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屯脚镇:苗族阿妹“升职记”

2017-07-18张婷

当代贵州 2017年26期
关键词:绣娘成衣工序

文 / 图_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 张婷

屯脚镇:苗族阿妹“升职记”

文 / 图_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 张婷

正在工作的王选仙。

曾经,她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

后来,她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

现在,她是一家公司的经理。

她是王选仙,在黔西南州兴仁县屯脚镇上,靠着苗族刺绣成衣的手艺,完成了从“打工妹”到“经理”的华丽转变。

王选仙属苗族支系中的歪梳苗,七八岁时,据族中习俗(女孩需自己准备嫁衣),学习刺绣成衣。随年岁渐长,她的刺绣功底日渐深厚。1994年时,凭借这从小谙熟于心的技能,王选仙成为了浙江一家制衣厂的员工。

“那时,挣的工资仅够生活。”权衡之下,1998年,王选仙回到贵州。2000年,为贴补家用,她开始尝试以做苗族服饰为生。

“每个月做的两三套服饰全部脱销,收入近4000元,比打工的工资还高。”可观的收入,让她信心倍增,突然意识到刺绣或许能成为“致富门路”。

然而,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收入的增加,扩大制作坊规模被提上了日程。问题亦随之而来:歪梳苗服饰是由不同的绣片组叠而成,最重能达12斤。同时,因工序冗杂,每月赶制的量很少,常常供不上货。

如何“攻克”服饰过重、工序冗杂这两大“拦路虎”,成了萦绕在王选仙心头的难题。

2014年,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州妇联联合开办“绣娘”成长培训班。借此契机,作为“绣娘”成长培训班的成员,王选仙学会了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顺应市场需求,“大刀阔斧”地在衣料和技术上进行改革。

“衣服用料上,我用丝绸代替麻布,成衣重量减少一半,上身也更舒服。”谈及对衣服的改进,王选仙面露笑容,“为贴合现代审美,衣服的花纹、色彩等,也有变动和改进。”

此外,为提高产量,制作工序上,王选仙选购3台绣花机,把成品量由一个月两三件提升到三十多件。

制作坊的改革成功,让利润翻了几番。2016年,王选仙注册的金凤凰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年销售量达350套,一跃成了镇上小有名气的作坊。

“虽然有绣花机,但精细的绣片还是要依赖手工制作。”说着,王选仙递给了记者一块手工绣片,“现在,有30多位绣娘为我们工作。”

因带动的就业人口大多为老人或留守妇女,金凤凰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多次受到兴仁县妇联表扬。

2016年,为让被雇绣娘的绣技更精湛,成衣质量更好,王选仙与兴仁县妇联合作开办了绣娘培训班,并担当授课老师,培训48人,其中,38人在该公司就业。

“我很庆幸我是苗族后裔,也很庆幸我的祖辈教会我的绣技。更感谢这个时代,让绣技改变了我的人生。”王选仙说。

(责任编辑 / 彭奇伟)

猜你喜欢

绣娘成衣工序
以木为媒
基于FWSJ 算法对分支工序位置变动的产线平衡研究
修铁链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极致未来
成衣设计中数码印花图案的应用研究
减少无效工序提高作业效能的认识与方法
绣娘
台前幕后的点滴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