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文化类节目叙事学角度分析
2017-07-17刘妮
刘妮
摘要:在娱乐综艺和真人秀节目的夹击中,文化类节目连续发力,近年来创造了不少优秀的文化精品。优酷土豆线上的《看理想》系列节目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个性特征圈粉无数,在“互联网+”备受社会宠爱之际,文化节目乘着互联网这匹快马举步生风。叙事学理论兴起于西方,以其广阔的研究视野以及与多学科的关联融合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研究热潮。本文将借鉴叙事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将其引入对文化类节目的分析,试图探讨这一特殊的叙事文本内在的构成机制与特征,从而寻求作为文化类节目的独特规律。
关键词:叙述者;叙事情景;文化节目;叙事交流
2016年,网络综艺进入快车道,迎来“网综霸屏时代”。如果说娱乐内容是一个平台的能量,能让平台飞得更高,那么文化类节目就是一个平台的底蕴,能让平台飞得更稳。作为优酷在垂直内容领域的深耕之作,《看理想》系列节目精准聚焦文艺症候群,呈现了《一千零一夜》《局部》《听说》《圆桌派》四档高端的文化节目。
一、文化名人——特殊的叙述者
在文化类节目中,一个或多个主讲人构成了叙述者。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属于“表达出构成文本的语言符号的那个行为者或其他媒介中与之相关的行为者”。[1]叙述者具有叙述、组织、见证、评论和交流的功能。
梁文道、陈丹青、马世芳、窦文涛,一个是华人世界举足轻重的文化观察者,一个是影响中国的五十位知识分子之一,一个是出身音乐世家、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乐评人,一个是开启了中国电视的“三人谈”模式、形成了“窦氏脱口秀”的窦文涛。作为文化界名人,近年来,他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卓有建树,而今加入《看理想》,分别从书籍、绘画、音乐、谈话四处入手,开启“时代的光”。
虽然同为《看理想》系列节目,但四档节目的内容及拍摄风格十分迥异,完全根据每一位叙述者的特色量身打造。在以行走方式读书的《一千零一夜》中,著名书评人、作家、主持人梁文道共分享了60余本名著经典,节目也因此成为网友口中的“最优荐书平台”。在《局部》里,艺术大师陈丹青以画家之眼观看艺术杰作,介绍了380余幅小众而出彩的艺术作品,被网友视作“艺术最前线”。有着“台湾首席文艺青年”之称的马世芳则在《听说》里,将音乐与故事串联,展现了台湾各个时期的青年人的思想与生活,被网友评为“最温暖的声音直抵最动听的故事”。在《圆桌派》里,著名媒体人、文化名嘴窦文涛携手各界大咖嘉宾,延续不“装”的窦式主持风格,神侃包罗万象的话题,立足网络,开启全新的“谈论+互动”节目模式。以四位叙述者即文化名人為“金字招牌”,保证了节目的高品质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这“三高”人群的青睐,节目粘性、垂直效应明显。
二、贴合观众——独特的叙事情景
情景在传播理论和传播实践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叙述情景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叙事文本的认知和理解,也因此成为建构叙事话语的重要方式。同样,网络文化类节目也处在一定的叙事情境之中。《看理想》系列区别于其他网络综艺节目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为了从拍摄的角度营造独特的叙事情境,不同于过去单一的“讲坛类”文化节目,《看理想》系列节目的拍摄常常煞费苦心。《一千零一夜》里,读书人梁文道从演播室搬到了北京午夜的大马路上,每一集都会从地铁、公交车站、立交桥边忙碌的现实世界开启。在梁文道看来,当人进入阅读时,会跌入更深层静谧的空镜中,那是另一个维度世界的启动,那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私人体验。《局部》让画家陈丹青坐在画室中细细描绘被忽略的画作,与普通的艺术鉴赏类节目不同,《局部》不是讲艺术史,也不讲绘画入门,而是借由陈丹青的眼睛、语言、洞察与审美,讲述中西方名画名作的一个个微细局部,一处处没有人注意到、但看过之后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的精彩细节。这是一档以画家之眼观看艺术杰作的节目,陈丹青用他独特犀利的语言表达方式、独到的见解,令想象上本该有几分深闷的节目惊喜连连。《听说》则干脆把广播人马世芳制作一期电台节目的现场,台北NEWS98电台录音室,原汁原味地呈现。节目也不再是主讲人盯着镜头、机位偶尔切换的“讲坛类”或“说书类”节目,而是在短短20分钟内,有大量的空镜头铺垫情绪、多景别和镜头切换的电影化叙事,过去庸常的“一对一”讲述变成了可视化的影像作品。在《圆桌派》节目中,四人围坐礼仪式的圆桌,窦文涛点一炷香为限,沏一壶茶,不时拿出自己珍藏的明清年代小器件与嘉宾分享,边喝茶边聊节目话题,在很有精致独特的“自造社”内布景,营造出令人感觉舒适的文化氛围。
三、畅所欲言——愉悦的叙事交流
叙事学认为:叙述的魅力不仅在于讲述了什么内容,还在于这些内容是怎样被讲述的,网络综艺激烈的生存竞争,使得文化类节目也一再强调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2]文化类节目主要靠主讲人的讲解构成节目的主体,主讲人的讲解是节目的灵魂和核心,在半个小时甚至40多分钟的节目时间内,如果主讲人简单地沿用传统的讲座或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那么即使主讲人煞费苦心、滔滔不绝,输送的信息密度大、速度快,观众也并不一定愿意接受。将专家学者的讲座直接搬到电视屏幕上,不进行叙述策略的变革和转换,主创者的一厢情愿并不会换来观众的认可和追捧。
看来,如果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主讲人的讲述方式即“怎么说”往往比“说什么”更重要,从制作方来考虑,一个高品位的文化类栏目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去适应电视观众的需求,往往是制作者更应该给予关照的。与以往文化类节目不同的是,《看理想》并不是将自己定位在侃侃而谈的理论论述,而是让三位主讲人化身“爆料者”,以小见大地还原真实的名作、大家。比如,陈丹青用“憨”来形容天才画家梵高,解读他不会大众所知的早期素描作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梵高。
以《圆桌派》为例,尽管同属《看理想》系列节目,区别于其他三位主讲人的节目,《圆桌派》自成体系。借助窦文涛十八年的主持经验,以及个个皆为文化精英的强大嘉宾阵容,共同打造出一款互联网多人聊天真人秀节目。《圆桌派》的聊天方式,常由时下某一热点话题而发,扩散到海际天际。讨论的形式既不是“唇枪舌剑”的辩论式,亦非一板一眼的文化说教,而是轻松恬致的闲聊方式,既像是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的闲聊唠嗑,也似煮酒论英雄般的围炉夜话,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情致。
四、结语
以往我们说电视类节目离不开叙事,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网络节目同样也离不开叙事,而叙事能力就是一档网络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叙事学理论为文化类节目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也具有其独特的叙事特点。在一些文化类节目成功范例的影响下,很多节目制作人意识到,优秀的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将比娱乐综艺类节目更广泛持久,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节目在创作上也更具挑战性。如何维持、提升文化类节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如何发挥文化类节目独特的叙事特点,需要创作者从内容、形式、渠道、受众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找到切入点。
【参考文献】
[1][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军强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2]文涛,罗晓莉,舒宏志.《大揭秘》热播揭秘[J].新闻前哨,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