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人工林食叶害虫防治技术
2017-07-17杨红军乔润喜
杨红军 乔润喜
杨树以速生性、适宜生长地广、经济效益突出等优良特性深受群众的喜爱,但是随着杨树栽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尤其是纯林面积的大幅度上升,杨树食叶害虫暴发成灾不断发生,切实做好杨树食叶害虫的综合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杨树食叶害虫发生的种类
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指发生普遍的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春尺蠖、舞毒蛾和杨毒蛾和黄褐天幕毛虫等。
2 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特性
杨树食叶害虫每年发生代数多,产卵量大,具群集性、食量大,极易在短期内暴发成灾,吃光全部树叶,造成“夏树冬景”的惨相。
3 防治对策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根据危害程度,分区施策,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
轻度发生区:以自然调节为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控能力。加强害虫种群动态监测,保护天敌并发挥其控制作用。
中、重度发生区:采取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等)、病毒、仿生制剂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通过增加天敌数量,达到生物调控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对虫害特别严重的林分,大面积暴发成灾要采取飞机防治,地面通过化学农药打孔注药等方式及时防治。根本的措施是及时清理虫害木、更新抗虫树种、营造混交林等,改善其生态条件,增强林木生长势和林木抗虫能力。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两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3.1 营林措施
营林措施是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的根本途径。首先要大力提倡适地适树,采用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可选用杨树与花楸进行块状混交或带状隔离,造林用苗选用抗虫性强的良种壮苗。其次积极开展纯林改造,结合抚育间伐,调整树种结构,更换抗虫性强的树种。第三是营造防虫隔离带。杨扇舟蛾等成虫飞翔能力在200米左右,因此,林网间距离不能低于200来,或在距离林网或片林200米外设置隔离带,隔离带的宽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一般情况下不应少于10米。第四是加强抚育管理,及时中耕、松土、除草、施肥,并在适宜季节修枝抚育,增强树势。
3.2 物理措施
在害虫越夏期间,组织防治员翻耕土壤或收集地下落叶深埋或火烧,可以减少越夏害虫基数。根据大多数害虫集中产卵、初龄幼虫群集或老熟幼虫结茧化蛹的特点,可以组织人力摘除卵块、虫苞或虫茧,以减少害虫数量。根据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可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在成虫羽化盛期,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林间悬挂黑光灯或在林缘点燃火堆诱杀成虫。
对于春尺蠖等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成虫羽化前在树干上绑扎塑料布等,阻止成虫上树产卵。
3.3 生物措施
保护益鸟如喜鹊、麻雀、杜鹃等;在卵孵化盛期释放赤眼蜂(每亩2万~4万头),也可在杨树林周围种植油菜等蜜源植物,为赤眼蜂、姬蜂、瓢虫等食叶害虫天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幼虫3龄期前用青虫菌或BT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施;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000-8000倍。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个/公顷放蜂点,放蜂量25-150萬头/公顷。
3.4 仿生等药剂防治措施
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20%灭幼脲Ⅲ号25g/亩,1.2%苦参烟碱乳油1000-2000倍。仿生药剂使用时,要注意掌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3.5 打孔注药防治措施
局部发生虫害且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于树干基部打孔注药防治。通过树木蒸腾作用,将药液传送到叶部,使害虫取食后致死,达到杀虫的目的。利用打孔注药机或手工钻等在树干基部的不同方向打3~4个孔,孔内注入内吸传导性强的10%的吡虫啉乳油,或40%的氧化乐果乳油。通常情况下,胸径为10厘米的树体用药量为2~4毫升。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为提高防治效果,可每两人一组,一人打孔,一人注药并封口。
3.6毒环和毒绳防治措施
有越冬后上树习性的害虫,可利用将药剂在树干涂环或绑扎毒绳的方法防治。在幼虫上树前,用10ml 2.5%溴氰菊酯+10 ml氧化乐果+1kg废机油混合,在树干上涂3-5cm宽的闭合环。2.5%溴氰菊酯与废柴油1:10混合,浸泡包装用纸绳制成毒绳,在树胸径绑缚2周。
3.7飞机防治措施
对于大面积的高大的片林,发生虫害的林网等应采用飞机防治,以达到迅速控制虫害的目的。对于地势平坦、林相整齐的林网、片林等,可采用超低量飞机防治,
参考文献:
1、王凤友,《营造林技术》,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