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在航天情报研究工作中的发展前景
2017-07-18江良赵春柳陈嵩辉
江良 赵春柳 陈嵩辉
(1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北京市海淀丰滢东路1号,100094;2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军工项目审核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57号院88号,100039)
论“互联网+”在航天情报研究工作中的发展前景
江良1赵春柳2陈嵩辉1
(1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北京市海淀丰滢东路1号,100094;2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军工项目审核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57号院88号,100039)
文 摘:通过对我国航天情报研究工作传统模式的分析,研究与梳理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利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航天科技情报生态圈的发展建议,描绘 “全面推进航天情报研究工作移动化、建设航天科技情报行业云、搭建航天情报共享合作平台和发展智慧情报”的发展前景。
航天情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情报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开发利用情报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1],并且情报一直与组织的战略和安全紧密相关,是宏观管理和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撑。不管是政治、军事、经济, 还是科技领域, 概莫能除外[2]。 总体来讲,情报研究工作作用主要体现在:战略决策和全局指导、科学研究和技术 “瓶颈”攻关、预研立项和评审把关、传播知识等[3]四个方面。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诞生至今,情报研究工作在航天科技的每一次飞跃发展中都起到了耳目、尖兵、参谋和智囊的作用,并随着环境和技术手段的发展,情报研究工作得到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作为20世纪的革命性技术,在不断完善、成熟和升级换代, “互联网+”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对未来航天情报研究工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我国航天情报研究传统模式
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在进行战略部署和战术决策时,必须基于可靠、全面、科学和大量的数据资料,研究具体对象的发展历史、当前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总结规律、特点以及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影响[4]。
从航天科技情报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情报研究工作的流程分为收集资料、资料库及检索系统、情报分析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要素),每个要素发挥的作用见表1。
表1 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组成部分
在航天情报研究工作传统模式中,包含六个环节:选题、情报收集、情报整序、情报分析、成果输出和成果评价。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及薄弱环节见表2。
表2 我国航天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传统工作模式
2 我国航天情报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
结合航天情报研究发展历史,经对多家航天情报研究工作现状调研,深入梳理了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a)数据存储与管理方面,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情报源的数据以指数级增长、裂变式积累,出现 “信息海洋”的局面,如何存储、管理海量数据日趋重要。
b)数据处理方面,数据分析需求与要求显著增强。面对杂乱无序、种类繁冗的海量数据,如何进行归类和优化选择非常关键。
c)队伍建设方面,情报研究人才匮乏。基于大数据的情报研究需要全面的技能,不仅是针对技术 (如计算机技术、数学算法与建模等)层面,也包括与商业相关的领域内的知识,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d)组织体系方面,情报研究组织体系封闭、僵化。目前情报研究从业机构之间相互隔离,各自为政,彼此消息不通,闭门造车,资源利用率低,重复劳动,单位内部如此,单位之间更是如此。
针对上述的问题,航天情报圈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人员都在积极献计献策,寻找新形势时代背景下的技术手段,摸索创新方法,进而推动航天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 “互联网+”为航天情报研究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 “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其主要内容
“互联网+” (“互联网+传统行业”), 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目前随着 “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互联网+”频繁出现在传统行业的创新发展规划中,比如 “互联网+” 教育、 “互联网+” 医疗、 “互联网+” 交通、 “互联网+”金融等,惠及民生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它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是互联网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总称。
b)大数据。依据奥地利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观点, “大数据”并不是一部分数据样本,而是关于某个现象的所有数据 (包含了一些不准确的信息),而且 “大数据”要解决的是 “什么”, 不是 “为什么”[5]。
c)云存储/计算。云存储/计算是通过建立网络服务集群,面向不同的类型的客户提供在线软件服务 (SaaS、PaaS和 IaaS)、硬件租借、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等不同类型的服务,它提供的虚拟化资源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等。
d)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科学技术,是研究使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具体领域包括机器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4 “互联网+”在航天情报研究工作中的发展前景
在 “互联网+”时代,针对我国航天情报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为满足科技情报信息 “前沿”、 “全面”、 “准确”、 “深度” 的基本要求,如何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提高科技情报的应用服务能力,有效发挥战略决策者、科研工作人员的尖兵、耳目和参谋作用,是摆在科技情报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对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航天科技情报生态圈。
4.1 全面推进航天情报研究工作移动化
情报的素材是情报研究的依据和基础,目前主要从参考文献、互联网和社会实践调查等三个渠道来收集。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和升级换代,移动互联网已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情报从业人员也不例外。它不但方便了从业人员接入无线网络,能随时随地连接世界,获取最新的资讯,了解实时动态消息,而且,现在全球智能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普及率越来越高,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使得采集信息的方式也多样化。为进一步扩大科技情报的信息源,基于科技情报从业人员的情报敏感性,他们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及时产生情报资料,情报源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形式,图片、短信息、语音和视频等格式的信息都可以成为情报源,大大提高了情报的 “感知”能力,提升了情报资料的广度,增强情报源产生的即时性。
4.2 建设航天科技情报行业云
网络时代,信息的社会化组织与传播发生了深刻变化,情报行业从业人员不能仅仅沿用文献信息管理的传统方法,而必须探索新的方法,应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得情报研究工作带有 “技术” 标签[6]。
由于电子资源分布式地存在互联网中,具有信息量庞大、信息种类繁杂、地理位置分散、价值密度低和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为充分利用情报资源,包括情报信息素材和情报源的加工分析工具等,笔者认为,应建立情报 “行业云”,利用现有的云存储技术,将行业相关情报资料存储在航天科技情报“行业云”中,便于情报分析人员及时、全面检索和利用。同时,关于国内外领先的战略情报咨询机构开发的高效、可靠、实用的专业情报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手册,鉴于独自开发的成本 (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和使用频次,笔者认为战略情报行业的领军企业 (机构)应率先垂范,包括航天情报研究所,比如航天两大集团公司所属的情报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北大纵横、和君和国外的麦肯锡、兰德、波斯顿等咨询机构,可实时分享情报研究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未来利用情报 “行业云”,实现情报行业从业人员互通、互利、互惠。
4.3 搭建航天情报共享合作平台,发展 “智慧情报”
钱学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人类知识的增长趋势,指明图书、资料和文献的积累随着人类脑力劳动量的增长而不断加速增长,从古至今,人类知识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截至2010年,全球数据量已经达到ZB级别,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30倍。 “大数据”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以信息、知识和智慧为基础的时期。
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情报工作已不能满足于原有的数据体量和分析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科技情报发展策略已成为企业的必然要求和主流发展趋势。针对科技情报存在问题,已构成了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情报工作的显著障碍,并且短期扫除障碍难以实现。
笔者建议,建立一个航天科技情报 “共享合作平台”,一方面利用平台实时分享行业情报专家的知识、行业情报从业人员已经完成的工作成果,以及行业最新情报资料等,实现信息资料获取的及时和全面;另一方面,基于此平台,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积聚行业内外专家资源,借鉴专家的智慧和经验,提升情报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
人工智能,作为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也是政府和企业等重点关注的领域,科技情报与之结合向 “智能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 “共享合作平台”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方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面向航天情报多个子行业云,数据挖掘方法都可用来从信息海洋中发掘隐含的知识和规律, 驾驭情报 “大数据”。 此方法能从情报“行业云”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情报资料,并且可以在不同 “子行业云”之间挖掘关联,再结合人工智能最新技术,针对情报从业人员的行业需求,将关联度高的情报知识单元进行提炼、组织和分类提取,经过智能化处理后,自动推荐给相关情报从业人员。这样不但节省了情报资料搜集的时间,提高了情报研究的效率,而且情报素材亦更加丰富、具有针对性,即成为 “精准情报”或 “智慧情报”,为后续的科学发展提供支撑,为人的智慧发挥奠定科学基石。
我国航天事业经过60余年的发展,目前面临着 “战略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崭新局面,并且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赋予情报研究工作新的历史使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情报研究的思路、手段、方法得到了大力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同时,随着 “互联网+”的提出和发展,航天情报研究工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 “互联网+”引领众多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打造科技情报“移动端”,构建科技情报 “行业云”和 “共享合作平台”,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共同处理海量科技情报资源,做到科技情报的 “智能挖掘” 和 “个性化推送”, 提供 “智慧情报”服务,筑建 “互联网+”科技情报生态圈,进而进一步促成科技情报 “大成智慧”的形成,将是航天事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1] 严怡民.关于情报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1994(02).
[2]包昌火,谢新洲.关于我国情报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05).
[3]周京艳,王世雯.论科技情报工作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及服务模式 [J].情报工程,2015,01 (02).
[4] 袁有熊.钱学森情报研究学术思想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03).
[5]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89.
[6]胡昌平.论网络时代的情报学理论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1997(02).
江良 (1987年—), 男, 硕士, 工程师, 院科技委发展战略研究室,现从事航天电子情报研究工作。
赵春柳 (1978年—),男,大学本科, 工程师,国防科工局军工项目审核中心,现主要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相关工作。
陈嵩辉 (1967年—), 男, 院科技委秘书长,研究员,现从事航天电子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宇航学会标准化分会成立申请顺利通过
按照一流学会的标准,为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学会进一步做好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国际合作各项工作,同时,为响应和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有关精神,探索和推进航天领域团体标准化工作,中国宇航学会在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了 “中国宇航学会标准化分会”的申请。中国宇航学会标准化分会是由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联合航天技术及应用领域20家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申请成立的。分会后续还将扩大会员覆盖范围和数量,以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和 “中国制造2025”、 “一带一路”、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航天走出去等重大战略实施为契机,协调航天技术及应用领域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力量,制定发布航天技术、产品及服务等方面的航天团体标准,做好技术成果转化,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航天事业发展。
(本刊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