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律重在“独”与“微”

2017-07-18祝灵君

当代贵州 2017年26期
关键词:党性修养自律党员干部

自律重在“独”与“微”

祝灵君

党员干部必须解决好“善始善终”的问题。如果平时不刻意“慎独”“慎微”,不注意防范“找上门来”的错误,老是怀着侥幸心理去为不可为之事,非栽跟头不可。

严格自律、慎独慎微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把内心的底线守住了,制度约束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从古至今,人的行为总是受制于两种力量:一是内心自我约束,如通过道德教化、宗教熏陶、信仰凝聚等手段加以强化;二是外在约束,如制度、规矩、习俗、传统、法律等。古希腊政治学家柏拉图在设计政治制度的同时,从来没有忽略从政道德和信仰,强调优秀的政治家应该成为“哲学王”。

古代中国历来强调“自律”(即内心约束力)的优先地位。如《荀子·君道》指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论语·卫灵公》也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离娄上》强调“徒法不能以自行”。隋唐以来,古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循吏,如汉代的文翁、黄霸、龚遂、召信臣、仇宽、王涣等。这些循吏奉公守法、勤廉施政、心系百姓、政绩突出。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古代的自律文化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智慧,变成了党性修养的思想源泉。刘少奇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指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自古田会议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思想建党为起点,把党内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系列党性修养的机制与途径。

在党员干部的“自律”训练上,中国共产党进行大胆创新,如通过党内政治生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工具去实现集体“修炼”,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去改造个人的主观世界。这种“自律”训练超越了儒家、佛家的唯心主义式的个人修炼,把个人修炼和集体修炼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找到了党性修养的集体途径、实践途径,在党内培养了一大批党性修养极强的党员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量身定制“八项规定”,制定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其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党员干部的“自律”能力与之相辅相成。如果能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形成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浓厚氛围,就一定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软实力。

毛泽东在1913年的《讲堂录》手稿中曾指出:“人立身有一难事,即精细是也。能事事俱不忽略,则由小及大,虽为圣贤不难。不然,小不谨,大事败矣。”其实,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手中掌握着重要的权力,更肩负着以上率下的示范职责。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引导和促进作用。权力用得好可以用来干大事,为人民谋利;用得不好就会被污水沾染,不知不觉变成“温水煮青蛙”。党员干部必须解决好“善始善终”的问题。如果平时不刻意“慎独”“慎微”,不注意防范“找上门来”的错误,老是怀着侥幸心理去为不可为之事,非栽跟头不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的教育学习、活动,要求党员干部积平时之功、尽终生之力,习惯成自然。明白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增强才干,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责任编辑 / 李坤)

猜你喜欢

党性修养自律党员干部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树立党章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
传承耀邦家风 增强党性修养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汲取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强大力量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