吃得有营养、有品位、有品质。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这些年我们的粮食是够吃了,但农产品供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付出的代价是重大的。我们是全世界每亩土地使用化肥、农药最多的国家,我们的土地几乎没有休息过。”
机械化大田作业
由于我国没有强制性的轮耕、休耕制度,导致了多方面的问题,让付文阁非常担忧。他说,我们的土壤,化学污染比较严重,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而且土地的肥力在减弱,土壤板结程度非常严重,已经是恶性循环,即化肥和农药用量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为了获得更大的产量,我们付出的代价非常之大,牺牲了环境,耗费了地力,结果使土壤污染,土地的肥力变差。现在任务主要是土地修复,今年国家已经提出要花大力气修复土地。
食品缺乏安全性,也让付文阁忧心忡忡。他说,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致使土壤污染,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就在有机农业上。搞有机农业,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就能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和食品原料来。但是,这么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成本高,价格却未必上得去,结果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另一方面,有机农业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全面推广的,在部分土地上搞有机农业,但别的土地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虫子全都跑到这部分土地上来了,效果反倒更差,因为这部分土地根本没有防虫能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必须全面发展才行。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增产的同时能否增收。付文阁说,产品存在“货到地头死”的问题,比如白菜要收割了,商户来地里收菜时,压低收购价格,如果不卖就会积压、腐烂。生产了卖不出去,就挣不到钱,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整个农产品销售网络的流通环节出现了问题。因为环节太多,在中间地带的耗费太大,如收菜环节、运菜环节、贮藏环节等。此外,农产品是一个损耗非常大的商品,贮运环节过多,时间过长,应有的利润就会变成亏损。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这就是供给侧的问题所在。
聚焦国际凸显问题转变思路补齐短板
放眼国际,我国农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付文阁告诉记者:“如果再不改变现状,就有会大问题了。现在,我们有足够吃的东西,供给量没问题,但是我国的竞争力在国际上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方面和汇率有关系,另一方面和生产效率也有关系。比如说现在温室养猪不错,大体上的造肉成本是每斤5元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造肉成本是每斤2元多。母猪年平均产仔量,发达国家大概在26~35头之间,我们国家在16头左右,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我们土地的集约度不够,大都是小块地,不利于机械化的实现。同时,各方面的技术水平也不高,这几年虽然在农业科技方面有所进步,但竞争力还是明显不足。”
付文阁介绍说,在玉米、大豆等方面,别的国家的到岸价格比我们低很多,我们还需要大量进口蔬菜、水果,使我国的农产品受到挤压。一方面成本在不断走高,另一方面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打压,使农业生产处于地板和天花板“两板相夹”的境况。现在,农民种地只有靠补贴才能挣到钱,这种生产方式亟待转变。
付文阁认为,耗费资源,污染环境,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必须改变。他说,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是中央提到的三条线中的第一条。第二条线是可持续发展,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第三条线是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现在中央提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我国去年的农业增加值在6万亿元左右,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则是12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粮食作物和畜牧业产品,通过加工大致可增值一倍左右,而发达国家大致是增加5~8倍,相当于30万亿元~40万亿元,我国GDP一年是70多万亿元,如果食品加工业发展起来的话,农业可能会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所以说,发展食品加工业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这是中央提出的大农业和大食品概念的基础。付文阁形象地表示,小农业就是田间地头,大农业是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整个链条,有了大农业,对产业链的融合度要求就高了。价值链长了,价值也得到了提升。过去产业链和价值链被割裂,联通不畅。现在,国家提出鼓励农产品加工尤其是食品加工,但是仅仅加工还不行,因为农产品“货到地头死”的现象还很严重,农民还是挣不到钱,这主要是流通问题。现在,冷链、仓储、物流等方面的限制还比较大,必须通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餐饮产业的发展,使之得到解决。
发挥农业的更多功能,是付文阁强调的重要方面。在他看来,农业除了提供食物和食品原料外,还有更多的功能,例如休闲观光、展示农耕文化等功能。他认为,农业可以景观化,农业不仅能提供粮食,还能美化环境。我们还可以把农业做成供城里人休闲体验和养老的产业,这就是产业融合的范畴。他举例说:“在一个苹果园里,过去农民发愁的是苹果的销售问题,现在开展采摘活动,游客来采摘要付钱给农民,此外,在这里吃饭、住宿还要付钱给农民,这样农民的经济来源就不仅仅是卖苹果的第一产业收入,还有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收入,如果还能对苹果做进一步的加工,那就又有了第二产业收入。这时候,苹果园的功能就得到了扩展,把三大产业结合起来,这就叫产业融合。”
农业转型提质增效产业发展链条融合
劳动力流失是农村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是怎样的情况,未来农业发展又该如何推进,这些问题被提到了付文阁的面前。他说道:“首先,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残,又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离开农村的年轻人不愿意再回乡务农,只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去,年节过后又离开了。这就导致了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劳动力成本被抬高,这个问题挺严重的。”付文阁曾在承德做过这方面的调研,农闲时一个人工大致要70多元,还得包吃,农忙时要120元~160元。因为农产品是集中收割、集中播种,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带有季节性,缺乏平衡性,也就失去了稳定性。他说,未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劳动力价格提升的问题,从将来的发展趋势来讲,农业的从业人口会越来越少,农村的总人口也会越来越少。现在很多农民工的孩子在城里上学,乡村学校由于缺乏生源而走向合并,将来村子也有可能会逐步合并,因为村里人少了。
游客采摘草莓
对这方面的情况,付文阁表示乐观。在他看来,在农村人口减少的同时,农业人口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一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新型务农人才会到乡下去,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来说可谓意义重大。他指出,过去的情况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农村去,但是现在不同了,有相当一部分人,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有城镇户籍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都愿意到农村去,他们有知识,懂市场,懂品牌,这部分人回乡或者下乡,将是未来推动农业发展的主干力量。此外,还有很多大中型企业对农业很关注,开始在农业上投入,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
如何实现产业融合,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付文阁说:“中央最近提出一个新概念,叫田园式综合体。我理解,过去的农业生产问题就是农业生产和环境、社区、生活之间的关系出现很大的矛盾,有些农业生产方法把环境污染了,另外还有环境方面的脏乱差。现在提出田园式的生产综合体就是建立美丽乡村,这和过去粉刷墙壁、清扫街道等大不一样,现在的美丽乡村是一个‘三生融合’的概念。什么是‘三生融合’呢?就是生产、生态、生活之间的融合,发展生产的时候要注意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治理好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这样的美丽乡村就是田园式综合体,就是把农村建设得漂亮点,环境问题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好。但农民没产业、没收入也不行,所以提到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要使产业融合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不仅仅是生产产品,怎么和城市化相结合,怎么和社会消费升级相结合也是其重要的一环。”
付文阁认为,我国农业发展有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从化学农业向生物农业过渡,化学农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用生物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用科学的理念解决循环经济的设计问题。第二个趋势就是农业对新型能源的挖掘,例如实现光伏发展和农业的结合,光伏发电和畜牧业的结合。现在还有了光伏渔业,就是用光伏板发电,在光伏板底下养鱼,既有了用电的实惠,又可以通过光伏发电实现多项新技术的提升。第三个趋势就是用物联网取代农业机械化。我国土地集约程度低,除在东北、新疆可以使用大农机外,主要是以小农机为主。现在的智能农业,就是从种植、管理、收获到流通,全方位地通过物联网方式提高效率。”
提升技术研发优势迎接产业发展春天
植保无人机农田作业
开阔视野才能更好地直面未来。现在我国农业发展跟国外相比是怎样的情况呢?付文阁说:“现在美国人在谈精准农业时,就是通过GPS,把土地外形、土壤成分、产量情况、气候变化等因素搞清楚,据此决策,浇多少水,施多少肥,什么时候收割,确定得很精准。他们把一系列的数据输入电脑,电脑就会通过自动控制达到精准要求。精准农业的未来,全部都是机器操控。我们国家也有一些物联网在种植和养殖领域的实际应用。比如,通过物联网的使用,实现自动加料、调温和识别,养殖户用手机就可以实现各种操控。在种植方面,到了成熟期,通过系统监控可以实现简易化操作。在机器人方面,现在也开始了广泛的使用。过去摘苹果需要很多人力,现在有了摘苹果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实现智能化摘果,这样就使农业从必须使用劳动力过渡到越来越适应智能。另外,通过物联网的方式,可以管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就是参与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
在付文阁看来,产业融合主要的三个趋势:第一是从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过渡,第二是从机械农业向智能农业过渡,第三是从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融合过渡。国外有人把这称为“六次产业”,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就是1+2+3=6,1×2×3=6,实际上就是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未来农业将进入“三个时代”,这是付文阁的又一个结论。第一是进入资本时代,过去认为种地、养鸡、养猪都是最简单的事情,所以农业在人、财、物力方面都谈不上“密集”二字。现在看起来农业会成为技术密集型和能力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二是进入信息时代,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推进农业战略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是进入技术时代,没有技术就难以提高效率。我国农业未来一定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把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发展,使农业彻底地产业化。
“中国农业的产业化已经到了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机会非常多,谁能够把握住机会,谁就能开拓农业未来的新天地。”四月的农大校园绿柳如烟,付文阁望向窗外,眼神里流露出笃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