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提高质量意义上追求办学特色

2017-07-17邓友超

人民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提高质量办学特色

邓友超

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概念进行追问,是一种理论自觉。“特色”一词之所以引起圍观,似乎有三个原因。一是陷入了概念丛林。不管政策上还是实践中,都出现了很多与特色有关的概念,比如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办学特色、特色发展、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二是遇到了十字路口。义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时代,集团化、学区制、联盟体等方兴未艾,要均衡发展还是要办学特色,让人顾此失彼。三是出现了反对声音。有人主张学校就是学校,老老实实教书、平平实实育人就好,讲什么办学特色,这样的争议让人无所适从。针对这些困惑,下面讲四个观点。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特色

在我国教育基本制度框架内讨论的办学特色,是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激活各种办学要素,将其转化为优势的育人力量和制度安排,逐步形成的不同发展路径和不同学校风格。

讨论特色,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特色。通俗地说,特色就是与众不同。当然,到底是不是与众不同,需要看与谁比。如果与国外的学校比,我国学校都有一个特色,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学校,这是文化自信带来的特色。如果回到自己的教育制度框架中,这种特色就不是特色了,而是一种普遍性和共性。这里对特色的讨论,是在我国基本教育制度框架下而言的。

但与众不同未必能成为特色。学校与学校比总是不同的,比如学校历史、师生构成、课程安排、教育思想、管理思路等,都有可能不同。不能说这些不同已经是特色了,只能说是形成特色的基础。

能不能成为特色,要看“三个度”,即标准度、贡献度和显示度。标准度是说这些不同要在“平均数”以上,在基本办学标准之上。贡献度是指这些不同要被激活,并转化为优势,转化为育人力量,转化为制度安排,推动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显示度是说这些不同经过沉淀最后形成了学校的发展路径和办学风格。“三个度”缺一不可。

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所谓的特色,有泛滥之忧,究其原因,是在没有满足或同时满足“三个度”的情况下,将一些不同冠之以特色了。一些所谓的特色,本来就是学校该做的,做了才叫学校,不做反倒是缺失,这是由标准度不够引起的;一些所谓的特色,好看不好用,搞花架子,浮在表面,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实质性意义,这是由贡献度不够引起的;一些所谓的特色,在学校发展中的权重太小,无法成全学校的发展,到不了风格这个层次,这是由显示度不够引起的。这样来看,特色是有门槛的,不能用滥了。

办学特色作为政策目标,其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新时期应继续坚持下去

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首次在政策层面提出了办学特色问题。此后,若十重要教育政策文件都涉及这个问题。比如,2002年《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学校应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体现学校特色的办学月标和发展规划”。2010年《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2013年《关于推进巾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推动巾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

迄今,办学特色作为政策目标已有25年历史。在政策引导下,不少中小学在办出特色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又不得不承认,中小学“千校一面”的情况依然存在。“千校一面”不是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下建设的标准化学校,而是指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陷入了“应试教育”泥淖,除了考试没有别的,只有考试这“一面”。

我国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公平、质量、活力成为新的发展课题。公平将更加注重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过程的公平,质量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活力将更加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教师的胜任力。这为把学校办出特色留足了空间,新时期应继续坚持将其作为政策目标。

办学特色只是学校培养人的过程中的策略问题

坚持归坚持,但学校不为办学特色而存在,不能放大办学特色,更不能为特色而特色。

这需要弄清楚学校的属性。我们可以从学校发展的历史来看。白近代学校产生以来,学校的形态遭遇了至少三次大的挑战。一是来自20世纪前后的杜威,他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应该是小型的、雏形的社会,学生要在学校的真实生活中成长,为此还创办过杜威学校。二是来自20世纪70年代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潮,认为学习不等于教育,学校不等于教育,证书不等于能力等,再一次冲击了制度化教育及其学校。三是来自当下的互联网,出现了混合式学习,产生了互联网学校,催生着未来学校。除了第三次挑战的结果目前不得而知外,前两次挑战的结果早已揭晓,他们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学校,其思想成为制度化教育思想的有益补充。

可见,制度化教育下的学校具有超稳定属性。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个称得上学校的地方,有不同,更有相同。相同的最大表现是学校目标始终是教书育人,始终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问题。因此,学校为培养人而存在,不为办学特色而存在,办学特色只是学校培养人的过程中的策略问题。

离开了教育质量的办学特色没有价值

特色是一个质量概念,办学特色服务于教育质量,离开了教育质量的办学特色没有价值,没有教育质量之外的办学特色,应在提高质量意义上追求办学特色。

前面说到了“既不放弃,也不放大”,那该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在大的政策文件中,2010年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算是比较集中论述办学特色问题的政策文件,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比如在讲工作方针“提高质量”时,提出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普通高中部分,有两个地方讲到办学特色,“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在部署民办学校发展时,提出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看得出来,这都是在提高教育质量意义上讲办学特色,也可以说是把追求办学特色作为提高质量的一个具体内容和举措。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

办学特色与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密切相关,离开了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就玩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前面提H{办学特色必须要有贡献度的原因所在。

按照国内外通行的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的维度包括“一体两翼一支撑”。“一体”指学生发展,“两翼”分别是教师成长和课程建设,“一支撑”指环境创设。因此,在提高质量意义上追求办学特色,就要在促进学生发展上求特色,在支持教师成长上求特色,在深化课程建设上求特色,在推动环境创设上求特色。“四类特色”才是提高质量意义上的特色。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促进学生发展、支持教师成长、深化课程建设、推动环境创设的“规定动作”。

学校做到了这些“规定动作”,不是特色。有条件的学校在“规定动作”之上探索了“白选动作”,才是特色。提高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办出水平是学校永恒的主线。今年政府T作报告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意味着不能只有公平,还应有质量,还应有彰显质量的特色。

就义务教育来说,均衡和特色并不矛盾,均衡多半是说给市长、局长听的,特色多半是说给校长听的。集团化办学后,谈成员学校特色是个伪命题。真正的集团化,就得把各成员校“化”了,往高处“化”。“化”过之后的特色,不再是成员校的特色,而是集团校的特色。

猜你喜欢

提高质量办学特色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处理好四对关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查问题找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研究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