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讲卫生引发血流冲突

2017-07-18王刚

山海经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租界法国人上海

●王刚

不讲卫生引发血流冲突

●王刚

1843年,当上海开埠,西方人看到中国人糟糕的卫生习惯时,他们脑子里或许就是关于欧洲霍乱时代的惨痛记忆。当他们试图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时,却接连遭遇了流血抵制。是中国人对洋人的一片好心毫不领情,还是另有原因呢?

西方对霍乱的恐惧

1843年,上海开埠。

一位当时的法国人这样描述:进入上海小镇,用扁担挑着敞开着的木桶的男子便迎面而来。他们是大粪搬运工,沿着固定的路线穿过城市。倘若跟随这些掏粪工,你会发现,他们走到附近的沟渠两侧,将木桶里的污物哗啦一声倒入敞舱驳船或另一种船舶里,污满为患时,船只便被牵引到乡间的稻田里。废物被胡乱倒进水中。沟渠之水少有流动,至少还不足以清除绿色淤泥,改变浑浊发黄、满是污秽的水质。可就在这条船旁边,人们正舀水来饮用和烧菜做饭。

初来乍到的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充满了担忧。不久,这种担忧就化成了现实的危机。

1850年夏天,上海遭遇了一场传染病的侵袭。这一年的5月—7月,上海人被一种怪异的肠道传染病所困扰,多人死亡,几乎所有居民都在戴孝。

12年后,西方人才弄明白这种怪异的肠道传染病是什么。1862年6月,一艘名为“千岁丸”的日本帆船载着51名一心想打通对华贸易之路的幕府官员和商人,从长崎启航来到上海。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未见识他们心目中的“西洋”上海的繁华,就上吐下泻起来,不是菌痢,而是霍乱!3天内,连续有3名倒霉的日本人一命呜呼。

然而上海的厄运并未就此停止。第二年,霍乱肆虐之势不仅未见减弱,相反愈加凶猛。租界也笼罩在瘟疫之中,外侨中不少人死亡。西方人发现中国的霍乱和中国的卫生状况正威胁着他们的安危。

霍乱在欧洲肆虐了差不多30年。到了1849年,英国人终于发现,蔓延的疾病和被污染的水以及糟糕的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破烂不堪、居住拥挤、卫生条件极差的城市环境中,疾病会更迅速传播。

上海和伦敦颇为相似。不止是因为这两个地方有着同样的湿润气候,还因为这里同样有着一条安静且不洁的河流——在伦敦是泰晤士河,在上海就是苏州河。

1850年前的工业化为泰晤士河带来了大量移民,也带来大量生活、生产污水,整个伦敦市区臭气熏天。1831年,英国有7.8万人因霍乱而丧生。经历了霍乱时期的阵痛,英国人终于下定决心治理这条不洁的河。

刚刚发生过的惨痛教训让欧洲人对于糟糕的生活习惯时刻充满着恐惧和不安。当霍乱引起了侨民死亡,他们不得不采取行动了。

宁波人的四明公所事件

1874年,一场与其说是早有预谋的事件,不如说是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生活习惯的不满的集体爆发。然而在中国人看来,那是外国人对于中国领土早有预谋的一次侵犯。

冲突的诱因是与法租界毗邻的四明公所。创建于1797年的四明公所是宁波人的同乡会馆及公坟,位于上海县城外西北侧紧邻护城河处。

旅沪的宁波人死后大多停棺公所,再择机运回家乡安葬。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所内浮棺厝厝,每到夏季,臭腐蒸发,长久以往,无疑是传播疾病的巢穴。这让住在旁边的法国人头疼不已。

在屡屡抗议无效之后,法国人决定修筑一条穿越四明公所的道路来迫使其迁出租界。四明公所早在1862年就被划入法租界内,法国人打算采取以城市化的进程来扫除眼前中国人的陋习。

宁波人的同乡会自然反对筑路计划,他们向法租界公董局(即法租界工部局)提议,将道路稍为向北迁移,并且愿意承担筑路费用。但法国人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修路,而是要克服可怕的习惯和习惯背后的致命疾病。

5月3日下午,300多名宁波人在四明公所门外与法国巡捕发生冲突,随后冲向路政工程师佩斯布瓦的住宅,后者向人群开枪,打死了一个中国人。这时,事态扩大到华洋冲突的边缘。宁波人包围了公董局,焚毁了法国人房屋40多间,法国水兵上岸镇压,打死华人数名,伤20多人。

法国领事和上海道台都不愿意引起更大的麻烦,于是最终法国人做出了让步,放弃了这项筑路计划,但四明公所内的阴影始终缠绕在他们心头。

1898年,上海发生了鼠疫,死人无数。法租界公董局重提筑路一事,再次与宁波同乡会发生冲突。

法国人找来了宁波人虞洽卿,后者当时是洋行的买办,精通英语,很会办事。法国人提出愿意以高价收购四明公所的土地,他们希望虞能够从中沟通、斡旋。法国领事白藻泰是个精力不佳的老朽,他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宁波小伙子最终把给他耍了。

虞洽卿当晚就在四明公所召集了宁波商人开会。他的打算是先稳住法国人,然后发动全城的宁波人抗议,让他们措手不及。

双方的谈判最终破裂,之后引发的冲突导致了5个宁波人死亡。

宁波同乡会一面开追悼会,一面发动大家不再为法国人服务。虞洽卿说:凡是为法国人服务的宁波人和其他中国人,你们的工资由我们四明公所出,不要为他们干活,直到法国人向我们赔礼道歉为止。

那时候的上海是宁波人的上海。他们人数众多,而且充斥于各行各业,不少握有实权,怀着淘金梦的宁波人几乎控制了这个城市的服务行业,比如当时的洗衣大王沈洪赍,后来他一声令下,全上海的洗衣人都不给法国人洗衣服了。

随即,学生和商界都起来响应。接着,宁波人发起游行示威,游行队伍紧紧围着法国领事馆。

黑压压的人群,高举着石头,领事馆的玻璃窗于是就都碎了。中午时分,法国领事馆里的中国厨师都不见了,法国人只得咬面包。晚上断水、停电。第二天,厕所也没人打扫了。

法国人改变中国人生活习惯的努力再次触礁。

最后谈判是双方都做出让步:法国人答应保留四明公所,中国人承诺不再往那里放新尸体。

建立卫生体系的艰难历程

四明公所事件之后,洋人对于中国人的卫生影响还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1870年,即将上任的公共租界卫生官爱德华·亨得森博士号召在上海来一场接种牛痘的运动,他甚至得到保守的上海道台的支持。

但是,来自民间的反应却是寥寥。公共租界的工部局祭了“撒手锏”,他们公告,愿意接种的小孩每人给300文的赏钱。此后,愿意接种的华人才逐渐增多。

而至于传染病消息的来源,向来是让洋人们头疼的一点,很长一段时间里,租界当局掌握传染病信息,全仗有限的死亡报告——中国人向来不愿意把自己家的丧事去大白于天下。1932年,公共租界流行霍乱时,工部局不得不规定,每报告1例霍乱,酬银1两。

而这一年,霍乱在全国大规模爆发。上海幸好有洋人建立起来的微弱卫生体系,在其他地方,那一年的霍乱,就是“鼠疫”成灾。

因为没有成形的卫生体系,全国的死亡人数没有专门的统计。国民政府海港检疫处兼办的中央霍乱局的估计是,霍乱侵入23个省,312个城市,病者10万人以上,死亡约34000人。

猜你喜欢

租界法国人上海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哈哈一笑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