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义:大山里的“苗屋建筑师”
2017-07-18孙蕙
文 / 图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孙蕙
山里山外贵州人
杨昌义:大山里的“苗屋建筑师”
文 / 图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孙蕙
43年坚守,杨昌义从一个普通苗家木匠成长为省非遗项目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闲暇时,杨昌义总爱拿出陪伴了自己43年的木工工具,或擦拭,或摸摸,心里踏实。
古朴而独具特色的苗家吊脚楼从小河边沿山而上,直至山腰,掩映在青山绿树间。行走其间,鸟鸣阵阵、溪流潺潺。这里就是黔东南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报德村。
报德村出木匠,这在苗家十里八乡众所周知。在报德村的木匠中,提起杨昌义,方圆百里几乎家喻户晓。从25岁入行学艺,到如今68岁两鬓斑白,43年坚守,杨昌义建造的苗家吊脚楼已有200多栋。从一个普通的苗家木匠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并被熟知他的人尊称为“苗屋建筑师”,杨昌义靠的不是“高大上”的建造工具及设备,而是对苗家吊脚楼建造业的热爱、对营造技艺不间断地精研。
因为生计所以选择
5月8日清晨,报德村远处山脉间的雾气还未散尽,杨昌义已绕着寨子走了一圈。长期以来,他养成了这个习惯——每天起床后,必到寨子里走走。他清楚记得村子里吊脚楼的每块木板、柱子之间的咬合。
“村里有180多户,一大半的房子都是我设计修建的。”杨昌义言语间透着满满的成就感。
聊起40年前随父亲走村串寨、四处建房的情形,杨昌义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那是一种幸福的回忆。
杨昌义最初选择木匠这个行当,虽是子承父业,主要还是为了生计。在当年的苗寨村民看来,维持生存是最关键的事情。
“我家祖辈都是木匠,我从小就喜欢这个行业。”
学习木工活讲究天赋,用杨昌义的话说就是要有“慧根”,要记性好、悟性高,还得能吃苦,耐得住寂寞。苗家吊脚楼是纯木质结构,建房前,木匠需根据地势规划吊脚楼的结构,柱子、梁、枋的数量,锯子、刨子、墨斗配合将木料准备好,枋与柱子间的咬合处也需要打通。
“前期测量地势后,我就能估摸出柱子、梁、枋要多少根,这样就可在短时间内着手准备建吊脚楼的材料。”说到兴奋处,杨昌义拿起旁边的树枝进行比划。
一栋吊脚楼的建造一般需要3个多月,而杨昌义只需2个多月,且房子构架美观,质量过硬。“以前主人家是按天数计工钱,我建的房子质量好,用的时间短,能为村民们省钱,请我建房的人特别多。”
由于活儿多,杨昌义一年几乎都奔波在外,最忙时一年可建6栋吊脚楼。上世纪70年代,建吊脚楼每天的工钱是1.2元,一年有近500元的收入。在那个年代,一家5口算是生活无忧了。
因为热爱所以精研
苗寨吊脚楼技艺传承于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依山就势,以吊脚高低来适应地形变化,房子的框架系榫卯衔接,一栋三间的吊脚楼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有上百根,上千个榫眼。仅上过3年学的杨昌义没有正规的设计图纸,房屋图纸全部“画”在脑海中——房屋结构以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卯的部位,他都胸有成竹。没有高端精密的现代建造设备及工具,仅凭墨斗、角尺、竹竿尺、斧头、凿子、锯子,便能让吊脚楼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一根木尺就可以解决直线、平面、角度、结构上的问题。更让人惊讶的是,整栋吊脚楼竟然不用一根铁钉,连接处都用木塞固定。
“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精确无误,建房的木料必须计算准确。”杨昌义说,建房只是第一步,如何建得美观实用才是关键。43年来,他不断精研苗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在建造中总结经验。
杨昌义建的吊脚楼基本以四排三间为一栋,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一到两个“偏厦”。每栋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在不断改进建造技艺过程中,杨昌义还仿造现代楼房阳台格局,在房间中堂的前檐下,增设一个靠背栏杆,与江南建筑中的“美人靠”相似,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整栋吊脚楼更显古朴实用、美观大方。
精湛而独特的建造技艺让杨昌义声名远扬,除了临近村寨,台江、麻江、天柱、锦屏等县都有人慕名上门请他建房。杨昌义还参与了西江苗寨复建、黔东南州侗乡风雨桥等知名建筑和桥梁建设。2015年,杨昌义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因为不舍所以坚守
采访中,杨昌义带着记者参观了他存放工具的屋子。推开门,地上、木架上摆满了木工工具,凿子、槽刨、墨线、尺子、斧头等各类工具30多种,部分已是锈迹斑斑。对这些已陪伴自己40多年的“伙伴”,杨昌义很是爱惜,坏了也不舍得扔掉。
“现在活儿少了,加上年纪大了,这些工具也很少用了,但每天看看、摸摸他们,我心里才踏实。”
木匠技艺多靠拜师学艺,代代相传。杨昌义这么多年也收过不少徒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之吊脚楼造价太高,盖木房的人越来越少,砖混结构的楼房正逐渐替代苗家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吊脚楼。
“木工活太累,现在也难找到活干,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来!”杨昌义说。
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要不断改善,但文化不能丢。
2016年,按照贵州打造全域旅游部署,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景观村落”“天然氧吧”的雷山县,以打造“旅游县城”为目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独具特色的苗俗文化,在各乡镇农村集中建房点,按苗家吊脚楼风格建房,实现“一苗寨一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杨昌义和苗寨的吊脚楼建造师们重拾手中的工具,在一栋栋苗家吊脚楼中尽展营造技艺。经过多方积极争取,杨昌义的住所被命名为“雷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传习所”。
(责任编辑 /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