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07-17刘玉能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8期
关键词:功能恢复小儿影响因素

刘玉能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98例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 术后随访, 分析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 98例患儿术后均成功获得随访, 术后功能恢复, 接受手术时间<48 h的优良率96.25%高于>48 h的72.22%;术后3周内功能锻炼的优良率93.75%高于术后>3周功能锻炼的83.33%;出院遵医嘱的优良率100.00%高于部分遵医嘱的81.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出院之后的依从性是影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恢复不良的主要因素。结论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術后功能恢复易受诸多因素影响, 其中接受手术时间、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出院依从性是主要因素, 故临床应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做好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功能恢复;小儿;影响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8.050

肱骨髁上骨折指远端肱骨内、外髁上方骨折, 是肘部多发性骨折类型, 发病率占肘关节全部损伤的50%以上, 以儿童患儿居多[1]。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关节外骨折, 医治方法以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由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预后复杂, 术后存在肘内内翻畸形、肘关节障碍等问题, 从而影响术后功能恢复。目前, 临床针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研究较多, 而研究影响术后功能恢复的因素报道极少。因此, 本院将近年医治的9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回顾对象, 以探究影响术后功能恢复的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16年9月于本院医治的9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 其中男54例, 女44例, 年龄2~12岁, 平均年龄(5.96±3.24)岁;病因:交通事故7例(7.14%), 高处坠伤29例(29.59%), 跌摔伤62例(63.27%);损伤情况:开放骨折31例(31.63%), 闭合骨折85例(86.73%), 合并血运阻碍15例(15.31%), 正中神经受损11例(11.22%);体型:瘦弱4例(4.08%), 正常87例(88.78%), 肥胖7例(7.14%);接受手术时间:<48 h有80例(81.63%), >48 h有18例(18.37%)。

1. 2 方法 98例患儿均接受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 取仰卧位, 行臂丛神经阻滞、氯胺酮分离麻醉, 患肢上臂予气囊带止血, 在肘后作双切口, 舌状翻转肱三头肌, 骨折端显露除积血, 纵向牵引屈肘, 解剖、复位骨折端, 鹰嘴窝复位平整后, 克氏针1.2~1.5 mm置入上髁、内上髁, 交叉固定, 并穿入对侧皮质0.5 cm, 针尾剪断留0.5 cm置于皮下, 缝合切口, 术后90~100°角屈肘, 石膏固定外托3~4周,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行X线片复查愈合情况, 再取出克氏针。术后适当结合理疗、热敷等治疗。术后功能锻炼<3周共80例, >3周共18例。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肘关节功能恢复评分标准评估, 优:肘关节屈伸运动受限<10°, 肘内翻5°内;良:肘关节屈伸运动限制11~20°内, 肘内翻6~10°内;中:肘关节屈伸运动限制21~30°, 肘内翻11~15°内;差:肘关节屈伸运动限制>30°, 肘内翻>15°。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Logistic单回归分析, 因变量=肘关节功能评价指数, 自变量为接受手术时间、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出院依从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98例患儿术后均成功获得随访, 术后功能恢复调查显示:优82例(83.67%), 良8例(8.16%), 中7例(7.14%), 差1例(1.02%), 优良率为91.84%。经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 接受手术时间<48 h的优良率96.25%(77/80)高于>48 h的72.22%(13/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26, P<0.05);术后3周内功能锻炼的优良率93.75%(75/80)高于术后>3周功能锻炼的83.33%(15/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03, P<0.05);出院遵医嘱的优良率100.00%(54/54)高于部分遵医嘱的81.82%(36/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47, P<0.05)。可知, 接受手术时间、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出院依从性是影响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功能恢复有意义因素。

3 讨论

临床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时, 因制动使肘关节纤维组织发生挛缩, 关节内外粘连, 故降低肘关节关节活动度(ROM);加之制动、缺乏锻炼, 易致骨组织失钙而骨质疏松, 增加关节畸形、僵硬风险, 最终导致术后关节功能难以恢复[3]。

本研究显示接受手术时间<48 h的优良率96.25%(77/80)高于>48 h的72.22%(13/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手术时间可影响术后关节功能康复。骨折手术及早实施可提高治疗效果, 通常于受伤后2 d内, 未出现严重肿胀时是手术治疗最佳时机。随着手术时间延长, 骨折端生成瘢痕组织、骨痂, 软组织挛缩消失, 骨界面模糊, 易增加复位难度, 从而影响手术效果[4, 5]。因此, 肱骨髁上骨折应在受伤48 h内接受手术医治, 这有利于肘关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另外, 医护人员在实施手术前应注意患儿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 尽快安抚患儿情绪, 以免影响手术进行, 延误治疗最佳时机。术后3周内功能锻炼的优良率93.75%(75/80)高于术后>3周功能锻炼的83.33%(15/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早期有效的术后功能锻炼是保证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早期功能锻炼可预防关节僵硬或纤维化。术后早期辅助患儿进行主动、被动的关节活动, 可避免肌腱粘连、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帮助关节及早恢复活动。医护人员加强鼓励、指导患儿自主锻炼, 适当辅以周围软组织热疗, 可改善血循环, 有利于静脉回流, 缓解水肿, 以防形成瘢痕及组织粘连, 对恢复关节、软组织具积极意义[6-8]。

本研究显示出院遵医嘱的优良率100.00%(54/54)高于部分遵医嘱的81.82%(36/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出院遵医行为好的患儿的功能恢复效果好。部分患儿因术后害怕疼痛而延缓术后功能锻炼时间, 限制活动, 导致功能锻炼不到位或直接停止锻炼;加之患儿不了解骨折相关康复知识, 害怕锻炼时伤及手术切口引起渗血或肿胀, 或担心锻炼会损害神经或软组织, 因此未完成遵从医嘱进行锻炼, 由此造成术后功能恢复差[9, 10]。因此, 医护人员及家属在患儿出院后应多加督促患儿康复治疗, 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 按时作息, 以改善骨折康复。

综上所述, 接受手术时间、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及出院依从性均是影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因素, 临床严格掌握手术治疗时机, 多加督促术后锻炼及遵医行为, 以此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许国强, 柴明祥, 闫金成, 等.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研究进展.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1):110-113.

[2] 王相如, 衣英豪, 曹克奎, 等.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观察.山东医药, 2015, 55(11): 84-85.

[3] 吳丽娟.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调查.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7):17-18.

[4] 张丽华, 陈成云.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北方药学, 2014, 11(1):60-62.

[5] 王芬. 护理干预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药品评价, 2016(B12):25.

[6] 刘利民, 张辉. 浅谈肱骨髁上骨折的创新康复治疗措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3):74.

[7] 贾竹亭, 毕锋莉, 朱传花, 等. 综合康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致肘关节活动障碍的疗效观察.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5(4): 270-271.

[8] 韩丽丽, 王银凤, 邢亮亮, 等.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治疗.实用医药杂志, 2012, 29(12):1091-1092.

[9] 王桂华. 综合康复治疗用于学龄前期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5(18):187-188.

[10] 马超, 肖鲁伟.肱骨髁问及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预后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16):13-16, 20.

[收稿日期:2017-02-27]

猜你喜欢

功能恢复小儿影响因素
小儿难养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全厚皮片移植及大张厚中厚皮移植对烧伤后手外形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
膝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CPM锻炼护理措施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改善效果观察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